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7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2-07-20
    当期封面目录
    2022, 17(07):  1-4. 
    PDF (2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3)
    王拥军, 李子孝, 谷鸿秋, 翟屹, 姜勇, 周齐, 赵性泉, 王伊龙, 杨昕, 王春娟, 孟霞, 李昊, 刘丽萍, 荆京, 吴静, 徐安定, 董强, David Wang, 王文志, 马旭东, 赵继宗, 《中国卒中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一作者)
    2022, 17(07):  675-68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1
    PDF (36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重视院内卒中的防治
    倪俊
    2022, 17(07):  683-6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2
    PDF (14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院内卒中质量控制
    倪俊
    2022, 17(07):  686-686. 
    PDF (13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善院内卒中评估和管理的最佳实践: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解读
    周立新, 倪俊
    2022, 17(07):  687-69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3
    PDF (19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院内卒中再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刘子悦, 朱以诚
    2022, 17(07):  695-70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4
    摘要 ( )   PDF (21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院内卒中患者虽然卒中发病时置身医院环境,但由于其基础病情复杂、识别困难、治疗禁忌证多等因素,存在再灌注治疗延迟和再灌注率低等情况,是导致院内卒中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针对院内卒中再灌注治疗流程中不同环节的延误原因,加强院内卒中识别、改进溶栓绿色通道流程、重视头颅影像学中灌注成像检查等措施有利于改善院内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延误。我国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尚未完善,未来需结合我国国情、院内卒中的特征以及先进中心的经验,加强绿色通道诊治流程建设和改良,以改善院内卒中患者的预后。

    优化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对院内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与预后的影响: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洪月慧, 韩广淞, 吴娟娟, 沙宇惠, 付瀚辉, 周立新, 朱以诚, 倪俊
    2022, 17(07):  706-71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5
    摘要 ( )   PDF (18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北京协和医院自2021年以来构建的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回顾性分析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对院内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3月-2022年1月因非卒中病因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并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收集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新发卒中临床及影像资料、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原因、出院时神经功能结局。采用NIHSS评估急性期神经功能障碍程度(NIHSS 0~5分为轻型卒中,NIHSS 6~42分为中重度卒中),采用mRS评估出院时功能结局。根据卒中发病时间和是否采用优化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将患者分为原流程组、新流程组(自2021年1月以来采用优化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在全院开展卒中识别与预警培训,组建多学科卒中救治团队,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控制讨论会及流程演练等)。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mRS 0~2分)比例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院内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203例,中位年龄为64(52~72)岁,其中男性126例(62.1%)。急性期NIHSS中位数为5(2~10)分,其中中重度卒中100例(49.3%)。接受急性期再灌注治疗者23例(11.3%),其中静脉溶栓2例(1.0%),血管内治疗20例(9.9%),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1例(0.5%)。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原因包括存在禁忌证104例(51.2%)、非时间窗内67例(33.0%)、其他原因(如患者或家属拒绝再灌注治疗等)9例(4.4%)。出院时mRS中位数为3(1~4)分,结局不良103例(50.7%),其中死亡14例(6.9%)。采用原流程、新流程的院内卒中患者分别为145例(71.4%)、58例(28.6%),新流程组接受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原流程(27.6% vs. 4.8%,P<0.001),尤其是血管内治疗(24.1% vs. 4.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OR 1.036,95%CI 1.014~1.059)、中重度卒中(OR 10.951,95%CI 5.338~22.467)是院内缺血性卒中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新流程组出院时功能良好患者比例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结论     院内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中重度卒中和预后不良比例相对高。优化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包括卒中识别与预警培训、组建多学科卒中救治团队等举措,可显著提高接受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患者比例,相对提高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患者比例。

    标准化救治体系在院内卒中管理中的应用——北京协和医院院内卒中急性期绿色通道救治1例报道
    付瀚辉, 洪月慧, 沈东超, 张晓波, 曹剑, 王健, 成思航, 徐维锋, 东洁, 潘慧, 朱以诚, 倪俊
    2022, 17(07):  711-71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6
    PDF (15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士对院内卒中识别和救治流程的知晓率及教学需求调查分析
    周立新, 侯秀凤, 陈英, 嘎多, 赵玉华, 次央, 倪俊, 彭斌
    2022, 17(07):  714-71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7
    摘要 ( )   PDF (19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护士对院内卒中识别和救治的知晓率和教学需求,为针对性地制订培训内容和计划提供借鉴,以提高培训质量。

    方法     2022年4月,采用自制电子调查问卷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职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卒中快速识别知晓率、院内卒中绿色通道知晓率和培训课程需求。比较不同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工作年限及所在科室等组别的护士对院内卒中快速识别及绿色通道知晓率的差异。

    结果     共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85.7%)。卒中快速识别方面:202名(74.8%)护士认为卒中快速识别极为重要,89名(33.0%)护士知晓平衡、眼、面、上肢、语言和时间(balance-eyes-face-arms-speech-time,BEFAST)卒中识别量表,177名(65.6%)护士知晓卒中静脉溶栓治疗,54名(20.0%)护士知晓静脉溶栓最佳时间窗为4.5 h以内。院内卒中绿色通道方面:91名(33.7%)护士报告其所在科室发生过院内卒中,63名(23.3%)护士参与过院内卒中救治。分组比较发现,不同科室的护士对BEFAST卒中识别量表(P<0.001)、卒中静脉溶栓的知晓率(P=0.040),以及报告其所在科室发生过院内卒中者比例(P<0.001)、参与过院内卒中救治者比例(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护士对院内卒中快速识别和绿色通道流程存在认知不足,未来需加强对所有护士,尤其是院内卒中高发科室和非神经科相关科室护士的多种形式的定期培训,以提高院内卒中早期识别率和救治质量。

    论著
    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
    郑玮, 翟华筝, 陈萌萌, 汪敬业
    2022, 17(07):  720-72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8
    摘要 ( )   PDF (20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直接取栓治疗(direct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DEVT)和桥接治疗(bridging therapy,B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检索1990年1月1日-2022年7月15日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已经发表的英文文献。纳入标准:在符合IVT条件(卒中发作时间≤4.5 h)的AIS-LVO患者中,应用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基线匹配分析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比较DEVT与B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首要有效性终点为卒中发病90 d神经功能独立(mRS 0~2分),首要安全性终点是全因死亡率,其他终点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和血管成功再通率(TICI≥2b/3级)。主要有效性的非劣效性界值定义为RD的95%CI下限≥-6.5%。

    结果     共6项RCT研究(2334例)和5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947例)纳入荟萃分析。DEVT组2620例(49.6%),BT组2661例(50.4%)。对于首要有效性终点,DEVT的发病90 d神经功能独立性差于BT(44.4% vs. 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 -0.03,95%CI -0.06~-0.01)。DEVT组sICH发生率低于BT组(4.3% vs. 5.5%;RD -0.01,95%CI -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全因死亡率(20.0% vs. 18.8%,RD 0.01,95%CI -0.01~0.03)和血管成功再通率(85.1% vs. 86.4%;RD -0.01,95%CI -0.04~0.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卒中发病后≤4.5 h的AIS-LVO患者,直接取栓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于桥接治疗,还需要进一步行RCT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血糖异常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模型研究
    杨佳蕾, 陈思玎, 孟霞, 姜勇, 王拥军
    2022, 17(07):  730-7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9
    摘要 ( )   PDF (19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血糖异常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比较传统logistic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能。

    方法     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ation study III,CNSR-Ⅲ)血糖异常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报告表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卒中病因分型等临床资料。采用分层10折交叉验证划分训练集(3325例)和测试集(369例),基于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ed decision trees,GBDT)、极致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等机器学习方法和传统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3个月功能预后不良(mRS≥3分)的预测模型。采用ROC的AUC评价效度,Brier分数评价校准度,同时综合F1分数、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等指标评价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共纳入3694例血糖异常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2.4±10.4岁,男性2408例(65.2%),3个月预后不良585例(15.8%)。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GBDT和XGBoost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43(0.814~0.872)、0.847(0.823~0.871)、0.845(0.819~0.871)、0.848(0.820~0.876),灵敏度分别为0.373(0.340~0.405)、0.679(0.629~0.728)、0.426(0.383~0.468)、0.634(0.583~0.686)。机器学习模型的AUC有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机器学习模型的灵敏度较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好(均P<0.05),所有模型的Brier分数提示校准度均良好(0.094~0.138)。

    结论     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对血糖异常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区分度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有待应用于更大样本量的队列进行验证。

    不同引流静脉类型对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合并静脉窦狭窄疗效的影响
    杨洪超, 刘振强, 莫大鹏
    2022, 17(07):  737-74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0
    摘要 ( )   PDF (18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不同引流静脉类型对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合并静脉窦狭窄疗效的影响。

    方法     连续入组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的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静脉引流类型分为横窦单侧引流组和横窦双侧引流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点和术后1个月随访时头痛、视力障碍和视盘水肿等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结果     115例患者接受了支架治疗,年龄18~62岁,中位年龄38(31~46)岁,女性90例(78.3%),其中横窦单侧引流组87例,横窦双侧引流组28例。横窦单侧引流组高脂血症发生率低于横窦双侧引流组(8.0% vs. 21.4%,P=0.022),静脉窦狭窄率高于横窦双侧静脉引流组(79.2% vs. 73.9%,P=0.018)。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13例(11.3%)患者的头痛、视力障碍及视盘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消失,101例(87.8%)上述症状和体征有改善,1例(0.9%)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恶化。横窦单侧引流组比横窦双侧引流组视盘水肿体征的改善更明显(P=0.031),2组头痛和视力损害症状以及总体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静脉窦支架置入可改善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的症状,横窦单侧静脉引流患者的视盘水肿体征改善较双侧引流患者更明显。

    烟雾病血运重建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病率与危险因素分析
    康帅, 韩鹤泽, 鲁峻麟, 陈晓霖, 陈玉, 叶迅, 王嵘, 赵元立
    2022, 17(07):  742-7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1
    摘要 ( )   PDF (18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患者血运重建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2月连续接受血运重建术治疗的MMD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MMD发病类型、既往病史、Suzuki分期、烟雾血管(前后循环)、手术类型和侧别、手术时长、术后血常规检查、术后体温和出院时mRS(>2分为预后不良)等临床信息。以术后14 d内的是否出现非感染性发热(1次体温>38 ℃且无系统性感染证据)分为发热组和无发热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0例MMD患者,累及143个大脑半球,91例次(63.6%)出现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其中81例次(89.0%)发生于术后2 d内。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发热组中成人比例(74.7% vs. 88.5%,P=0.049)、男性比例(37.4% vs. 63.5%,P=0.003)、术后红细胞压积[(33.6±4.2)% vs.(35.8±4.3)%,P=0.004)]、红细胞计数[(3.9±0.5)×1012/L vs.(4.1±0.5)×1012/L,P=0.004]和白细胞计数[(11.4±3.6)×1012/L vs.(12.8±3.5)×1012/L,P=0.031]低于无发热组,后循环受累比例(35.2% vs. 11.5%,P=0.002)高于无发热组,另外,术后发热组出院预后不良率低于无发热组(4.4% vs. 15.4%,P=0.049)。logistic回归显示后循环受累的患者更易出现术后非感染性发热(OR 3.731,95%CI 1.265~10.998,P=0.017)。

    结论     MMD患者在血运重建手术治疗后非感染性发热较常见,其中后循环受累的患者更易出现术后发热。

    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张亚清, 刘秀梅, 余苹, 王蓬莲
    2022, 17(07):  748-7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2
    摘要 ( )   PDF (18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

    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7年1月-2021年1月就诊的CMBs患者CMBs)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群(对照组),采用MMSE、MoCA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评价整体认知功能和不同认知域功能状态。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和认知功能的差异。在CMBs组中分析CMBs的数量和部位与MoCA总分和不同认知域得分的相关性。在CMBs组中分析认知下降的危险因素。

    结果     CMBs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10例研究对象,CMBs组年龄(P=0.045)、高血压比例(P=0.003)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P=0.015)高于对照组,MMSE(P=0.019)、MoCA(P=0.026)低于对照组,CDR评分(P<0.001)高于对照组。在CMBs患者中,CMBs数目与MoCA量表得分负相关(rs=-0.93,P<0.001);深部CMBs与视空间及执行能力(F=-8.09,P=0.017)、定向力(F=-1.33,P=0.041)及抽象能力(F=-8.03,P=0.023)呈负相关,皮质-皮质下CMBs与延迟记忆(F=-28.57,P=0.001)、语言能力(F=-2.88,P=0.038)呈负相关,混合型CMBs与注意力得分呈负相关(F=-8.70,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Bs数量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106,95%CI 3.026~15.309,P=0.001)。

    结论     CMBs与年龄、高血压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关,在CMBs人群中,CMBs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视空间及执行、定向力及抽象能力、延迟记忆、语言能力及注意力等认知域的损害相关。

    空腹血糖对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1项针对非城镇居民的调查
    张倩, 张冠一, 张佳, 陈胜云, 赵性泉
    2022, 17(07):  753-7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3
    摘要 ( )   PDF (18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空腹血糖对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研究人群为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参与中国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China national stroke screen survey,CNSSS)项目,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筛查点的40岁以上非城镇居民。入组标准为既往无脑血管疾病及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且行超声检查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MoCA量表(北京版)评价认知功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空腹血糖与认知障碍(MoCA<26分)的关系。

    结果     共有1446名居民纳入本项研究,平均年龄为62.0±8.3岁,男性809人(55.9%),受教育年限≤12年者1364人(94.3%),其中936人(64.7%)存在认知障碍。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认知障碍相关(趋势P=0.003)。校正混杂因素后,空腹血糖升高仍然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趋势P=0.008),相较于最低四分位数空腹血糖水平,最高四分位数空腹血糖水平患者的认知障碍风险增加了0.49倍(OR 1.49,95%CI 1.10~2.02,P=0.010)。

    结论     空腹血糖升高是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崔晓玉, 聂曦明, 刘丽萍
    2022, 17(07):  758-76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4
    摘要 ( )   PDF (18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低血清前白蛋白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7月-2020年10月来自全国18家分中心,符合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数据。依据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24 h内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分为低前白蛋白组和正常前白蛋白组,低前白蛋白定义为血管内治疗术后24 h内患者一次或多次血清前白蛋白水平<170 mg/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低前白蛋白水平对发病90 d内的神经功能预后(mRS 0~2分为预后良好)、发病90 d内死亡、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任何形式的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响。

    结果     研究纳入1254例患者,其中低前白蛋白组289例(23.05%),正常前白蛋白组965例(76.9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前白蛋白水平是发病90 d良好神经功能预后(aOR 0.48,95%CI 0.35~0.66,P<0.01)、发病90 d内死亡(aOR 1.84,95%CI 1.29~2.64,P<0.01)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任何形式的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低前白蛋白血症发生与发病90 d不良预后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照顾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娟, 谭云宾, 王铁军, 石富铭, 余苹
    2022, 17(07):  764-76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5
    摘要 ( )   PDF (18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照顾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早期识别缺血性卒中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照顾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根据SAS分值分为焦虑组(SAS≥50分)和非焦虑组(SAS<50分);根据SDS分值分为抑郁组(SDS≥53分)和非抑郁组(SDS<53分)。收集照顾者的人口学信息、慢性疾病史、婚姻、工作情况以及其照顾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入院时NIHSS)、慢性疾病史、是否医保、是否存在焦虑(SAS≥50分)和抑郁(SDS≥53分)情绪等资料。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判断其是否独立影响照顾者的焦虑或抑郁状态。

    结果     研究共纳入完成量表评估的照顾者164例(对应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64例),照顾者中男性63例(38.4%),女性101例(61.6%),平均年龄54.2±6.2岁。照顾者焦虑组75例(45.7%),非焦虑组89例(54.3%),焦虑组中女性比例(73.3% vs. 51.7%,P<0.01),有慢性病史比例(77.3% vs. 59.6%,P=0.02)高于非焦虑组,焦虑组中被照顾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NIHSS≥5分比例:66.7% vs. 48.3%,P=0.02),存在焦虑情绪的比例更高(57.3% vs. 31.4%,P<0.01)。抑郁组59例(36.0%),非抑郁组105例(64.0%)。抑郁组中被照顾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重(NIHSS≥5分比例:88.1% vs. 39.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照顾者(OR 1.041,95%CI 1.020~1.062,P=0.01)及患者的焦虑情绪(OR 1.062,95%CI 1.041~1.083,P=0.03)是照顾者出现焦虑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照顾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照顾者的性别、慢性病史以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焦虑情绪可能影响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脑出血急性期不同血压参数与预后的关系
    宋新杰, 姜睿璇, 张怡君, 王安心, 李子孝, 赵性泉
    2022, 17(07):  769-77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6
    摘要 ( )   PDF (18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Ⅱ,CNSRⅡ)的数据,分析入院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与脑出血患者死亡和功能结局的关系。

    方法     收集CNSRⅡ数据库中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入院时不同SBP分层、SBP、DBP和MAP对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包括院内死亡、3个月死亡及预后不良和1年预后不良)的影响。

    结果     共有1048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纳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62.1±12.5岁,男性666例(63.5%)。入院时平均SBP为162.1±28.9 mmHg,平均DBP为95.1±17.6 mmHg,平均MAP为117.4±20.1 mmHg。与入院SBP 120~139 mmHg的患者相比,入院SBP 180~199 mmHg(OR 17.53,95%CI 2.25~136.66,P=0.0063)和SBP≥200 mmHg的患者(OR 21.74,95%CI 2.74~172.55,P=0.0036)的在院死亡风险均增加。入院SBP每升高10 mmHg,患者在院死亡风险(OR 1.25,95%CI 1.14~1.37,P<0.0001)、3个月预后不良(OR 1.08,95%CI 1.02~1.15,P=0.0066)和死亡风险(OR 1.13,95%CI 1.04~1.22,P=0.0049)均增加。入院DBP每升高10 mmHg,患者在院死亡风险(OR 1.36,95%CI 1.16~1.59,P=0.0001)、3个月预后不良(OR 1.16,95%CI 1.05~1.29,P=0.0034)和死亡风险(OR 1.20,95%CI 1.05~1.38,P=0.0093)均增加。入院MAP每升高10 mmHg,患者在院死亡风险(OR 1.37,95%CI 1.20~1.57,P<0.0001)、3个月预后不良(OR 1.13,95%CI 1.04~1.23,P=0.0044)和死亡风险(OR 1.20,95%CI 1.06~1.35,P=0.0036)均增加。

    结论     入院SBP、DBP和MAP水平是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和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患者1年预后不良无独立影响。

    超选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的疗效探讨
    王卫, 赵尚峰, 张宝瑞, 梁熙虹, 康军
    2022, 17(07):  774-77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7
    摘要 ( )   PDF (19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选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月-2020年5月连续收治的CRAO且经超选IAT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后1周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判断视觉改善情况。根据术后视觉有无改善分为视觉改善组和视觉未改善组,比较2组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病变侧颈动脉狭窄情况。根据IAT术前或术中DSA影像判断病变侧颈动脉狭窄情况,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WASID)研究标准计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狭窄/闭塞(颈动脉狭窄≥50%)组和无狭窄(颈动脉狭窄<50%)组,比较2组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和术后视觉改善情况。

    结果     共入组18例CRAO患者,男性12例(66.7%),女性6例(33.3%),年龄中位数52.5(38.8~64.3)岁,1例(5.6%)治疗第二天发现少量大脑皮层出血。视觉改善组5例,视觉未改善组13例,2组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觉改善组的病变侧颈动脉狭窄率有低于视觉未改善组的趋势(20.0% vs. 53.8%),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闭塞组8例,无狭窄组10例,2组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闭塞组的视觉改善率有低于无狭窄组的趋势(12.5% vs. 40.0%),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

    结论     CRAO患者进行IAT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治疗后视觉改善的影响因素尚不确定,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急性轻型卒中相关前庭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其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佳树, 方瑞乐, 刘改芬, 赵性泉, 鞠奕
    2022, 17(07):  780-7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8
    摘要 ( )   PDF (18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出现卒中相关前庭症状的临床特征、演变规律,分析其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9月-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发病7 d内,存在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NIHSS<6分)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住院患者,收集基线人口学信息、症状、既往史、影像学信息、入院NIHSS、最终诊断等资料。入院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有无焦虑和(或)抑郁状态。在住院期间不同时间点和发病后3个月连续随访患者的前庭症状演变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后3个月前庭症状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完成3个月随访的153例患者,平均年龄55.3±11.6岁,男性占85.0%(130/153)。发病时前庭症状以头晕最常见(137/153,89.5%),其次为姿势性症状(107/153,69.9%)和眩晕(67/153,43.8%),前庭-视觉症状最少见(15/153,9.8%),74.5%(114/153)合并有2种或以上前庭症状。卒中后2周50.3%(77/153)的患者前庭症状缓解。卒中后3个月随访时,43例(28.1%)仍存在前庭症状,110例(71.9%)前庭症状已缓解。有前庭症状的患者仍以头晕(38/43,88.4%)和姿势性症状(29/43,67.4%)为主,仅4.6%(2/43)的患者存在眩晕,所有患者均无前庭-视觉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卒中后3个月前庭症状持续组后循环近段卒中比例高于无前庭症状组(58.1% vs. 32.7%,P=0.00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循环近段卒中(OR 3.75,95%CI 1.71~8.25,P=0.001)和入院时NIHSS高(OR 1.35,95%CI 1.06~1.73,P=0.017)是患者发病后3个月前庭症状持续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存在的卒中相关前庭症状以头晕和姿势性症状为主,常为多种症状共存。前庭症状短期恢复情况较好,后循环近段卒中和入院时NIHSS高是卒中后3个月前庭症状持续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影像专栏
    磁敏感加权成像核心技术解读与其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相关应用
    马小丹, 夏万泓, 张英魁
    2022, 17(07):  786-79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19
    PDF (27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褪黑素抗衰老机制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张佳丽, 陈楚歆, 张心怡, 张宁, 王春雪
    2022, 17(07):  791-79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20
    摘要 ( )   PDF (14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褪黑素具有显著抗衰老作用,其主要机制包括自由基清除和线粒体保护,褪黑素水平的下降可能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此外,研究证实褪黑素具有降脂、降压和减重作用,可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性卒中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褪黑素抗衰老、预防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和改善卒中预后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