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4, 19(2):  0. 
    PDF (44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4, 19(2):  1. 
    PDF (9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多系统对话”与“多学科共管”
    许杰, 王拥军
    2024, 19(2):  125-12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01
    摘要 ( )   PDF (16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其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脑、心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各种代谢途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交织成网,构成了人体的代谢网络,而代谢网络的异常导致了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代谢危险因素的存在可同时造成多个靶器官损害,且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可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相互影响。因此,代谢性脑血管病未来在机制探究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将逐渐倾向于多器官水平,并向多学科管理模式发展。
    专题论坛
    代谢性脑血管病
    许杰
    2024, 19(2):  130. 
    PDF (14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方圆, 薛婧, 许杰, 王拥军
    2024, 19(2):  131-13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02
    摘要 ( )   PDF (17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代谢性脑血管病概念的提出,如何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代谢危险因素可相互影响并协同作用,降压、调脂、控制血糖等对传统代谢危险因素的干预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抗炎、补充维生素、调节肠道菌群等对残余代谢危险因素的干预同样是影响脑血管病发病及预后的重要措施。新型代谢药物“一专多能”的特点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综述总结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病影响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管理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肥胖相关慢性炎症与代谢性脑血管病
    梁小雪, 郭黎
    2024, 19(2):  138-14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03
    摘要 ( )   PDF (18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其发病风险主要归因于代谢紊乱。本文就肥胖相关慢性炎症与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肥胖状态下免疫细胞聚集、促炎因子分泌增加、血管内皮损伤等是代谢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致病机制。以炎症为治疗靶点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免疫治疗及减重抗炎治疗等新型、有效的防治策略,有望为降低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代谢组学在代谢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钟文华, 薛婧, 许杰
    2024, 19(2):  145-1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04
    摘要 ( )   PDF (17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中很高比例与代谢紊乱相关。代谢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导致的脑血管损害,以血管结构受损及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学表现,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组学是采用高通量组学技术对所有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手段,是未来研究代谢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抓手。本文总结了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在代谢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代谢组学研究开展及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论著
    18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对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预测作用研究
    李爱媛, 范萍, 李现军, 赵喆, 战同霞, 谢海
    2024, 19(2):  150-1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05
    摘要 ( )   PDF (21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预测活动性恶性肿瘤(active cancer,AC)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志物指标。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5月于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AC住院患者,根据其检查后1年内是否发生AIS分为AIS组和非AIS组,通过患者基本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恶性肿瘤部位、PET/CT检查前空腹血糖)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差异。影像学资料主要有颈动脉(carotid artery,CA)、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ascending aorta and aortic arch,AAO-AOA)、降主动脉(descending aorta,DAO)、髂动脉和股动脉(iliac artery and femoral artery,IA-FA)、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以及全肠道(total bowel,TB)的靶本底比(target to background ratio,TBR),VAT和SAT面积以及两者比值。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P<0.1的变量采用逐步向后logistic回归筛选AC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对AIS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平均年龄(69.8±8.8)岁,男性占72.7%(64例),AIS组和非AIS组各
    44例。AIS组合并冠心病比例较非AIS组高,CA、AAO-AOA、DAO、IA-FA、VAT、SAT以及TB的TBR均较非AIS组增高,而VAT面积较AIS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冠心病(OR 3.92,95%CI 1.11~13.87,P=0.034)、CA TBR≥1.80(OR 2.90,95%CI 1.04~8.10,P=0.042)、DAO TBR≥2.30(OR 4.13,95%CI 1.45~11.75,P=0.008)、TB TBR≥3.34(OR 2.87,95%CI 1.01~8.12,P=0.047)和VAT TBR≥0.44(OR 3.92,95%CI 1.39~11.09,P=0.010)是AC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5个指标绘制ROC的AUC为0.821(95%CI 0.736~0.906,P<0.001),预测肿瘤患者发生AIS的敏感度为68.2%,特异度为81.8%。
    结论 有冠心病史,CA、DAO、VAT和TB的TBR增高是AC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5个指标联合对AC患者AIS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步红静, 马娜, 张盼盼, 刘远洪
    2024, 19(2):  158-1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06
    摘要 ( )   PDF (23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 artery 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侧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急性脑梗死后END组;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非END组。按7∶3的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测试集用来评估模型性能。在训练集中,用R(4.2.3)软件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10的变量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对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ROC曲线及其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采用校准图评估模型准确度。 
    结果 共纳入400例急性外侧豆纹动脉或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61例(65.25%),年龄64(56~70)岁;END组135例(33.75%),非END组265例(66.25%)。训练集中急性PAI患者
    280例,94例(33.57%)发生END;测试集120例,41例(34.17%)发生END。训练集中11个变量
    (P<0.10)进入LASSO回归,筛选出5个变量:入院时舒张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梗死灶最大直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OR 40.85,95%CI 13.34~196.43,P<0.01)、糖尿病病史(OR 24.10,95%CI 6.92~106.30,P<0.01)、吸烟史(OR 6.16,95%CI 1.54~28.39,P=0.01)、梗死灶最大直径(OR 4.93,95%CI 1.35~19.82,P=0.02)是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分别绘制训练集及测试集的ROC曲线、校准曲线、DCA曲线。训练集和测试集ROC的AUC分别为0.88、0.87;校准图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预测模型临床实用性较高。
    结论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梗死灶最大直径是急性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老年缺血性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眼-视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傅春玲, 宋碧英, 杨大会
    2024, 19(2):  167-1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07
    摘要 ( )   PDF (20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post-strok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SMCI)患者眼-视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2月—2022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采用MMSE、MoCA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检测双眼视力、眼球转动运动、视野、视觉感知和视觉注意力。根据6个月随访是否发生PSMCI将患者分为PSMCI组和无PSMCI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SMC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7例患者,71例(45.22%)发生PSMCI,108例(68.79%)发生眼-视功能障碍,其中58例(53.70%)为中心视力受损,30例(27.78%)为视野丧失,41例(37.96%)为眼运动异常,
    30例(27.78%)为视觉知觉障碍。PSMCI组眼-视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以及中心视力受损、眼球运动异常、视野丧失、视觉知觉障碍发生率高于无PSMCI组,年龄高于无PS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高龄(OR 1.919,95%CI 1.310~2.813,P<0.001)、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 2.291,95%CI 1.423~3.689,P<0.001)、大体积梗死(OR 1.669,95%CI 1.203~2.315,P<0.001)、眼-视功能障碍(OR 1.998,95%CI 1.363~2.928,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SMCI的危险因素
    (均P<0.05)。
    结论 眼-视功能障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SMCI有关,眼-视功能障碍可能加重认知功能损伤。
    CTA结合临床特征预测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研究
    杨林, 张永海, 谢录玲, 谢春, 郎小梅, 王润强
    2024, 19(2):  173-1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08
    摘要 ( )   PDF (20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结合临床特征,探讨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其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1年9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居住海拔2000~3000 m),所有患者均经头颈部CTA证实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未梗死组与梗死组。首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头颈部CTA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TIA后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以绘制ROC曲线。 
    结果 初步纳入患者111例。随访中出现9例失访,1例于外院放置颈动脉支架,1例发生硬膜下血肿,均不符合最终的纳入标准。最终纳入100例患者,其中梗死组26例,未梗死组7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梗死组ABCD2评分高于未梗死组[4.00(3.75~5.00)分 vs. 3.00(2.00~4.00)分,P=0.004];梗死组高血压分级>1级(69.23% vs. 41.89%,P=0.022)、具不稳定斑块(88.46% vs. 67.57%,P=0.039)、血管中重度狭窄(53.85% vs. 12.16%,P<0.001)和不稳定斑块累及血管数>1支(69.23% vs. 31.08%,P=0.001)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梗死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分级>1级、
    ABCD2评分偏高及血管中重度狭窄是TIA后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预测模型为:P=1/[1+exp(﹣4.782+1.407×高血压分级+0.574×ABCD2评分+2.734×血管狭窄程度)]。该模型预测脑梗死的AUC为0.848(95%CI 0.763~0.933),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70.27%。
    结论 高血压分级>1级、ABCD2评分偏高及血管中重度狭窄是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构建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钱金平, 吴丹, 郭小玲
    2024, 19(2):  181-1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09
    摘要 ( )   PDF (20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脑心健康管理师的培养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小组讨论形成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各级指标初始条目池,于2022年7—12月采用德尔菲法对我国13个省级行政区的21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后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参与人数和函询表回收率分别为22位(100%)和21位(95.45%)。
    第1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3,第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0。第1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07,第2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43,两轮函询专家对各指标的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知识综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职业人文特质)、17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靠性,有望为进一步分析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现状提供参考依据。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预测价值
    罗冬, 李国梁, 温慧军, 王军文
    2024, 19(2):  190-19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10
    摘要 ( )   PDF (20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关系及SII对PSD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病30 d后HAMD-17评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点、影像资料、临床基线数据、SII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来研究SII与PSD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07例患者,其中PSD组103例,非PSD组204例。PSD组患者的SII明显高于非PSD组[518.89×109/L(478.20×109/L~559.12×109/L)vs. 448.15×109/L(407.88×109/L~
    490.16×109/L),P<0.001]。PSD组患者HAMD-17评分与SII呈正相关(r=0.3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SII增高是PSD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中间三分位数:OR 1.770,95%CI 1.325~2.364,P=0.003;较高三分位数:OR 2.472,95%CI 1.747~3.469,P=0.001)。ROC分析显示,SII预测PSD对应的AUC为0.765(95%CI 0.709~0.820,P<0.001),SII预测PSD的最佳临界值为478.18×109/L,此时敏感度为75.7%,特异度为67.6%。
    结论 SII增高可能是PSD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对PSD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病例讨论
    原发性延髓“心”形出血1例报道
    张青, 王旭, 张庆
    2024, 19(2):  197-2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11
    摘要 ( )   PDF (17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上延髓出血是少见的脑出血类型,在文献中多以个案报道形式呈现,而双侧延髓内侧出血更为少见。本文介绍了1例老年男性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平日血压控制不佳,此次以“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急性发病,后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失语、四肢瘫痪等症状。完善头颅CT提示双侧延髓内侧呈“心”形的高密度灶,明确诊断为延髓出血,并考虑此次发病与高血压有关。本文介绍了该患者的诊治经过,并从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以及结局等方面加以讨论,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关于此病的诊治经验。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多发脑血管狭窄合并主动脉弓溃疡斑块病例报道
    王艳玲, 王雪梅
    2024, 19(2):  202-20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12
    摘要 ( )   PDF (24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首要任务,多发脑血管狭窄合并主动脉弓溃疡斑块的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显著升高。本文介绍1例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多发脑血管狭窄合并主动脉弓溃疡斑块患者的发病和治疗情况。该例患者表现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住院期间发现多发脑血管狭窄合并主动脉弓溃疡斑块,在序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后持续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并全程联合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抗氧化治疗,随访25个月,无卒中复发,且各项影像学和血液学检查指标保持稳定。
    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道
    莫称龙, 王思敏, 侯乐, 彭烈标, 王荣飞, 施海姗, 郑东
    2024, 19(2):  207-21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13
    摘要 ( )   PDF (29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特别是经历了血管内介入取栓这一关键性治疗步骤。本病例强调了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在特定情况下介入性治疗的潜在价值。未来更广泛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定这些并发症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综述
    Willis环变异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曾潮坤, 赵振强
    2024, 19(2):  213-2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14
    摘要 ( )   PDF (17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尸体解剖和MRA等影像学技术,学者们发现Willis环存在变异,并将其分为不同类型。依托MRA技术,根据Willis环不同动脉段直径大小,可将Willis环分为4种类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Willis环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发生部位及复发有关,然而不同类型的Willis环与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就Willis环变异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许亚宁, 张猛
    2024, 19(2):  219-22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15
    摘要 ( )   PDF (16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在EVT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并不会增加患者出血或不良预后的风险。而EVT术中抗凝虽然无法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但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可能有积极作用。此外,EVT术后抗凝可以预防颅内动脉再闭塞的发生,并可能有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因此,对于抗凝指征更加明确的、伴有心房颤动的AIS患者是否可以尽早开始抗凝值得进一步探索,今后仍需开展更多临床研究来评估AIS患者EVT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卒中医疗质量改进临床研究进展
    姜晓晴, 李子孝, 王拥军
    2024, 19(2):  227-2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16
    摘要 ( )   PDF (17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促进卒中指南推荐向临床实践转化应用为目标的卒中医疗质量改进成为应对全球卒中疾病负担的优先防控策略。本综述介绍了依托于学习型健康系统理念开展的多层面质量改进代表性研究、卒中再灌注治疗及时性的持续提升策略以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辅助卒中全流程质量管理的移动与远程医疗的应用。本文总结了目前卒中医疗质量改进领域的进展与潜在方向,以期为我国卒中医疗质量改进项目设计与开展、卒中医疗质量监测与改进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教学园地
    网络远程招生方式前后三年脑血管病方向统招硕士研究生生源情况分析
    杜鑫, 张家亮, 霍墨菲
    2024, 19(2):  235-2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17
    摘要 ( )   PDF (19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比网络远程招生与非网络远程招生方式下脑血管病方向统招硕士研究生的一般情况和成绩等信息,探讨网络远程招生方式对生源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7—2022年脑血管病方向的统招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招生方式将其分为两组,2017—2019年招收的统招硕士研究生为非网络远程招生组,2020—2022年招收的为网络远程招生组。本研究主要通过历年的研究生复试名单来获取研究数据,收集的信息包括考生的性别、年龄、民族、毕业院校、是否是应届生等基本信息以及其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并对两组考生的上述指标进行差异化分析。 
    结果 2017—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方向的统招硕士研究生生源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在所招收的统招硕士研究生中,女性88名(33.98%),比例低于男性,民族以汉族(246名,94.98%)为主,来源以应届毕业生(203名,78.38%)为主,网络远程招生组与非网络远程招生组相比,上述指标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络远程招生组生源的平均年龄显著小于非网络远程招生组[(23.1±1.1)岁 vs.(23.5±1.3)岁,P=0.014]。网络远程招生组神经病学和外科学(神经外科)专业的统招硕士研究生复试成绩均显著高于非网络远程招生组[神经病学,(255.5±12.3)分 vs.(241.0±13.8)分,P<0.001;外科学(神经外科),(259.9±11.6)分 vs.(249.3±13.1)分,P<0.001]。
    结论 网络远程招生的硕士研究生复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网络远程招生,为未来研究生招生形式提供了参考。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进修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探索
    韩丽娟, 张曦, 陈志斌, 金佳丽, 王翀, 徐运, 李敬伟
    2024, 19(2):  240-24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2.018
    摘要 ( )   PDF (19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应用。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脑血管介入培训的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交叉的培训模式进行教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进修医师满意度及其在培训前后介入诊疗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共纳入55名进修医师,年龄32~50岁,其中男性51名(92.73%)。89.09%的进修医师对多元化教学模式非常满意;分别有83.64%和85.45%的进修医师认为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经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培训后,能够独立完成颅外支架置入治疗的进修医师显著增加 (41.82% vs. 12.73%,P=0.002)。
    结论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