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1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6-04-20
    当期封面目录
    封面目录
    2016, 11(04):  1-4. 
    PDF (4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格 局
    王拥军
    2016, 11(04):  245-246. 
    PDF (35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一氧化氮在脑血流自动调节中的作用
    杨弋
    2016, 11(04):  247-249. 
    PDF (13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椎动脉起始处闭塞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析
    张焱磊,石进,张英谦,张卫清,吕强,张晓敏
    2016, 11(04):  250-254. 
    摘要 ( )   PDF (18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随访椎动脉起始处闭塞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与死亡率。 方法 1 5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 ubtraction a ngiography,DSA)证实的单侧椎动脉起始部 闭塞患者,根据患者有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 =98)和无症状组(n =58),对患者进 行随访,至少2年,观察新发症状性脑梗死、任何原因死亡。 结果 椎动脉起始处闭塞患者平均年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1%,平均年死亡率为0.4%。有症状 组累积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和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Kapl an-Mei er曲线显示,有症状 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与无症状组差异无显著性(P =0.690);两组间侧支循环开放比率差异无显著性 (23.5% vs 27.6%,P =0.566),无新发与新发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开放比率差异无显著性(35.7% vs 22.7%,P =0.148)。 结论 单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患者年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1%,预后相对较好。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及其亚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曾瑞,李春芳,刘蕾,杜宁,张轩,陈书丽,薛蓉
    2016, 11(04):  255-261. 
    摘要 ( )   PDF (18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及其亚型非痴呆 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 -no dementia,VCIN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发生的主要相关 因素。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的49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前期已建立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数据库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病史、体 格检查、血管危险因素、生化及影像检查信息,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Essen评分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于发病(10±2)d进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日常生活能力 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依据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VCI的诊断及分类诊断标 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和VCI组,VCI组包括VCIND组和VaD组,分析上 述各项因素的组间差异及相关性。 结果 49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VCI占69.86%,其中包括37.68%的VCI ND和32.18%的VaD 患者。①VCI 组低受教育程度(P <0.001)、糖尿病(P =0.005)、心脏病(P =0.045)、卒中家族史 (P =0.005)、幕上病变(P<0.001)的比例及卒中次数(P =0.014)、D-二聚体水平(P =0.001)、Essen 评分(P =0.024)、NIHSS评分(P<0.001)显著高于NCI组,女性(P =0.004)、幕下病变(P<0.001)的比 例及受教育年(P<0.001)显著低于NCI组,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受教育程度、糖 尿病、幕上病变和高D-二聚体水平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②与VCIND组比较,VaD组患者既往卒中史 (P =0.013)、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P<0.001)的比例及卒中次数(P =0.001)、Essen评 分(P =0.03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 =0.005)显著高于VCIND组,TOAST分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梗死(P <0.001)、幕下病变(P<0.001)的比例显著低于VCIN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 次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是Va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幕下病变患者发生VaD 的风险明显小于幕上病变患者。 结论 VCI及其亚型的影响因素不同,与NCI比较,低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幕上病变和高D-二聚体水 平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VCIND比较,卒中次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 化型梗死是VaD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同机制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特征
    李文君,刘俊艳
    2016, 11(04):  262-268. 
    摘要 ( )   PDF (31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别。 方法 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连续收录症 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作为研究 对象,并依据梗死机制将sICAS患者分组,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责任动 脉管壁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扫描,比较不同机制 sICA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 结果 共有56例sICAS患者、9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纳入本研究。与无症状性ICAS患者比较,sICAS患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表现为:病变局部正性重构率高、负性重构率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更多位于穿支动脉开口处。但不同机制s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未发现明显差别。入组 患者中10例经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经HR MRI检查发现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结论 HR MRI有助于发现sICAS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但不同机制s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的HR MRI特征差异无显著性。

    HDAC9基因SNP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柳维林,林云娇,陶静,彭军,李光谱,陈立典
    2016, 11(04):  269-276. 
    摘要 ( )   PDF (41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istone d eacetylase 9,HDAC9)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易感区 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基因型和生物学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Haploview软件和千人基因组计划提供的遗传学数据,对HDAC9基因SNPs位点的最小等 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单体域和单体型以及标签SNPs(haplotype tagging SNPs, htSNPs)进行分析。 结果 在HDAC9基因Chr7:18930kb-19020kb区域共测定75个SNPs,其中Hardy-Weinberg平衡P >0.05, 且MAF P >0.05的SNPs共51个。基于confidence intervals,four Gamete rule和solid spine of LD算法分别构 建了11、14和8个单体域,其中rs2717356位点连锁不平衡程度低,且不在单体域内,属于HDAC9基因 的重组热点区域。取r 2≥0.8,且LOD值≥3.0确定30个SNPs为htSNPs,且MAF均大于0.10;在htSNPs中发 现rs2526630位点[C/T]位于HDAC9的3'UTR区域,与hsa-miR-545,hsa-miR-616等microRNAs结合。 结论 30个标签htSNPs作为人群HDAC9基因易感SNPs位点筛查和重复验证的依据。HDAC9基因 rs2526630位点影响与miRNA的结合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中可能相关。

    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作用
    杨寓玲,廖晓凌,王春娟,赵性泉,王春雪,刘丽萍,王安心,王拥军,王伊龙,曹亦宾
    2016, 11(04):  277-282. 
    摘要 ( )   PDF (18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 nstitutes o 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arly neurologic improvement,ENI)对患者3个月 结局的预测作用。 方法 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Thrombolysis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TIMS-China),从中选取所有进行溶栓前NIHSS评分、 溶栓后2 h和24 h NIHSS评分的患者,将ENI定义为溶栓后2 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等于0分, 以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减少≥8分或NIHSS评分等于0分,结局指标包括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 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情 况及患者的死亡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对患者3个月结局的预测作用。 结果 共纳入1100例患者,在溶栓后2 h,310(28.18%)例患者具有ENI,在溶栓后24 h,272(24.73%) 例患者具有ENI 。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模型中,调整了年龄、心房颤动病史、基线血糖水平、基 线NIHSS评分水平及其他相关变量后发现,无论是溶栓后2 h还是溶栓后24 h,ENI组患者与非-ENI 组患者相比,均具有更好的3个月良好功能结局(2 h:OR 3.772;95%CI 2.676~5.316,P <0.001;24 h: OR 16.392;95%CI 10.370~25.912,P <0.001)以及更低的死亡率(2 h:OR 0.504;95%CI 0.268~0.950, P =0.034;24 h:OR 0.149;95%CI 0.061~0.366,P <0.001),同时,其出血风险(2 h:OR 1.979; 95%CI 0.621~6.301,P =0.248;24 h:OR -;95%CI -,P =0.928)均未增加。 结论 静脉注射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 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更加良好的3个月功能预后。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现状初步调查
    执笔:霍晓川,高峰
    2016, 11(04):  283-287. 
    摘要 ( )   PDF (18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调查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的现状。 方法 在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Acute I schemic S troke C orporation Group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ANGEL)的首批中心中,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各医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血管内治疗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参与调查中心110家,遍布国内25省,64个城市,三级甲等医院90家,三级乙等医院13家,二级 医院7家,61.2%的医院由神经内科实施AIS血管内治疗,18.0%由神经外科实施。所有中心均可实现 24 h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24 h 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仅为59.1%,24 h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检查为30%。调查中心过去1年内治疗患者的总例数为2522例,完成50例以上的中心16 家(14.5%)。AIS年治疗10例以上的中心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比率<5%最多,占45.7%。血管内治疗后 的再通比率81%~90%最多,占32.9%。90 d良好预后比率50%~60%最多,占33.8%。再通率60%以下 的中心占8.6%,术后颅内出血10%以上占24.3%,90 d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在40%以下占8.8%。培训内容排名前3位的为术中决策及突发问题处理,急诊治疗 材料选择和技术规范,以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结论 近年,国内AIS血管内治疗数量在显著增加,24 h可及的多模式的影像检查仍有待普及。血管内 治疗出血并发症、再通率及良好预后仍有待改进,开展规范的培训及质量监控是关键。

    右向左分流患者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郭珍妮,邢英琦,刘嘉,王爽,闫硕,靳航,杨弋(译者:吕珊,郭雨竹)
    2016, 11(04):  288-294. 
    摘要 ( )   PDF (23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与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动态 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受损可能在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LS是否与dCA受损有关。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6例偏头痛患者,其中36例无RLS,30例有RLS。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测 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同时采用无创手指血压连续监测仪实时同步监测动脉血压。利用传递函数分析 得出以下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增益、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和自动调节指数(autoregulation i ndex,ARI )。 结果 RLS组偏头痛患者的PD为50.6°±22.9°,明显低于无RLS组(67.2°±18.2°,P <0.001)。大量分 流组的PD(45.4°±22.6°)明显低于少量分流组(64.9°±17.1°,P <0.01)和无RLS组(P <0.001);然 而,少量分流组与无RLS组的PD值差异无显著性。RLS固有分流组的PD值(48.8°±19.9°)与潜在分流 组(52.6°±26.1°)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明显低于无RLS组(P <0.05)。ARI 结果与PD一致。 结论 伴有大量RLS的偏头痛患者dCA受损,这也许是联系RLS、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编者按
    脑血流自动调节
    杨弋
    2016, 11(04):  295-295. 
    PDF (14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磁共振影像学血流评估现状
    于瑶,靳航,郭珍妮,刘浩源,杨弋
    2016, 11(04):  296-300. 
    摘要 ( )   PDF (16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科学评估影响临床与科研的方方面面,如危险分层、 临床决策及研究分组等。除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外,随着精准医学的兴起,使用磁共振方法进行个体 化血流评估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涉及组织灌注评估、侧支循环评估及狭窄部位血流动力学评 估等不同方面。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与治疗的个体化水平, 也为未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脑血流调节在脑血管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赵韧,靳航,郭珍妮,吕珊,杨弋
    2016, 11(04):  301-305. 
    摘要 ( )   PDF (1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流调节是人体维持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脑血流自动调 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亦称脑血流储备 (cerebrovas cular reserve,CVR)及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三方面。脑血流调节与缺 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在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方案选择及预 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脑血流调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通治疗中的研究及应用做一简 要综述。

    病例讨论
    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前后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一例报道
    马虹印,靳航,郭珍妮,邢英琦,吕珊,杨弋
    2016, 11(04):  306-310. 
    PDF (40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直窦血栓一例
    安立澌,邢英琦,陈培民
    2016, 11(04):  311-314. 
    PDF (46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科学声明(第三部分)
    译者及校译者:沈东超,王子璇,肖伏龙,张玮艺,张潇潇,张宁,王春雪
    2016, 11(04):  315-317. 
    PDF (15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椎动脉发育不良的临床现状研究
    张倩,郭阳
    2016, 11(04):  318-323. 
    摘要 ( )   PDF (18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先天闭塞,特别是在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中,是一种并不常见的 后循环胚胎变异。大量数据表明在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尤其在合并了其他脑血管 危险因素时,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尽管在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定义与评估方法上 仍存在争议,既往的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同侧的发育不良的椎动脉净流速降低,而发育正 常的椎动脉净流速代偿性的增加,导致局部血流低灌注,甚至出现临床症状,说明椎动脉发育不良 具有更易于闭塞的特点,并增加了远端血栓形成的概率[1]。此外,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能引发其他复杂 的神经血管疾病如偏头痛、前庭神经元炎、发作性眩晕以及椎动脉夹层等。

    卒中相关性肺炎诊疗进展
    单凯,郭伟
    2016, 11(04):  324-330. 
    摘要 ( )   PDF (16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SAP不但显著延 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是致残率和致死率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以往观点认为误吸 是导致SAP的主要因素,但卒中后免疫功能障碍在SAP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目前尚缺乏 国际公认的诊断“金标准”,从而制约着相关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的开展。本文拟对SAP的诊治进展 作一综述。

    教学园地
    英文摘要报告会在研究生文献阅读培训中的作用
    丁则昱,张宁,杨中华,赵性泉
    2016, 11(04):  331-334. 
    摘要 ( )   PDF (17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培养研究生英文文献阅读及报告的方法,对英文摘要报告会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一病区临床轮转的20名研究生作为教学对象, 随机分入试验组和传统组。每周进行1次文献报告会,教学时间为3个月。试验组文献报告内容为英 文文献的摘要,时间10 min,每次5名汇报者。传统组文献报告内容为一个命题的多篇文献汇总,时间 50 min,每次1名汇报者。比较2组研究生的教学效果。 结果 英文摘要报告与传统的文献报告相比,研究生在文献阅读数量,报告次数明显增加,花费时间 更少,文献阅读能力、文献报告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临床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提升更多。 结论 英文摘要报告会教学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阅读文献及应用文献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