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2-01-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2, 17(01):  1-4. 
    PDF (46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卒中:回眸2021
    王拥军, 熊云云, 李子孝, 张玉梅, 杨晓萌, 王上, 霍晓川, 杨明, 谢雪微, 罗岗, 陈晓霖, 李光硕, 王利圆, 王传颖, 闫然, 王文洁, 段春苗, 路正钊
    2022, 17(01):  1-2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1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1
    PDF (32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奥铭, 严鸿伊, 向祥龙, 潘岳松
    2022, 17(01):  21-2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2
    PDF (18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设计
    潘岳松
    2022, 17(01):  25-25. 
    PDF (17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设计的方法简介和实例分析
    张润华, 潘岳松, 姜勇, 刘改芬
    2022, 17(01):  26-3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3
    摘要 ( )   PDF (19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过程中,根据临床问题选择适宜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是保证得到正 确研究结果的基础。本文就脑血管病常见的临床研究类型,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临床登记研究和临床试验,简要介绍其基本方法、适用研究问题和应用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辅以案 例加以分析,以期为不同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设计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临床研究样本量的估计方法和常见错误
    潘岳松, 金奥铭, 王梦星
    2022, 17(01):  31-3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4
    摘要 ( )   PDF (21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理的样本量估计是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医师进行科研设计需关注的重 要问题之一。临床研究的样本量估计与研究目的、研究设计、主要观察指标的资料类型、效应值、变 异度、检验水平和把握度等因素有关。临床研究设计中样本量估计的常见错误包括未经过计算直接 确定样本量、样本量估算方法与研究设计和主要观察指标不对应,参数设置不合理等。
    临床研究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
    朱之恺, 黄馨莹, 姜勇
    2022, 17(01):  36-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5
    摘要 ( )   PDF (23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规范的临床研究数据库的构建及管理可提高研究数据的质量。本文重点介绍了构建临床 研究数据库常用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库建立工具、管理流程和常见问题,并探索了数据库跨库链 接机制,强调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以期为研究者开展临床研究项目提供系统依据和原则性 指导。
    临床研究中统计学方法的规范应用与典型案例解析
    郑德强, 段明瑞, 李小春, 侯锐, 吴立娟, 王友信
    2022, 17(01):  43-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6
    摘要 ( )   PDF (25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中,统计学方法的准确应用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本文以典型案 例解析方式,对临床研究中统计描述、统计推断、数据处理、结果解释的规范应用要点、常见误用进 行总结分析,重点介绍了t 检验与方差分析的误用、χ 2检验与配对χ 2检验的误用、回归分析中哑变量 的设置、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与注意事项、随机缺失数据的填补方法、P值和关联性分析结果的 谨慎解读,可为临床工作者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规范应用统计学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避免出现 统计学方法的盲目套用和误用,从而提高临床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临床观点
    颅内脑外出血与磁共振多序列影像评估
    李琳琳, 张英魁
    2022, 17(01):  51-5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7
    PDF (69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202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现状调查分析
    霍晓川, 李晓青, 缪中荣,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控专 家委员会,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国家行动血管内治疗工作委员会
    2022, 17(01):  56-6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8
    摘要 ( )   PDF (57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202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数量、分布及特点。 

    方法 通过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调研及上报方式, 对中国2020年开展AIS-EVT(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成形、支架成形)的中心数量及AIS-EVT 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年AI S-EVT治疗量50例以上和100例(高容量中心)以上中心的分布特点。结合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计算中国AIS-EVT中心及数量的人口分布情况。结合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及人均GDP情况,分析AIS-EVT数量和每10万人口AIS-EVT数量与各区域 GDP和人均GDP的相关性。 

    结果 各区域质量控制中心上报2020年开展AIS-EVT的中心数量共862家,实施AIS-EVT共42 183例。 年治疗50例以上中心为275家,总计AI S-EVT数量达30 855例,前六名为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 省、四川省、浙江省;年治疗100例以上的中心数量为126家,总计AI S-EVT数量达20 642例,前六名为广 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全国每千万人口AIS-EVT中心数量为6.11家,前六名为 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四川省、北京市、天津市。每10万人口AIS-EVT数量平均为3例,前 六名为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陕西省、广东省。各区域AIS-EVT数量与本地区的人口数量正 相关(r =0.870,P <0.001),也与本地区GDP正相关(r =0.940,P <0.001);各区域每10万人口AIS-EVT 数量与本地区人均GDP正相关(r =0.529,P =0.002)。 

    结论 2020年中国有862家的中心开展AIS-EVT,累计AI S-EVT数量超过4万例,每10万人口AI S-EVT数 量为3例,比例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区的GDP总量与AI S-EVT数量密切相关,AI S-EVT技术的人群覆盖 情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AI S-EVT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下沉及均质化发展。

    替罗非班治疗MRI筛选的轻中度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张俊良, 黄双凤, 徐璐瑶, 向薇, 张曼曼, 梁志刚
    2022, 17(01):  66-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09
    摘要 ( )   PDF (23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治疗MRI筛选的轻中度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 6~72 h的,完善MRI 检查,非大动脉闭塞,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轻中度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 作为研究对象。头颅MRI和MRA排除大面积脑梗死和大血管闭塞。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 组(30例)给予替罗非班连续静脉输注72 h(0.4 μg·kg-1·min-1维持30 mi n,续以0.1 μg·kg-1·min-1 泵入维持72 h),结束前4 h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100 mg),后续服用阿司匹林 (100毫克/次,1次/日)和氯吡格雷(75毫克/次,1次/日)至21 d,然后单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次, 1次/日)或氯吡格雷(75毫克/次,1次/日)持续69 d。对照组不用替罗非班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同试验组。其他治疗包括口服他汀药物等标准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是72 h内症状性颅内 出血,次要观察指标是治疗后72 h、14 d NIHSS评分及90 d mRS评分,以mRS 0~2分为预后良好。 

    结果 59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率均为0。试验组治疗后72 h NIHSS [5.00(3.75~7.00)分vs. 6.00 (5.00~8.00)分,P =0.042] 和14 d NIHSS [3.00(2.00~5.25)分 vs. 4.00(3.00~7.00)分,P =0.011] 均 低于对照组。90 d时,试验组预后良好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66.7% vs. 41.4%,P =0.045)。

    结论 替罗非班可能是轻中度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预后。

    西安地区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与1年死亡的关系研究
    张瑜瑜, 刘仲仲, 逯青丽, 王静, 刘佩, 侯丽娜, 张娜, 蔺雪梅, 王芳, 吴松笛
    2022, 17(01):  73-7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10
    摘要 ( )   PDF (22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水平与1年死亡的关系。 

    方法 基于西安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平台,回顾性分析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 入院的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筛选出年龄在18~64岁的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将eGFR按照 从低到高的水平排序后进行5等分组(Q1~Q5),比较不同eGFR水平组间临床特征和1年全因死亡率 的差异;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水平与1年全因死亡的关系,并采用 Kaplan-Meier法进行不同eGFR水平组的生存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1405例,平均年龄53.9±8.0岁,男性961例(68.4%),女性444 例(31.6%)。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GFR水平每升高5 mL/(min·1.73 m2), 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风险降低8%(HR 0.92,95%CI 0.87~0.97,P =0.002);与Q5组 [>92.5 mL/(mi n·1.73 m2)]相比,eGFR处于Q1组[<69.6 mL/(min·1.73 m2)]患者的1年死亡风险升高 1.40倍(HR 2.40,95%CI 1.02~5.67,P =0.045),其他eGFR水平组的1年死亡风险无显著性增加。生存分析发现,与其他eGFR水平组相比,Q1组的生存率明显下降(Q1组89.7% vs . Q2组96.8%,Q3组 94.4%,Q4组97.9%,Q5组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结论 eGFR水平降低是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69.6 mL/(min·1.73 m2) 可显著增加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率。

    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研究
    杨晓萌, 吴越阳, 尤佳, 姜勇, 黄馨莹, 王拥军
    2022, 17(01):  80-8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11
    摘要 ( )   PDF (20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研究于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录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 库,选择其中既往和入院时心电图均无心房颤动的患者,依据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及24 h心电监测结果 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和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病灶影像 学特点、超声心动图特征(左心房直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P波指数[PR间期、P波时限、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wave terminal force in lead V1,PTFV1)]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评估不同 类型的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结果 研究共纳入12 2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1.7±11.1岁,缺血性卒中后新发心房颤动54例 (0.4%)。多因素分析显示PTFV1增加1000 μV·ms(OR 1.19,95%CI 1.06~1.35,P =0.004)或PTFV1>4000 μV·ms(OR 2.20,95%CI 1.16~4.15,P =0.016)与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独立相关。PTFV1增加 1000 μV·ms预测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AUC为0.604(95%CI 0.528~0.679)。 

    结论 PTFV1是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有效预测指标,应在临床工作中加以关注。

    指南与共识
    脑健康服务:组织、结构和实施的挑战——脑健康服务用户手册(第1部分)
    译者:郑华光, 李雯博, 王瑞青, 王拥军
    2022, 17(01):  85-9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12
    摘要 ( )   PDF (20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痴呆可给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带来毁灭性影响,并造成巨大的社会花费。世界卫生 组织认为预防痴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治疗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延缓痴呆发病将带来巨大的个 人和社会效益。经验性证据表明,在高收入国家,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使痴呆的发病率逐渐下降。 这些观察性研究的结果支持痴呆是可以被预防的,而且一些预防措施已经在发挥作用。预期寿命的 延长使得痴呆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审慎的预防措施来降低痴呆的发病率。 越来越多认知功能正常的个体到记忆门诊就诊,以寻求评估痴呆风险、预防痴呆或提高认知功能 的方法。不断有证据提示,这些人群中确实有部分个体存在痴呆的风险。新的健康需求要求我们将 服务对象从认知障碍患者转变为担心自身认知功能但没有认知损害的个体。不过,目前的记忆门诊 并没有合适的流程和方案服务于这种新的对象群体。我们设想发展新的脑健康服务(brain health services,BHSs)来满足那些没有认知损害但担心自身认知功能的个体的健康需求。BHSs的任务包括: 痴呆风险评估、痴呆风险沟通、降低痴呆风险和认知改善。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建立BHSs将面临 的组织和结构挑战。
    病例讨论
    卒中后发作性运动障碍1例报告
    王茜茜, 沈翔, 桂雅星, 王国栋, 吴云成
    2022, 17(01):  93-9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13
    PDF (27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空间导航功能神经网络研究进展
    王会会, 白秋菊, 常琳丽, 张彦海, 迟丽屹
    2022, 17(01):  97-10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14
    摘要 ( )   PDF (17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定位能力是一种高级认知功能,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大脑内部的空间导航神经 网络系统是空间定位能力的结构基础。海马区、内嗅区、海马旁回、压后皮质和丘脑是与空间导航功 能相关的大脑皮质。位置细胞、头向细胞、网格细胞、中间神经元、边界细胞、整合细胞和运动敏感 性细胞是参加空间导航功能的主要细胞。与空间导航相关的大脑皮质及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空间导 航神经网络通路。本文对与空间导航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空间细胞及神经网络通路进行综述,以 期为今后深入研究空间定位能力提供切入点。
    教学园地
    脑血管病专业研究生对导师的期望调查分析与导师培训启示
    霍墨菲, 杜鑫, 任依
    2022, 17(01):  103-10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1.015
    摘要 ( )   PDF (19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脑血管病专业研究生对导师的期望,探讨脑血管病专业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思路。 

    方法 2021年8月,采用自制问卷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读全体脑血管病专业的163 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 (学术型、专业型)、选择导师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如师德师风,协调、合作、沟通能力,科研学术能力 等8项)、选择导师时期望导师具备的能力(责任心、指导态度、实践指导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学位 论文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科研指导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等19项)。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培养层 次、培养类型的研究生对导师各项能力的期望。 

    结果 共发放问卷163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回收有效率为93.9%。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 导师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的选择上,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科研学术能力(96.1%,147/153)、 师德师风(90.2%,138/153)及协调、合作、沟通能力(76.5%,117/153)。博士研究生较硕士研究 生更希望导师具有更好的指导态度(79.5% vs. 60.6%,P =0.025)、科研指导能力(86.4% vs. 67.9%, P =0.026)、学术创新能力(81.8% vs. 56.9%,P =0.005);专业型学位研究生较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更 期望导师具备责任心(92.0% vs. 78.0%,P =0.025)、实践指导能力(60.7% vs. 41.5%,P =0.043),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对导师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期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在制订脑血管病专业导师的培训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各类别导师的特点及培训需求,进行差 异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