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0-03-20
    主编手记
    男女有别
    王拥军
    2010, 5(03):  5-6. 
    PDF (16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重视女性心脑血管疾病
    毕齐;张维君
    2010, 5(03):  7-8. 
    PDF (14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伴有代谢综合征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性别差异的横断面研究
    刘新琼;王春雪;郑华光;王献伟;贾茜;贾朝霞
    2010, 5(03):  9-14. 
    摘要 ( )   PDF (2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旨在初步研究伴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首发缺血性卒中(first-ever ischemicstroke,FIS)患者在入院时基线水平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2008年8月~2009年1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连续入组的FIS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2005年对MS的定义对入选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男性、女性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602例FIS患者中,男411例(占68.3%)、女191例(占31.7%),伴MS患者共234例,其中男117例,占男性FIS患者的28.5%;女117例,占女性FIS患者的61.3%。男性伴MS患者吸烟、饮酒发生率明显高于伴MS的女性(74.3% vs 14.5%,P <0.001;66.7% vs 4.3%,P <0.001)。中心性肥胖、低高密度脂蛋白、高血压发生率在女性明显高于男性(79.1% vs 34.8%,P <0.001;62.8% vs 38.9%,P <0.001;97.4%vs 89.1%,P =0.024)。女性伴MS的患者同女性不伴MS的患者比较,患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更高(67.4% vs 48.4%,P =0.011)。男性伴MS的患者同男性不伴MS的患者比较,在此卒中亚型上未见显著差异(29.2% vs 25.3%,P =0.490)。结论 在FIS患者中,女性患者MS的发生率远高于男性患者。在伴有MS的FIS患者当中,和女性相比,男性更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吸烟、饮酒;而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常见的危险因素为中心性肥胖及低高密度脂蛋白、高血压。伴MS的女性FIS患者,更易感LAA性缺血性卒中,而在伴MS的男性患者中未见到明显卒中亚型的差别。
    iASP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刘向荣;罗玉敏;闫峰;张陈诚;吉训明
    2010, 5(03):  15-19. 
    摘要 ( )   PDF (2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ASPP)家族的抑制因子(inhibitory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iASP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8只清洁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4h、12h、24h、48h和72h 5个时间点,其中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苏木素-伊红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半暗带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测定半暗带iASPP的表达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4h组和24h组的凋亡细胞阳性率与假手术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脑缺血再灌注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在脑缺血再灌注12h时iASPP表达开始下降(P <0.01),再灌注24h降至最低(P <0.01),再灌注48h开始回升(P <0.01)。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显著增多,iASPP表达下降,提示在脑缺血再灌注中iASPP的表达下降可能在细胞凋亡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上调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人类脂肪干细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褚纯;赵元立;赵继宗;赵春华;王强;王薇;胡燕;周佳彦;杨先达
    2010, 5(03):  20-24. 
    摘要 ( )   PDF (20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人类脂肪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hASCs;利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大鼠模型(two-vessel occlusion model,2VO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d、1周、3周经尾静脉注射hASCs(2×106/ml)。造模5周后进行行为学实验,观察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应用hASCs对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的游泳时间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 <0.01);造模后3周给予hASCs对模型组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P <0.05),而造模后1d及1周组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静脉给予hASCs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且慢性期治疗效果较急性期好。
    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知识、信念、行为效应性分析
    滑蓉蓉;吴升平;王文志;茹小娟;江滨;张辉;鲍秋菊;刘红梅;杜晓立
    2010, 5(03):  25-28. 
    摘要 ( )   PDF (2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北京社区人群(年龄≥50岁)脑卒中防治知识、信念、行为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社区脑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崇文与石景山两个城区约10万自然人群中,按年龄性别构成整群随机抽取1350例年龄≥50岁的非卒中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并由培训合格的社区医生填写统一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脑卒中防治知识、信念、行为等相关资料。结果 脑卒中防治知识评分与信念和行为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6(P =0.005)和0.245(P <0.01),信念评分与行为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208(P <0.01)。知识评分与文化程度相关,信念、行为评分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结论 脑卒中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三项评分呈相互一致性。同时信念和行为评分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而与文化程度无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临床多因素分析
    温淼;郑华光;边立衡;刘丽萍;赵性泉
    2010, 5(03):  29-33. 
    摘要 ( )   PDF (2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07~2008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且住院期间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患者共136例,分别收集患者自然信息、病前合并疾病、Hunt-Hess、Fisher分级、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发病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并发症及出院时改良的Ranking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血管痉挛、再出血、感染、发热、Hunt-Hess评分、CT Fisher分级、GCS 评分、DSA结果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Hunt-Hess及CT Fisher分级、GCS评分差,或合并感染、发热、血管痉挛、再出血的患者预后差。
    鞘内注射LXM-10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Fos蛋白和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
    庞红杰;金旭;王保国;
    2010, 5(03):  34-39. 
    摘要 ( )   PDF (2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新型镇痛药LXM-10(2,4-dimethyl-9-β-phenylethyl-3-oxo-6,9-diazaspiro[5,5]undecane chloride,2,4-乙烷基-9-β-苯乙酸-3-oxo-6,9-二氮杂螺环-[5,5]十二烷基盐酸盐,LXM-10)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Fos蛋白和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和药物组(L组),对照组和药物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SN)。假手术组、药物组和对照组根据给药时间不同分为3个亚组(n=12只),药物组和对照组分别在CCI-SN造模成功后1、5、12d开始向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10μl,连续3d,分别设为C3组、C7组、C14组,或向蛛网膜下腔注射LXM-10 6μg/kg,连续3d,分别设为L3组、L7组、L14组;假手术组仅在相应时间点向鞘内注射生理盐水,设为S3组、S7组、S14组。连续注射3d后于末次给药后2h处死动物,取腰膨大脊髓节段和腰4~6背根神经节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Fos蛋白和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各时间点Fos蛋白随着时间延长表达增强,Fos蛋白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药物组在各时间点脊髓背角Fos蛋白免疫反应阳性(Fos-like immunoreactivity,F-LI)细胞均较相应时间点对照组明显减少((L3组 vs C3组,P =0.003;L7组 vs C7组,P =0.023;L14组 vs C14组,P =0.005)。背根神经节中Fos蛋白变化趋势同脊髓背角(L3组 vs C3组,P =0.002;L7组 vs C7组,P =0.003;L14组 vsC14组,P =0.002)。P2X3在CCI-SN造模成功后3~14d,表达逐渐升高,主要在背根神经节表达。在脊髓背角药物组各时间点P2X3阳性细胞表达均较对照组对应时间点降低(L3组 vs C3组,P =0.043;L7组 vs C7组,P =0.008;L14组 vs C14组,P=0.005)。在背根神经节鞘内给药后,各时间点P2X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L3组 vs C3组,P =0.034;L7组 vs C7组,P =0.001;L14组 vs C14组,P =0.003)。结论 对于NPP大鼠,CCI-SN后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Fos蛋白和P2X3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强。LXM-10鞘内给药可明显降低二者表达。
    原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经颅多普勒血流参数变化规律
    王文娟;杨中华;赵性泉;龚浠平;周永
    2010, 5(03):  40-44. 
    摘要 ( )   PDF (20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急性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超声血流参数变化规律及与30d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87例首次发病24h以内,原发幕上脑出血患者。按照出血量分为小量出血组(n=21)、中量出血组(n=27)和大量出血组(n=39)。入组患者发病24h内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于发病24h内、第3、7、14d行床旁TCD监测,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ies,Vs)、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ies,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ies,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其中48例患者完成全部TCD监测。对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发病24h以内,小量出血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接近正常值;中量、大量出血组健侧Vm降低(P <0.01),双侧Vd降低(患侧:P<0.01;健侧P<0.01),双侧PI、R(I 患侧:P =0.001;健侧:P<0.01)升高,大量出血组较中量出血组变化明显。脑出血发病14d以内双侧Vm值呈持续下降趋势。30d死亡患者健侧Vd比存活患者显著降低(P <0.01),双侧PI,RI升高(P<0.01)。结论 TCD血流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脑出血急性期颅内血流变化规律,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编者按
    卒中的性别差异
    张维君
    2010, 5(03):  45-45. 
    PDF (14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卒中性别差异的研究进展
    石玉芝;王春雪;王献伟;王展;周娟;冷昕祎;徐莹鑫
    2010, 5(03):  46-50. 
    PDF (16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与卒中的危险因素
    康云鹏;张维君
    2010, 5(03):  51-53. 
    PDF (15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女性患者抗栓治疗过程中合并脑卒中2例
    张维君;洪昭光;康云鹏;许晓晗
    2010, 5(03):  54-56. 
    PDF (16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急性缺血卒中影像学检查推荐
    赵敏;黄燕;张宁
    2010, 5(03):  57-62. 
    摘要 ( )   PDF (18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微透析在缺血性卒中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张潇;赵钢
    2010, 5(03):  63-67. 
    摘要 ( )   PDF (16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区与半暗带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单胺类递质及能量代谢产物生成的紊乱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起到重要作用。微透析(microdialysis)作为一种实时、在体、连续的检测细胞间液生物活性分子变化的实验方法,在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中得到越发广泛地应用。现就国内外此领域进展加以综述。
    高压氧通过线粒体对缺血缺氧性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李婕;薛连璧
    2010, 5(03):  68-72. 
    摘要 ( )   PDF (15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凋亡参与了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的病理过程,当发生缺血缺氧后,有多条通路可以分别独立地引发细胞凋亡,其中的线粒体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线粒体内,存在多种促凋亡和抗凋亡因素,可以引发线粒体功能和生化方面的改变,从而决定细胞损伤后的命运。线粒体凋亡途径的主要环节有凋亡刺激物的生成,线粒体通透性的改变,线粒体凋亡因子的释放,caspase家族的激活等,如果能对上述环节加以阻断,则可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凋亡从而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均证实高压氧治疗可以起到减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但因其作用机制复杂,故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高压氧治疗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可能机制做一探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演变及最新进展
    韩菲;杨中华
    2010, 5(03):  73-78. 
    摘要 ( )   PDF (2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一概念自从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其定义几经变革。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对TIA的认识已由关注其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转变到关注其引起组织学损害过程。2009年6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在《Stroke》杂志上发表新指南,完全取消了TIA定义中对症状持续时间的限制,提出TIA与脑梗死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脑组织梗死的证据。新指南同时提出了“急性神经血管综合症”的概念。本文主要对TIA定义的演变进行简单回顾,并对最新定义进行解读。
    教学园地
    运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互动式课件,丰富血管神经病学教学内容
    周衡;张星虎;赵性泉;王拥军
    2010, 5(03):  79-82. 
    摘要 ( )   PDF (19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血管神经病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多媒体制作软件Authorware为平台,结合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形式,制作交互式课件,丰富血管神经病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