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7-12-20
    主编手记
    神秘的高原
    王拥军
    2007, 2(12):  963-964. 
    PDF (17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高原脑血管病——一个值得关注的神经病学特殊领域
    吴世政
    2007, 2(12):  965-968. 
    PDF (16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动脉弹性功能与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胡全忠;吴世政;王莉;侯倩;才鼎;樊青俐;王进鹏
    2007, 2(12):  969-971. 
    摘要 ( )   PDF (2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海拔2230 m)动脉弹性功能(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HDI-DO-2020动脉测试仪测定了342例脑梗死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并对该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12月的临床随访,观察其动脉弹性功能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 高原地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率低于腔隙性脑梗死(17.17% vs 22.6%, P<0.05);小动脉弹性指数C2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而复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2降低的更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结论 高原地区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非心源性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常规检测C2变化对高原地区预测和防治脑梗死复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王莉;吴世政;胡全忠;唐莉;张蓉;杨晓莉;樊青莉;李国峰
    2007, 2(12):  972-974. 
    摘要 ( )   PDF (2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高原地区(海拔2260 m)高尿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32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测定空腹12 h后血尿酸(BUA)、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 病例组BUA、FPG、TC、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高尿酸血症与脑梗死仍呈正向相关(OR=1.004,95%CI 1.001~1.008, P=0.022)。结论 高尿酸血症可能是高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急性颅内动脉闭塞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 975
    胡深;宋伟健;颜杰浩;曾丽
    2007, 2(12):  975-978. 
    摘要 ( )   PDF (2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例采用小径球囊PTA或联用小剂量UK(PTA组)。比较两组再通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再通时间在对照组63.9±18.9 min,PTA组18.3±8.1 min, P<0.01;残留狭窄率<50%者在对照组75.0%(12/16),PTA组22.7%(5/22), P<0.01。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对照组4例,PTA组3例),其中4例(对照组3例,PTA组1例)需外科处理,并遗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因出血性转化而死亡。结论 在治疗时间窗内,对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采用小径球囊PTA为主的控制性部分再通术,对其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并可明显提高部分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为二期支架成形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缺血耐受的影响
    杨传军;范玲
    2007, 2(12):  979-981. 
    摘要 ( )   PDF (2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0例TIA后72h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试验组(TIA组),并随机选择3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在脑梗死体积、治疗前与治疗后15d,30d,90d的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8.2 ml vs 10.6 ml;62±22 vs 58±24;70±28 vs 66±32;80±20 vs 76±24;82±18 vs 77±23; P均<0.05)。结论 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论著
    磁共振快速多序列检查在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青科:赵振国:李跃华:隋海晶:沈武钢:赵晓晖:王连文:龚怡:谢秀海;夏卫英;沈健;陆练军
    2007, 2(12):  982-985. 
    摘要 ( )   PDF (2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在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32例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并对筛选出的7例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静脉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定期MR复查随访。结果 经MR筛选的7例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均预后良好,90 d改良Rankin评分均≤2分,Barthal指数80~100分,1例溶栓治疗3周后并发无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MR对筛选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患者和溶栓后复查均有较大应用价值,特别是对时间窗不明确者或发病超过6 h者受益更大。
    专题论坛
    高原脑水肿在高原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侯倩;吴世政;胡全忠;王莉;张蕾;才鼎;樊青俐
    2007, 2(12):  986-989. 
    PDF (19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睡眠呼吸障碍与卒中
    陈健;吴世政
    2007, 2(12):  990-992. 
    PDF (18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单侧Moyamoya病合并动静脉畸形一例
    冯向营;王展;冯涛
    2007, 2(12):  993-994. 
    PDF (17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美国国立卒中协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指南
    濮月华;秦海强;王伊龙;王桂红(编译)
    2007, 2(12):  995-1002. 
    摘要 ( )   PDF (20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且重要的卒中预警信号。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大多数已出版的指南已经有数年未曾更新。我们试图撰写一部全面的、没有偏倚的、有证可依的TIA治疗指南。方法 业内人士根据发表文章的质量选出候选人,依据客观的标准选出了一个15人组成的专家小组。先前发表的指南由系统回顾确定,而从中提炼出的建议由专家逐个对其质量进行评估。选择质量最高的建议,由专家小组进行修改,用修正式德菲法(modified Delphi approach)进行多次反复问卷调查,以对新的更改达成一致意见。向专家提供最近临床研究的系统综述,并要求他们根据新的证据调整用词变化,并依据证据和质量的水平评价最终的建议。不允许专家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建议,因为这样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结果 通过系统综述共确定了257个指南文件,其中13个文件(包含137个建议)符合所有的入选标准。通过6次反复问卷调查对53个最终建议达成一致。最终建议包括:初始治疗、评估、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危险因素的治疗。结论 对TIA患者治疗的最终建议强调了紧急评价和治疗的重要性。这种制定指南的新方法是可行的,它允许指南快速更新,且可减小偏倚。
    综述
    缺血性卒中的神经血管单元保护研究进展
    陈萍;陈立云;王拥军
    2007, 2(12):  1003-1008. 
    摘要 ( )   PDF (2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了解局部脑缺血/再灌注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神经血管单元各个成分的病理反应,本文对相关文献作一综述。神经血管单元是由微血管、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突起、神经元、细胞外基质组成的概念性框架,强调血脑屏障的概念和功能可加深对神经血管单元的理解。缺血/再灌注可损伤神经血管单元的各个成分,在缺血/再灌注的各阶段对神经血管单元的各成分实施多途径的全面保护,可进一步改善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

    国际研究动态
    阿替普酶急性卒中溶栓安全应用的监测研究(SITS-MOST)
    栾璟煜;王伊龙(编译)
    2007, 2(12):  1009-1014. 
    摘要 ( )   PDF (20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ITS-MOST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性的监测观察研究,目的是评估阿替普酶(alteplase)对发病3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主要结局是24 h内2型症状性脑出血和3个月时病死率,其结果与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估临床常规应用阿替普酶的安全性。SITS-MOST由14个欧洲国家的285个中心共同完成,从2002年2006年,共收集了6483名患者。与汇总的一些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比较:SITS-MOST中患者24 h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是1.7%,7 d时为7.3%,而汇总的随机对照试验组7 d时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8.6%。SITS-MOST组3个月病死率为11.3%,汇总的随机对照试验组为为17.3%. 研究证实,缺血性卒中发病3 h内常规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结果进一步支持应更广泛的对合适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学术观点
    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治中的作用
    赵琳;邹大进
    2007, 2(12):  1015-1019. 
    PDF (16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