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15-08-20
    主编手记
    持之以恒
    王拥军
    2015, 10(08):  625-627. 
    PDF (28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神经超声的应用与新进展
    陈盈,邢英琦
    2015, 10(08):  633-646. 
    PDF (114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缺血性小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 因素分析 ——来自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数据
    李菁晶 1, 2, 3, 4,鞠奕 2, 3, 4, 5,王春雪 1, 2, 3, 4,潘岳松 2, 3, 4, 5,刘丽萍 2, 3, 4,
    2015, 10(08):  647-653. 
    摘要 ( )   PDF (22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期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弥散加权 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的病灶模式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E-MRA) 反映的大血 管病变情况, 结合临床信息, 探讨对小卒中1年卒中复发有较强预测作用的评价指标。 方法 以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udy, CICAS) 数据库中的 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 纳入发病7 d内、 病前改良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分≤2分、 脑部MRI-DWI发现新梗死病灶、 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4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和影像信息所示不同病变模 式及大血管病变情况, 以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确定小卒中后1年卒中复发的预测因素。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843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 平均年龄 (61.67±11.04) 岁 。 1年累计卒中复发 率4.39%。 1年预后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75岁 [风险比 (hazard ratio, HR) 3.18, 95% 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40~7.211, P =0.006) ] , 症状相关性动脉闭塞 ( HR 2.35, 95% CI 1.094~5.030, P =0.029) , 多发非症状相关性动脉狭窄 ( HR 2.74, 95% CI 1.311~5.730, P =0.007) , 多发皮层、 皮层下和 (或) 深部白质梗死 ( HR 2.06, 95% CI 1.006~4.229, P =0.048) 是1年 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DWI所示多发皮层、 皮层下和 (或) 深部白质病变、 多发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小卒中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15-LOX/15-HETE对Kv通道的抑制在 缺氧诱导的脑动脉收缩中的作用
    朱雨岚, 王迪, 刘文娟
    2015, 10(08):  654-659. 
    摘要 ( )   PDF (20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的脑动脉收缩中 , 脑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15-脂加氧酶 (15-lipoxygenase, 15- LOX) /15-羟二十碳四烯酸 (15-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 15-HETE) 对Kv通道的抑制作用。 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 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脑动脉平滑肌细胞 (carotid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 CASMC) , 分为4组: A组为正常细胞常氧组 (对照组) : 将CASMC在常氧环境下常规培养48 h; B组为正 常细胞缺氧组: 在缺氧箱内培养48 h; C组为15-LOX基因过表达细胞常氧组: 对细胞上的15-LOX进行 基因过表达后放入常氧环境下培养48 h; D组为15-LOX基因敲除细胞缺氧组: 对细胞上的15-LOX进 行基因敲除后放入缺氧箱内培养48 h。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法测定各组CASMC的15-HETE生成量;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及Western-blot测定各组CASMC的Kv2.1信使RNA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mRNA) 及 蛋白质表达情况。 结果 对细胞上的15-LOX基因进行干扰后, 其15-HETE生成量及Kv2.1表达情况异于正常细胞组。 与正常细胞常氧组比较, 正常细胞缺氧组及15-LOX基因过表达细胞常氧组15-HETE生成量均增加, Kv2.1 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下调 ( P <0.05) ; 与正常细胞缺氧组比较, 15-LOX基因敲除细胞缺氧组 15-HETE生成量减少 , Kv2.1 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上调 ( P <0.05) 。 结论 在缺氧诱导的脑动脉收缩中 , 脑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15-LOX表达增加, 15-HETE生成量增加, 对Kv通道的抑制作用增强, 因此缺氧可能是通过15-LOX/15-HETE对Kv通道的抑制引起脑动脉收缩 的。
    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 临床特点和原因分析
    杜万良 1, 2, 3, 4,张心邈 1, 2, 3, 4,李姝雅 1, 2, 3, 4,王伊龙 1, 2, 3, 4,王拥军 1, 2, 3,
    2015, 10(08):  660-665. 
    摘要 ( )   PDF (21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 影像学表现、 病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溶栓绿色 通道就诊的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收集其人口学特征、 临床表现、 影像数据, 进行病 因学分类。 结果 连续收集134例溶栓医生初步判断为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其中男性90例, 女 性44例, 中位数年龄57岁 (四分位数间距50~70) , 从发病到完成DWI检查的中位数时间266.5 min (四 分位数间距205.3~362.5) 。 中位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2 (四分位数间距1~3) 。 33例患者住院进一步诊治。 有27例 (81.8%) 被诊断为缺血 性卒中 , 另有6例 (18.2%) 诊断为其他疾病。 27例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住院患者中 , 9例 (33.3%) 经 重新读片后发现缺血灶, 5例 (18.5%) 症状加重后复查出现缺血灶, 1例 (3.7%) 未加重但复查出现 缺血灶, 1例 (3.7%) 症状加重后复查DWI仍无缺血灶但有可以解释症状的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大血管闭塞/狭窄或灌注加权成像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低灌注 区, 6例 (22.2%) 虽DWI阴性但MRA有可以解释症状的大血管闭塞/狭窄或PWI有低灌注区, 5例 (18.5%) DWI阴性且未见大血管异常。 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27例患者, 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 因分型法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 的分型标准, 15例 (55.6%) 为大动 脉粥样硬化, 11例 (40.7%) 为小动脉闭塞, 1例 (3.7%) 病因不明。 住院患者中 , 除1例 (3.0%) 患者出 院时明显残疾外, 其余32例 (97.0%) 患者出院时结局良好。 101例患者在急诊治疗后出院。 其中80例 (79.2%) DWI阴性且未见其他异常, 5例 (5.0%) 经重新读片后发现缺血灶, 14例 (13.9%) 虽DWI阴性但 MRA有可以解释症状的大血管闭塞/狭窄或PWI低灌注区修正诊断为缺血性卒中 , 2例 (2.0%) 诊断为 其他疾病。 结论 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 多数为小卒中 。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狭窄和小动脉闭塞是主 要病因。 在急诊溶栓绿色通道中 , 溶栓医生初步判断为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存在读 片遗漏、 显影延迟的可能和病情加重的风险。
    酒后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杜万良 1, 2, 3, 4,李子孝 1, 2, 3, 4,郑华光 1, 2, 3, 4,林琳 5,白波 5,王伊龙 1, 2, 3, 4
    2015, 10(08):  666-670. 
    摘要 ( )   PDF (24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酒后脑梗死患者的特点、 溶栓决策及结局。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溶栓绿色通道的酒后脑梗死患者11例, 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 影像特征、 溶栓情况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酒后脑梗死患者发病0.5~8 h进入急诊溶栓绿色通道, 皆为男性, 中位数年龄59岁 (四分位数间距53.5~60) , 到达医院时平均中位数发病时间为120 min (四分位数间距45~250) 。 就诊时主要症状: 9例为偏身无力, 1例为偏身不自主运动, 1例为单肢麻木。 小卒中患者8例 (73%) 。 临床过程及转归: 2例接受静脉溶栓后明显改善, 1例接受动脉溶栓后明显改善, 2例拒绝溶栓后自发缓解, 3 例因症状轻微而未溶栓且自发缓解, 2例发病超过3 h的患者因磁共振灌注成像正常而未溶栓, 1例发病超过3 h的患者因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成像均正常而未溶栓。 最终5例在影像上有明确的新发梗死灶。 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 的分型标准, 接受溶栓的3例患者中 , 2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 1例为小动脉闭塞; 拒绝和未接受溶栓的8例患者均为小动脉闭塞。结论 酒后脑梗死多数预后好, 有可能从溶栓中获益。 酒后脑梗死病因多为小动脉闭塞, 少部分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

    70例脑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陈启东 1,张蓉 2,张婧 1,濮月华 1,于丹丹 1,魏娜 1,温淼 1,刘丽萍 1,王拥军 1
    2015, 10(08):  671-675. 
    摘要 ( )   PDF (25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脑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 促进对脑动脉夹层的早期识别、 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介入科2014年12月~2015年4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或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诊断的脑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 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措施的情况。结果 共纳入70例脑动脉夹层患者。 平均年龄 (50.0±12.8) 岁 , 男性52例 (74%) , 女性18例 (26%) 。颈动脉颅外段夹层21例 (30%) , 椎动脉段夹层30例 (43%) , 基底动脉夹层15例 (21%) ,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夹层1例 (1%) , 侧裂段夹层1例 (1%) 。 大脑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夹层各1例 (1%) 。 非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19例 (27%) , 头晕3例 (4%) , 颈痛11例 (16%) , 缺血性卒中16例 (23%) ,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7%)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 (6%) , 其中3例经检查后发现缺血性卒中 , 无症状者19例 (27%) 。 1例同时存在头痛和颈痛。 3例患者同时存在缺血性卒中和头痛, 1例患者同时存在颈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 。 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动脉局部瘤样扩张、 内膜瓣、 动脉壁内新月形高信号征等。 接受抗栓治疗者9例 (13%) , 单纯抗凝治疗2例 (3%) , 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17例 (24%) ,单纯弹簧圈填塞5例 (7%) , 单纯支架治疗11例 (16%) , 抗凝结合支架治疗者1例 (1%) , 没有治疗者 23例 (33%) , 死亡2例 (3%) 。结论 脑动脉夹层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形式不同, 轻症者可无症状, 或单纯头颈痛, 重症者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正确诊断和相应的治疗十分重要。

    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特点及相关 危险因素分析
    尹铁伦, 杜志华
    2015, 10(08):  676-681. 
    摘要 ( )   PDF (22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构成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2014年6月连续登记的120例青年首发缺血 性卒中患者, 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136例作为对照,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 资料, 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 明确所有研究对象的病 因分型及其危险因素, 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分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特点。 结果 青年缺血性卒中组男性82例 (68.3%) , 女性38例 (31.7%) ; 中老年组男性76例 (55.9%) , 女 性60例 (44.1%) 。 两组性别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 χ 2 =4.183, P =0.041) 。 CISS分型青年组依次为大动 脉粥样硬化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 25.8%, 原因不明 (stroke of other undetermined etiology, SUE) 22.5%, 穿支动脉闭塞 (perforating branch artery occlusion, PAO) 20.8%, 心源性 (cardioembolism, CE) 19.2%, 其他病因 (stroke of other etiology, SOE) 11.7%。 中老年组依次为LAA 40.5%, PAO 33.8%, CE 21.3%, SOE 2.9%, SUE 1.5%。 青年缺血性卒中和中老年缺血性卒中两组间病因分型除CE差异无 显著性外, LAA、 PAO、 SOE、 SUE两组比较均差异具有显著性 ( P <0.05) 。 其中青年组SOE、 SUE病因分 型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 <0.05) 。 青年组排前5位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吸烟48.3%, 高血压44.2%, 高脂血症40.8%, 饮酒36.7%, 卒中家族史23.3%。 而中老年组分别是高血压57.4%, 糖 尿病47.1%, 高脂血症43.4%, 颈动脉粥样硬化37.5%, 吸烟35.3%。 两组间相关危险因素比较, 青年 组吸烟、 饮酒、 卒中家族史明显高于中老年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 <0.05) 。 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构成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与中老年患者分布不同。 早期明确病因分 型和发现危险因素有利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
    艾司西酞普兰与盐酸舍曲林治疗老年性 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
    么宪伟, 于志军, 李滟岚
    2015, 10(08):  682-687. 
    摘要 ( )   PDF (27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盐酸舍曲林治疗老年性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将80例老年性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 (10 mg/d) 和盐酸舍曲林组 (50 mg/d) , 每组各40例, 疗程6周, 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并辅以心理治疗。 在治疗第l、 2、 4、 6周, 盲法评定两组 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 贝斯指数 (Barthel index, BI)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组与盐酸舍曲林组HAMD、 NIHSS评分在第2、 4、 6周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显著 降低 ( P 均<0.001) , 但组间无显著差异, 治疗第4、 6周艾司西酞普兰组BI指数高于盐酸舍曲林组 ( P =0.016, P =0.025) 。 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与盐酸舍曲林结合心理治疗均能改善老年性卒中后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 在短 期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 艾司西酞普兰优于盐酸舍曲林。
    编者按
    神经超声
    邢英琦
    2015, 10(08):  688-688. 
    PDF (15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出血性卒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进展
    马虹印 1,邢英琦 2,杨弋
    2015, 10(08):  689-694. 
    摘要 ( )   PDF (19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流自动调节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CA) 是人体在一定血压或脑灌注压波动范围内维持脑血流量 (cerebral blood flow) 相对稳定的能力, 可避免脑组织发生高灌注或低灌注。 CA在出血性卒中中存在不同程度受损, 且与临床因素及预后密切相关。 对出血性卒中患者行CA监测不仅可评估临床预后, 还可为动脉血压及脑灌注压的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本文主要就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的CA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旨在探讨CA在上述疾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隐源性卒中病因学最新研究进展
    韩艺华, 邢英琦, 陈嘉峰
    2015, 10(08):  695-700. 
    摘要 ( )   PDF (21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源性卒中是指尚未明确病因的缺血性卒中 ,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引起隐源性 卒中的病因被发现, 如反常栓塞、 主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夹层、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阻塞性睡眠 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偏头痛、 遗传性单基因病等。 本文就隐源性卒中病因学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以增进临床医师对其了解, 以便早发现、 尽早进行防治, 以降低卒中发病率。
    病例讨论
    影像学表现为 “Y” 形的双侧延髓内侧 梗死1例
    张付良 1,刘洋 2,邢英琦 3,杨弋 1
    2015, 10(08):  701-704. 
    PDF (21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 发现急性血栓形成1例
    王爽 1,杨弋 1,罗祺 2,陈儇 2,邢英琦 3
    2015, 10(08):  705-709. 
    PDF (50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外速递
    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动态脑血流自动 调节的研究
    郭珍妮 1,刘嘉 2,邢英琦 3,闫硕 1,吕存玲 3,靳航 1,杨弋1
    2015, 10(08):  710-714. 
    摘要 ( )   PDF (24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 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 ,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类型。 这两种卒中亚型的 临床特征和预后不同, 可能与其影响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 (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dCA) 的不同机制有关。 因此, 本研究针对两种卒中亚型的dCA展开。 方法 收集了4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1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26 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和20例健康志愿者。 分别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uplex, TCD) 来监 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CBFV) 和指尖血压监测法监测中指的连续 血压。 通过传递函数来分析脑血流自动调节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CA) 的相关参数: 相位差 (phase difference, PD) 、 增益 (gain) 和阶跃响应 (slope of step response) 。 结果 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 病变半球的PD明显低于非病变半球 (42.9° ±18.5° vs 72.4° ±29.9° , P <0.01) , 非病变半球与健康对照组PD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 P >0.1) ; 在小动脉闭塞 性卒中组, 病变半球与非病变半球的P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3.8° ±17.9° vs 32.6° ±21.1° , P >0.1) , 且双侧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 P <0.001) 。 阶跃响应结果与PD相似。 结论 不同亚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dCA不同, 可能与脑血管的不同病理改变有关。
    增强经颅多普勒诊断右向左分流两种 造影剂的对比
    郝娜, 刘亢丁,郭珍妮, 吴秀娟, 杨弋, 邢英琦
    2015, 10(08):  715-718. 
    摘要 ( )   PDF (26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比较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 (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 c-TCD) 诊断右 向左分流时, 混血-生理盐水-气体混合液 (Agitated Saline with blood, ASb) 与生理盐水-气体混合 液 (Agitated Saline, AS) 2种造影剂的差异。 收集330例中国患者进行如下操作过程: 9 ml激活盐水混 合1 ml空气不伴Valsalva动作; 9 ml激活盐水混合1 ml空气伴Valsalva动作; 9 ml激活盐水、 1滴患者新鲜血 液混合1 ml空气不伴Valsalva动作; 9 ml激活盐水、 1滴患者的新鲜血液混合1 ml空气伴Valsalva动作。 4 种操作方法的阳性率分别是11.5%, 17.9%, 16.7%, 23.6%。 微泡数目分别是4.00±1.83, 11.5±6.2, 10.5±4.9, 33.7±14.9。 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 P <0.001) 。 c-TCD检查应用混血激活盐水诊断 右向左分流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激活盐水。
    指南与共识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 卒中协会致医疗专业者的声明 (第七部分)
    吴昊 1,高文超 2,徐胜媛 1,许保磊 1,王婧冉 1,毕齐 1
    2015, 10(08):  719-722. 
    摘要 ( )   PDF (16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更新版指南的目的是为那些尚未患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提供深入及时的 卒中预防循证建议。 循证建议涉及危险因素的控制、 头颈部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介入方法, 以及为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卒中而进行的抗栓治疗。 更为深入的建议还涉及遗传和药理学 试验, 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卒中预防, 如镰状细胞病和卵圆孔未闭。
    医改园地
    血管神经病学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天坛医院经验分享
    张华 1,王晨 2,王忠 1
    2015, 10(08):  723-725. 
    摘要 ( )   PDF (16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血管神经病学相关领域人才引进为研究重点, 探索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管理工作策略。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0年来高层次人才引进案例中的血管神经病学相关领域人才引进为研究重点, 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前后政策供给、 人才考核、 团队及学科建设、 绩效考评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 为配合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相关领域的全面发展, 研究发现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前期阶段必须做好人才的综合考评、 政策供给需完善配套措施、 推动团队及学科建设、 绩效考评要符合实际。结论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推动了医院重点学科血管神经病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园地
    英语教学查房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 应用
    张倩, 张宁, 李菁晶, 陈胜云, 冀瑞俊, 刘丽萍, 张在强, 赵性泉
    2015, 10(08):  726-728. 
    摘要 ( )   PDF (17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英语教学查房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专业2009级七年制研究生15名, 开展全英文脑 血管病病例教学查房, 最终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 英语教学查房促使研究生使用英语分析病例、 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师生的综合素质均得到 全面提高, 临床教学效果良好。 结论 英语教学查房对提高学生临床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 。
    注重循证医学理念在血管神经病学 带教中的应用
    袁俊亮, 李淑娟, 胡文立
    2015, 10(08):  729-730. 
    PDF (16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