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6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1-09-20
    主编手记
    民以食为天
    王拥军
    2011, 6(09):  677-679. 
    PDF (2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不应被遗忘的角落
    喻文贵
    2011, 6(09):  680-683. 
    PDF (1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胃造瘘与鼻饲肠内营养效果比较
    秦延京;李巍;吴东宇;王海玲
    2011, 6(09):  684-688. 
    摘要 ( )   PDF (17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胃造瘘与鼻饲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将卒中后吞咽障碍76例患者,分为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组40例和鼻胃管饲(nasogastric feeding,NGF)组36例。给予相同的营养液,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EG组治疗后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7.5%、7.5%、5%、5%、2.5%。NGF组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25%、27.8%、22.2%、22.2%、16.7%。PEG组治疗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小于NGF组(均P <0.05)。结论 PEG肠内营养在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经鼻胃管管饲营养。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的辐射安全问题
    荆利娜;高培毅;林燕;薛静;马丽;王效春;隋滨滨;王辉;沈宓
    2011, 6(09):  689-694. 
    摘要 ( )   PDF (2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的辐射剂量。方法 3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在3~9 h)进行了“一站式CT”检查。“一站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un-enhanced CT head,NECT)、CT灌注(CT perfusion,CTP)及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记录扫描时机器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DLP乘以头部的有效剂量系数得到有效剂量。结果 入组患者“一站式C T”检查的平均C T D I v o l为8 4 5.9 6±2 3.7 8 m G y,平均D L P为2748.92±129.25 mGy,总有效剂量范围5.96~7.81 mSv,平均为6.32±0.03 mSv,其中NECT有效剂量为2.14±0.27 mSv,CTP有效剂量为3.51 mSv,CTA有效剂量为0.67±0.07 mSv。2例患者CT平扫时出现移动伪影,补扫后导致此2例患者有效剂量较其他患者略高,分别为7.81 mSv、6.71 mSv。结论 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参数设置符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推荐标准,安全、合理,并且能够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分析
    刘秀荣;王丽晔;史宪全;吴寿岭;李云;杨鹏
    2011, 6(09):  695-699. 
    摘要 ( )   PDF (18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9~10月开滦集团公司在职高级管理人员475例进行健康体检,测定血清TBIL水平,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n=111)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n=364)。观察两组间血清TBIL水平是否具有差异;同时将血清TBIL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TBIL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2.61±5.17 μmol/L vs 13.83±5.31 μmol/L,P =0.033)。②不同血清TBIL水平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但随着血清TBIL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现逐渐减低趋势。③血清TBIL水平位于最高四分位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显著低于血清TBIL水平位于最低四分位者[优势比(odds ratio,OR)为0.4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在0.23~0.81之间]。④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TBIL仍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高水平TBIL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不同处理方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
    闫婧;白莹;边立衡;赵性泉
    2011, 6(09):  700-704. 
    摘要 ( )   PDF (17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9月,连续入选在我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发病72小时内明确诊断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和病死率,采用改良的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30 d预后不良率。结果 研究中共入选86例患者,其中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术35例。两组术后7 dNIHSS评分、GCS评分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颅动脉瘤夹闭组治疗30 d不良预后率(mRS>2分)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5.3%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的短期预后优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氙CT测定合并脑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局部脑血流量的研究
    曹文杰;董强
    2011, 6(09):  705-710. 
    摘要 ( )   PDF (26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氙CT(Xenon computer tomography,Xe-CT)检查,研究合并有脑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特点。方法 正常对照组10例,病例组22例。对所有入组对象进行Xe-CT检查,通过手工划分和皮层6分法分别测定全脑、半球、各血管分布区及各血管分布区皮层rCBF,并进行如下数据分析:①对照组各划分区域自身rCBF对比分析;②病例组各划分区域自身rCBF对比分析;③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划分区域rCBF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两侧大脑半球rCBF相当,分布较为平衡。用各划分方法测定并比较两侧各大血管供应区rCBF,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①病例组全脑静息rCBF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9±10.3 ml·100 g-1·min-1 vs 44.7±7.1 ml·100 g-1·min-1,P >0.05)。②病例组两侧大脑半球rCBF差异度高于对照组(7.2±5.6 ml·100 g-1·min-1 vs 3.2±2.5ml·100 g-1·min-1,P =0.008)。③手工法与皮层6分法均显示病例组责任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支配区静息rCBF低于对照组相应区域。左侧责任MCA与对照组左侧MCA支配区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4.3±11.2 ml·100 g-1·min-1 vs 48.1±6.4 ml·100 g-1·min-1,P =0.03)。病例组自身rCBF对比后发现:皮层6分法所测得责任侧MCA皮层区域rCBF显著低于对侧相应区域(45.8±15.2 ml·100 g-1·min-1 vs 55.4±14.5 ml·100 g-1·min-1,P =0.039)。结论 使用Xe-CT测量脑血流量,并通过手工划分全脑、半球、责任血管区域,联合软件自带6分法分析图像,反映出脑血流灌注下降是合并脑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重要特点,它与脑血管狭窄存在一定联系。
    循环内皮祖细胞异位表达骨钙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
    刘力;李芬娥;王雅杰;刘志忠;康熙雄
    2011, 6(09):  711-716. 
    摘要 ( )   PDF (2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表达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为评价血管病变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病例组(n=51)和对照组(n=30)缺血性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差异;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数量及OCN表达水平,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 病例组EPCs数目、OCN阳性的EPCs数目以及其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病例组中,钙化组OCN阳性的EPCs百分比高于非钙化组(P =0.033),而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组之间,OCN阳性的EPCs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72)。OCN阳性的EPCs百分比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为1.143,95%可信区间为1.060~1.232)。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循环EPCs表达OCN,对血管损伤具有负性影响,而非单一的修复作用。OCN阳性的EPCs可作为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细胞学指标。
    编者按
    肠道营养
    喻文贵
    2011, 6(09):  717-717. 
    PDF (1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卒中后营养风险评估和营养管理策略
    王琰;张玉梅;王春雪
    2011, 6(09):  718-723. 
    PDF (1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锁骨下动脉近心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伴同侧椎动脉起源变异致椎动脉无反向血流2例
    张红霞;冯皓;张惠琴;成烨;何文
    2011, 6(09):  724-726. 
    PDF (20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第二部分)
    杜万良;孙海欣;贾茜
    2011, 6(09):  727-755. 
    PDF (19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同时期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王丹丹;徐剑;赵性泉
    2011, 6(09):  756-760. 
    摘要 ( )   PDF (1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国发病率高,有报道显示脑出血急性期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1年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内分泌功能改变,改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部位等相关。本文将从几个已报道的试验出发,阐述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相关内分泌激素的具体改变。
    卒中相关性肺炎经验性治疗及靶向治疗
    郭伟;张杰
    2011, 6(09):  761-764. 
    摘要 ( )   PDF (13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综述了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抗感染治疗策略,包括经验性治疗和靶向治疗。经验性治疗是以该病的流行病学分布规律、当地或本院病原菌耐药状况为依据,或者根据相关文献,结合患者的临床病情选择用药,通常广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是经验性治疗SAP的常用药物。靶向治疗是指在经验性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原体及药敏检查结果精确地调整抗生素;特别强调,靶向治疗的核心是尽早确定病原体,病原体检查过程中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规范化处理至关重要,从而提高病原体检验的阳性率,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