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3-03-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3, 18(03):  1-4. 
    PDF (28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新选择
    程忻, 董强
    2023, 18(03):  245-2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1
    PDF (19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NGEL-ASPECT:大梗死核心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中国方案
    吴川杰, 吉训明
    2023, 18(03):  247-2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2
    PDF (19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组学技术在卒中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许喆, 程丝, 李昊
    2023, 18(03):  250-2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3
    PDF (19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脑血管病基因组学可视化分析
    李昊
    2023, 18(03):  253-253. 
    PDF (18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组时代卒中遗传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许喆, 程丝, 刘阳, 石延枫, 孟霞, 姜勇, 李昊
    2023, 18(03):  254-26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4
    摘要 ( )   PDF (131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布以来卒中遗传学、基因组学领域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 以一代测序(2000—2007年)、全基因组分型芯片(2008—2015年)和二代测序(2016年至今)为代表性技术,将2000年至今划分为3个阶段。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脑血管病领域发表的遗传学、基因组学方面的英文文献,对文献的发表时间、地区、研究机构等信息进行汇总,使用VOSviewer 1.6.18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使用H指数评估论文产出数量与论文水平。
    结果 共纳入8833篇英文文献。美国是卒中遗传学、基因组学领域文献的最主要贡献者,发文量高达3291篇,H指数为182,发文量和H指数在所有国家/地区中均居首位。中国发文1765篇,H指数为66,分别排名第2位和第10位。国际卒中遗传学联盟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联盟和主要负责人的发文量居所有作者的前20名。卒中遗传学、基因组学的研究热点从早期的关联分析和荟萃分析,逐步过渡到近几年兴起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结论 在卒中遗传学、基因组学领域,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发文总量上有赶超的趋势。我国卒中相关的临床和科研人员应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基因组学研究
    勾岚, 许喆, 李兰欣, 石延枫, 刘阳, 赵曼曼, 李昊, 程丝
    2023, 18(03):  266-2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5
    摘要 ( )   PDF (62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预后的基因组学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领域。
    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XPANDED)中检索2017年1月1日—2022年10月1日ICVD预后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文献中发文国家、机构、作者间的合作网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第一作者、期刊的共被引网络;参考文献的聚类结果;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及其聚类结果,并使用可视化图谱呈现结果。
    结果 共纳入353篇文献。中国发文144篇,居全球首位,但仅与5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首都医科大学是发文最多的机构,共20篇。国际卒中遗传学联盟成员在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中占据6位,是发文的主力军并形成了主要的合作团簇。研究方法多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孟德尔随机化。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探究卒中预后与其他复杂疾病的共同遗传通路、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遗传变异,以及炎症机制在预后中的影响。
    结论 ICVD预后的基因组学研究热度逐年上升,已形成多个研究热点,主要探索相关潜在机制来推动新药研发。
    缺血性卒中领域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
    李兰欣, 许喆, 勾岚, 石延枫, 刘阳, 赵曼曼, 李昊, 程丝
    2023, 18(03):  273-2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6
    摘要 ( )   PDF (64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领域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现状及热点,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药物靶点挖掘方向和探索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截至2022年9月应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相关英文文献,用CiteSpace进行发表文献的合作网络分析(国家、机构、学者)、文献共被引情况分析、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利用PharmSnap全球新药数据库查询经孟德尔随机化确定与缺血性卒中具有因果关系的生物标志物的药物研发情况。
    结果 检索到文献200篇,相关研究2018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英国发文量为80篇、中介中心性为0.37、存在合作的国家有27个,美国发文量为63篇、中介中心性为0.10、存在合作的国家有21个,以上数据均位列所有国家的前3位,使英国和美国成为研究中心;中国发文量达到106篇,但仅与16个国家存在合作,相对较少;德国学者Rainer Malik发文20篇、文献共被引次数552次、合作学者25人,均位列第一。关键词聚类图中,IL-6是关键词聚类图中唯一被定义为聚类标签的生物因子,且炎症因素是关键词共现图中近3年研究第二多的缺血性卒中风险因素。应用孟德尔随机化确定的缺血性卒中生物标志物共12个,其中凝血因子Ⅺ和载脂蛋白α是更具潜力的药物靶点且已有相关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结论 缺血性卒中领域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主要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美国和中国开展。IL-6等炎症因素是主要研究热点,且相关研究为凝血因子Ⅺ和载脂蛋白α等生物标志物作为药物靶点提供证据。
    论著
    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及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韩雪, 张玉梅
    2023, 18(03):  281-28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7
    摘要 ( )   PDF (21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肢SEP和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析患侧SEP P15、N20、P25、N13及N9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参数、运动神经传导参数与上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后亚急性期偏瘫患者102例,平均(68.76±11.33)岁,男性78例。患者偏瘫侧上肢SEP P15[(16.90±1.67)ms vs.(16.27±1.50)ms,P<0.001]、N20[(20.13±1.49)ms vs.(19.42±1.60)ms,P<0.001]、P25[(24.39±1.75)ms vs.(23.70±1.50)ms,P<0.001]、N13[(14.05±1.25)ms vs.(13.42±1.26)ms,P<0.001]及N9[(9.25±0.96)ms vs.(8.80±1.40)ms,
    P<0.001]的潜伏期均大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48.93±6.82)m/s vs.(51.26±6.40)m/s,P<0.001]、波幅[(22.54±9.91)μv vs.(32.71±17.68)μv,P<0.001]小于健侧;正中神经(指3-腕)SCV[(49.26±7.31)m/s vs.(52.98±5.99)m/s,P<0.001]、波幅[(24.71±11.39)μv vs.(38.57±20.21)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指5-腕)SCV[(48.72±7.46)m/s vs.(52.01±6.82)m/s,P<0.001]、波幅[(19.51±11.35)μv vs.(25.74±13.44)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SCV[(54.53±6.06)m/s vs.
    (56.99±4.84)m/s,P<0.001]、波幅[(11.37±6.04)μv vs.(14.53±7.89)μv,P<0.001]小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54.79±4.89)m/s vs.(57.10±5.07)m/s,P<0.001]、波幅[(8.42±3.85)μv vs.(10.00±3.72)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MCV[(53.12±6.81)m/s vs.(55.01±6.35)m/s,P<0.001]、波幅[(6.89±2.56)μv vs.(8.78±2.26)μv,P<0.001]小于健侧。P15(r=-0.358,P<0.001)、N20(r=-0.674,P<0.001)、P25(r=-0.465,P<0.001)潜伏期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UE)评分均呈负相关;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指3-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31,P=0.026),尺神经电极位置为指5-腕(r=0.292,P=0.006),腕-肘上(r=0.391,P<0.001)的SCV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电极位置为指5-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12),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肘-腕的MCV(r=0.220,P=0.037)、波幅(r=0.223,P=0.034)与FMA-UE评分均呈正相关,尺神经电极位置为腕-肘上的MCV(r=0.231,P=0.027)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及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的改变,且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丁苯酞对华法林治疗心源性卒中患者抗凝作用的影响
    许天铸, 彭诗语, 杨敏, 程航, 殷英, 刘勇, 刘明全, 余建萍
    2023, 18(03):  288-29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8
    摘要 ( )   PDF (39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心源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源性卒中患者,患者入组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华法林+丁苯酞)和对照组(华法林)。监测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ratio,INR)变化情况并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INR达标时间、2周内达标率和90 d mRS评分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1例心源性卒中患者,试验组51例,对照组50例。两组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用药前INR、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试验组的NIHSS评分[10(3.0~15.0)分 vs. 0(0~6.5)分,P<0.001],溶栓率(27.5% vs. 8.0%,P=0.011)与取栓率(25.5% vs. 2.0%,P=0.001)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INR 2周内达标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1% vs. 44.0%,P=0.930)。试验组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6.50±2.41)d vs.(9.64±4.40)d,P=0.015]。试验组90 d mR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4.0)分 vs. 2(0~3.0)分,P=0.175]。 
    结论 丁苯酞联合华法林治疗心源性卒中可能缩短华法林的达标时间,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但对于INR的达标率和90 d mRS评分无影响。
    重症卒中患者早期不同气道开放方式对肺部感染及气管插管的影响
    霍洁, 刘京铭, 冀瑞俊, 徐玢, 郭伟
    2023, 18(03):  295-30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9
    摘要 ( )   PDF (21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重症卒中患者早期应用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6月—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重症卒中患者,根据患者留置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未留置口/鼻咽通气管分为口咽通气管组、鼻咽通气管组、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间临床特征、入院7 d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序贯气管插管转化率及转化时间。 
    结果 共纳入213例重症卒中患者,男性123例,脑出血119例,脑梗死94例。鼻咽通气管组79例,口咽通气管组68例,对照组66例。鼻咽通气管组入院7 d内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13% vs. 19.70%,P=0.034)及口咽通气管组(10.13% vs. 22.06%,P=0.021)。鼻咽通气管组入院7 d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91% vs. 59.09%,P=0.018)与口咽通气管组(32.91% vs. 45.59%,P=0.023)。鼻咽通气管组、口咽通气管组、对照组三组7 d院内全因死亡率(30.38% vs. 32.35% vs. 34.84%,P=0.660)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咽通气管组7 d内气管插管转化率低于口咽通气管组(12.66% vs. 44.12%,P=0.022)与对照组(12.66% vs. 43.94%,P=0.031)。鼻咽通气管组气管插管转化时间较口咽通气管组[(6.72±2.15)d vs.(4.12±1.23)d,P=0.022]、对照组[(6.72±2.15)d vs.(3.12±1.33)d,P=0.011]延长。入院7 d血气分析可见鼻咽通气管组[(83.56±8.31)mmHg vs.(76.34±8.63)mmHg,P=0.007]及口咽通气管组[(84.56±5.84)mmHg vs.(76.34±8.63)mmHg,P=0.003]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而鼻咽通气管组[(37.67±11.22)mmHg vs.(48.56±9.62)mmHg,P=0.012]及口咽通气管组[(36.45±17.53)mmHg vs.(48.56±9.62)mmHg,P=0.009]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
    结论 重症卒中早期给予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开放气道能改善呼吸道不畅,提高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潴留。但鼻咽通气管与口咽通气管相比,可减少卒中后误吸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概率,延缓气管插管转化时间,降低气管插管转化率,缩短住院时间。
    神经调节素1β通过激活Sirt1信号通路抑制自噬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
    梁晓燕, 侯峰, 刘小青, 倪钦帅, 郭云良, 张睿
    2023, 18(03):  301-3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0
    摘要 ( )   PDF (193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神经调节素1β(neuregulin 1β,NRG1β)是否通过抑制自噬减轻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eperfusion,MCAO/R)损伤,以及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 1,Sirt1)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2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R组)、治疗组(NRG1β组)、激动剂组(SRT501组)、激动剂+治疗组(SRT501+NRG1β组)、抑制剂组(EX527组)和抑制剂+治疗组(EX527+NRG1β组),每组3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MCAO/R模型,线栓由颈外动脉插入颈内动脉18~22 mm,堵塞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缺血2 h后,缓慢拔出线栓,恢复脑血流22 h。EX527(5 mg/kg)、SRT501(100 mg/kg)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NRG1β(2 μg/kg)于拔出线栓后由微量注射器注入颈内动脉。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采用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法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计算大鼠脑梗死体积比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法分别检测额叶皮质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区Sirt1、LC3、P62蛋白的表达和阳性细胞指数(positive cell index,PCI)。
    结果 NRG1β组大鼠的mNSS[(10.0±0.8)分 vs.(12.8±0.6)分,P<0.001]和脑梗死体积比例[(23.78%±3.52%)vs.(40.24%±1.55%),P<0.001]均优于MCAO/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MCAO/R组比较,NRG1β组、SRT501组、SRT501+NRG1β组mNSS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脑梗死体积比例缩小;各组中SRT501+NRG1β组mNSS最低、脑梗死体积比例最小,EX527组mNSS最高、脑梗死体积比例最大。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NRG1β组大鼠的神经元形态结构损伤较MCAO/R组、EX527组有所改善。WB结果显示,NRG1β组Sirt1表达[(0.81±0.01)vs.(0.67±0.02),P<0.001]和P62表达[(0.92±0.01)vs.(0.78±0.02),P<0.001]均高于MCAO/R组,LC3表达[(0.49±0.02)vs.(0.94±0.03),P<0.001]低于MCAO/R组。IF结果显示,NRG1β组Sirt1 PCI[(0.67±0.01)vs.(0.52±0.02),P<0.001]和P62 PCI[(0.52±0.02)vs.(0.37±0.01),P<0.001]均高于MCAO/R组,LC3 PCI[(0.38±0.01)vs.(0.50±0.01),P<0.001]低于MCAO/R组。WB和IF检测显示,Sirt1与P62表达趋势一致,NRG1β组、SRT501组与SRT501+NRG1β组表达高于MCAO/R组,各组中SRT501+NRG1β组表达最高、EX527组表达最低;LC3蛋白表达趋势与Sirt1、P62相反,在NRG1β组、SRT501组与SRT501+NRG1β组表达较MCAO/R组低;各组中SRT501+NRG1β组表达最低、EX527组表达最高。
    结论 NRG1β可通过激活MCAO/R损伤大鼠Sirt1信号通路抑制自噬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指南与共识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
    2023, 18(03):  315-3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1
    PDF (18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1例报道
    戴昰旭, 张长青, 王展, 冯涛
    2023, 18(03):  335-3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2
    PDF (41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脑小血管病的外周标志物及其多组学研究进展
    陈悦薇, 徐群
    2023, 18(03):  340-3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3
    摘要 ( )   PDF (18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精确诊断、分类和随访较为困难。目前,CSVD基因组学已发现超过50个独立遗传位点与CSVD发病风险相关,涉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髓鞘形成、膜转运等病理生理机制,且与临床表现相关。转录组学发现多种微小RNA在CSVD痴呆患者和健康对照中差异性表达;蛋白组学研究异质性较大,提示需选用蛋白质标志物的特定组合才可能有助于CSVD的诊断和分型;宿主-微生物组学研究提示CSVD存在肠道-免疫-脑轴的致病机制。不同组学水平数据进一步阐释了CSVD的发病机制,并发现了一系列有助于CSVD明确预测、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此外,多组学数据的整合有望带来预防、早期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突破。本文就CSVD不同组学水平外周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组学整合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CSVD的预测和早期诊断率。
    自发性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李波, 胡永珍, 李雪松
    2023, 18(03):  347-3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4
    摘要 ( )   PDF (18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自发性脑出血所致原发性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法尚存争议的情况下,继发性脑损伤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得到重视。继发性脑损伤是自发性脑出血后必然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诸多研究表明继发性脑损伤对预后有着显著影响。影像学手段是临床研究中用于评估继发性脑损伤最常用的手段,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均可对明确继发性脑损伤与预后的关系提供一定帮助。本文对继发性脑损伤各种影像学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希望从中获取继发性脑损伤准确预测方法的新思路。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烟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成龙, 张谦, 赵继宗
    2023, 18(03):  353-35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5
    摘要 ( )   PDF (34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烟雾病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继发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免疫与炎症、遗传因素等有关。免疫和炎症相关的分子变化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可能在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和烟雾血管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继发烟雾病的可能病理生理学机制、免疫与炎症、遗传因素等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教学园地
    血管介入模拟器在临床医学实习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
    陶晓勇, 陈玉萍, 常巍, 黄伟, 陈娟, 王岩, 李想, 马倩, 邱峰
    2023, 18(03):  359-36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6
    摘要 ( )   PDF (20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血管介入模拟器在临床医学实习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实习的61名临床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33名试验组学员采用血管介入模拟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训,28名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实习结束时通过出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考核成绩以及问卷调查评价两种脑血管病带教模式的效果。
    结果 试验组学员出科时理论知识[(88.61±4.05)分 vs.(83.43±4.21)分,P<0.001]、实践操作[(89.73±3.32)分 vs.(85.54±3.17)分,P<0.001]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员对神经内科产生兴趣的程度、对脑血管病认识的程度、自学能力、文献阅读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血管介入模拟器应用于脑血管病临床实习带教中提高了实习生对神经内科的兴趣,培养了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脑血管病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模式初步探索——以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向为例
    姜春飒, 李蕊, 王灵枢, 李琰琳
    2023, 18(03):  362-3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7
    摘要 ( )   PDF (21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向博士为例,对我国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以下简称专培并轨)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对专培并轨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见解。
    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10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了解现阶段医学教育改革现状;向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介入方向在校的150名博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其中33名进行访谈,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向博士关于专培并轨培养模式的认同及认知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125份(83.3%)。125名博士对专培并轨制度的整体了解情况,非常了解12名(9.6%),一般了解95名(76.0%),不了解18名(14.4%),不同类型的学生专培并轨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获取专培并轨制度的途径主要来自网络媒体(67.2%)、官方平台(49.6%)。调研对象对专培并轨制度的认同水平并不理想(40.8%),但是对专培并轨模式的接受度较高(90.4%)。专培并轨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减少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时间,学生对于同工同酬的意愿较为强烈。
    结论 神经外科博士对专培并轨培养模式的认知度需进一步增强,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学生对培养的需求集中在临床操作能力的提升上,担忧主要来自待遇及培养质量等。
    新型临床试验设计与解读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
    金奥铭, 秦宗实, 商洪才, 谷鸿秋
    2023, 18(03):  367-37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8
    摘要 ( )   PDF (20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良好、管理严格、分析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价群体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是因其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无法为特定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证据。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是对患者个体进行的多轮交叉随机对照试验,以患者为中心,旨在确定该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本文简要介绍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及发展、研究设计、统计方法及报告规范等,以期帮助临床研究者更好地认识、了解、掌握运用此类研究设计。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3, 18(03):  372-372. 
    PDF (10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