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3-04-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3, 18(04):  1-4. 
    PDF (2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3, 18(04):  5-5. 
    PDF (9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DNA甲基化架起危险因素与卒中的桥梁
    仇鑫, 李子孝
    2023, 18(04):  373-37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1
    PDF (16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DNA甲基化与卒中
    李子孝
    2023, 18(04):  375-375. 
    PDF (1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A甲基化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
    姜晓晴, 瓮佳旭, 周宏宇, 李子孝, 王拥军
    2023, 18(04):  376-38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2
    摘要 ( )   PDF (22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卒中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风险因素共同决定。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可遗传危险因素,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产生潜在影响。缺血性卒中不同病因亚型存在特征性候选基因DNA甲基化水平改变,这对探究不同病因亚型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具有重要价值。DNA甲基化是动态、可逆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其模式可随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发生显著变化,提示DNA甲基化可作为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就DNA甲基化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卒中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DNA甲基化与高脂血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韩颖, 周宏宇, 李子孝
    2023, 18(04):  388-39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3
    摘要 ( )   PDF (18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且是可遗传、可干预的因素。较多研究发现,DNA甲基化修饰与血脂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目前发现涉及的基因主要有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 A,CPT1A)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denosine triphosphate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1,ABCG1)基因、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factor 1,SREBF1)基因、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相互作用蛋白1(tumor necrosis factor α-induced protein 3-interacting protein 1,TNIP1)基因、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3-β-hydroxysteroid-Δ-24-reductase,DHCR24)基因等。另外,还有研究发现饮食与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特定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影响血脂水平,可根据基因甲基化与血脂的关系寻找针对该基因靶点的降脂药物。然而,目前关于DNA甲基化与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结论仍不一致,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及潜在机制也尚未明确,未来还需要更多针对性的研究来探索DNA甲基化在高脂血症的诊断和治疗等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DNA甲基化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侯叶叶, 周宏宇, 李子孝
    2023, 18(04):  396-40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4
    摘要 ( )   PDF (18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可调节危险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多病因、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环境、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表观遗传修饰可能介导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等,其中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相对成熟的机制。DNA甲基化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介绍了DNA甲基化在高血压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与高血压相关的DNA甲基化影响卒中风险的潜在机制,提出DNA甲基化用于高血压诊断、治疗及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新靶点和新思路。
    DNA甲基化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瓮佳旭, 周宏宇, 李子孝
    2023, 18(04):  404-4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5
    摘要 ( )   PDF (18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A甲基化是一种调控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由Hcy代谢相关底物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denosyl-L-homocysteine,SAH)依赖性的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s)催化,对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多项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可能通过调节甲硫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循环(methionine-homocysteine cycle,M-H cycle)调控DNA甲基化状态,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损伤后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的增殖和转移、脂质代谢等病理过程,从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
    论著
    应激性高血糖与前循环取栓再通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陈柳静, 朱凯淇, 蔡学礼
    2023, 18(04):  410-41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6
    摘要 ( )   PDF (21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再通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于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急诊取栓并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成功再通定义为mTICI分级为2b~3级。依据应激性高血糖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SHR组和高SHR组,主要结局为出院功能预后不良(mRS评分4~6分),次要结局为术后72 h内恶性脑水肿(malignant cerebral edema,MCE)。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SHR与出院mRS评分增加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SHR与出院功能预后不良、MCE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312例患者,低SHR组与高SHR组各156(50%)例,SHR为0.953(0.817~1.100),静脉溶栓率为48.1%,NIHSS评分为14(11~18)分,72 h内发生MCE的有74例,出院功能预后不良的有196例。与低SHR组相比,高SHR组入院NIHSS评分更高(16分 vs. 14分,P=0.031),72 h内MCE发生率更高(33.3% vs. 14.1%,P<0.001),出院功能预后不良比例更高(72.4% vs. 53.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高SHR是脑梗死取栓再通后出院mRS评分增加(OR 1.910,95%CI 1.257~2.904,P=0.002)、出院功能预后不良(OR 2.064,95%CI 1.223~3.482,P=0.007)、72 h内发生MCE(OR 2.746,95%CI 1.532~4.922,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据有无基础糖尿病及长期血糖控制水平进行亚组分析显示,高SHR与非糖尿病患者出院功能预后不良(OR 2.132,95%CI 1.175~3.868,P=0.013)、72 h内发生MCE(OR 3.079,95%CI 1.540~6.155,P=0.001)显著相关,高SHR与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6.5%、患者出院功能预后不良(OR 1.925,95%CI 1.082~3.424,P=0.026)、72 h内发生MCE(OR 2.869,95%CI 1.459~5.642,P=0.002)显著相关。交互作用检验及亚组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 2.074,95%CI 1.165~3.690,P=0.013)、TC>3.81 mmol/L(OR 2.763,95%CI 1.267~6.026,P=0.011)、ASPECTS评分8~10分(OR 1.865,95%CI 1.023~3.401,P=0.042)、入院NIHSS评分≤14分(OR 2.926,95%CI 1.400~6.115,P=0.004)、发病至再通时间6~12 h(OR 2.088,95%CI 1.062~4.103,P=0.033)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OR 4.151,95%CI 1.880~9.169,P<0.001)患者中,高SHR与出院不良功能预后风险增加相关。
    结论 高SHR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再通后72 h内发生MCE、出院功能预后不良显著相关。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司倩倩, 程安琪, 范晓媛, 张晓倩, 李明利, 冯逢, 刘彩燕, 徐蔚海
    2023, 18(04):  418-4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7
    摘要 ( )   PDF (18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断为ICAS(狭窄>50%)的患者,根据既往是否有狭窄侧血管负责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分为症状性ICAS组和无症状性ICAS组。同时纳入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整体认知和各认知域(包括记忆、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的测评。比较组间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大小血管病负荷、脑萎缩、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差异,筛选认知功能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协方差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比较3组间整体认知和各认知域Z分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70例ICAS患者,其中无症状性ICAS患者103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55.86±11.78)岁],症状性ICAS患者67例[男性44例,平均年龄(57.49±10.75)岁],同时纳入91例对照[男性39例,平均年龄(56.21±9.70)岁]。症状性ICAS组较无症状性ICAS组后循环狭窄比例更高(40.3% vs. 22.3%,P=0.016),尤其是椎动脉狭窄(22.4% vs. 9.7%,P=0.028),脑白质高信号(Fazekas分级≥2级)(40.3% vs. 16.5%,P=0.001)和颞叶内侧萎缩[medial temporal atrophy(MTA)分级≥2级]的比例也更高(17.9% vs. 5.8%,P=0.020)。校正了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和吸烟史)、脑白质高信号和颞叶内侧萎缩的影响,发现无症状性ICAS组较对照组MoCA评分[(25.79±0.30)分 vs.(27.15±0.36)分,P=0.017]及语言功能Z分[(0.60±0.12)分 vs.(1.10±0.14)分,P=0.030]下降,症状性ICAS组较对照组MoCA评分[(24.18±0.39)分 vs.(27.15±0.36)分,P<0.001]、语言功能Z分[(0.02±0.15)分 vs.(1.10±0.14)分,P<0.001]下降更显著,症状性ICAS组较无症状性ICAS组MoCA评分[(24.18±0.39)分 vs.(25.79±0.30)分,P=0.003]及语言功能Z分[(0.02±0.15)分 vs.(0.60±0.12)分,P=0.006]、执行功能Z分[(-0.45±0.15)分 vs.(0.12±0.11)分,P=0.006]更低。
    结论 症状性和无症状性ICAS患者均存在整体认知和语言功能的下降,同时症状性ICAS还存在执行功能下降。症状性ICAS的认知下降明显,独立于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白质高信号和颞叶内侧萎缩。
    无基础代谢性疾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营养不良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张兰, 沈晓芳, 金瑾, 徐吉, 张静
    2023, 18(04):  428-4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8
    摘要 ( )   PDF (19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无基础代谢性疾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短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AIS短期营养不良的临床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1年6月在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无基础代谢性疾病AIS患者作为建模队列,以患者入院2周时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 short-form,MNA-SF)、BMI和白蛋白(albumin,Alb)指标作为综合评估,即MNA-SF评分<8分且BMI<18.5 kg/m2、Alb<35.0 g/L为营养不良,以此为依据划分营养不良组和无营养不良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及入院时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多因素分析出的影响指标构建预测模型。用ROC曲线评价其区分度,用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其校准度。以2021年8月—2022年6月在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无基础代谢性疾病AIS患者作为验证队列验证模型的效能。 
    结果 建模队列共纳入924例无基础代谢性疾病AIS患者,平均(55.0±14.3)岁,男性544例(58.9%)。入院2周时的营养评估发现72例(7.8%)营养不良。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OR 2.059,95%CI 1.132~3.743,P=0.018)、饮酒史(OR 1.747,95%CI 1.076~2.835,P=0.024)、入院时有营养风险(OR 2.951,95%CI 1.485~5.859,P=0.002)、院内无营养支持(OR 1.870,95%CI 1.065~3.284,P=0.029)、入院才藤氏分级低(OR 0.226,95%CI 0.079~0.652,P=0.006)、入院NIHSS评分高(OR 1.556,95%CI 1.057~2.289,P=0.025)均为无基础代谢性疾病AIS患者短期营养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得出预测模型方程:logit(P)=0.722×年龄+0.558×饮酒史+1.082×入院时营养风险+0.626×院内无营养支持-1.483×才藤氏分级+0.442×NIHSS评分+0.479-31.187。该模型预测患者短期营养不良的AUC为0.863(95%CI 0.811~0.914),最大约登指数(0.703)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83.90%;拟合优度检验χ2=2.754,P=0.498。验证队列共纳入126例无基础代谢性疾病AIS患者,采用模型对其营养不良进行预测得出的灵敏度为86.96%、特异度为83.50%、准确率为84.13%。
    结论 高龄、饮酒史、入院时有营养风险、院内无营养支持、才藤氏分级低和入院NIHSS评分高是无基础代谢性疾病AIS患者短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经验证基于上述指标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基于PEO模式的家庭作业治疗对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
    柏敏, 杨婷, 周岩, 马腾, 李雪萍
    2023, 18(04):  434-4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9
    摘要 ( )   PDF (19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基于人-环境-作业(person-environment-occupation,PEO)模式的家庭作业治疗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原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出院的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分别建立微信群聊,对照组定期更新康复小视频,有任何问题随时咨询。试验组基于PEO模式,个性化更新每位患者的小视频,两组分别于出院时、出院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U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及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 
    结果 最终纳入卒中偏瘫患者60例,平均年龄(63.10±6.83)岁,其中男性30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出院3个月BI评分[(57.00±7.83)分 vs.(53.17±8.36)分,P<0.001]、FMA-UE评分[(46.57±6.67)分 vs.(45.47±6.63)分,P<0.001]、SS-QOL评分[(162.77±11.98)分 vs.(157.90±13.2)分,P<0.001]均高于出院时。试验组出院6个月BI评分[(57.33±7.58)分 vs.(53.17±8.36)分,P<0.001]、FMA-UE评分[(47.23±6.66)分 vs.(45.47±6.63)分,P<0.001]均高于出院时;出院12个月FMA-UE评分[(46.57±6.39)分 vs.(45.47±6.63)分,P<0.001]高于出院时。对照组出院6个月BI评分[(51.00±6.87)分 vs.(54.00±7.59)分,P<0.001]、FMA-UE评分[(43.67±6.99)分 vs.(45.60±6.96)分,P<0.001]均较出院时下降;出院12个月BI评分[(48.50±6.45)分 vs.(54.00±7.59)分,P<0.001]、FMA-UE评分[(41.97±6.61)分 vs.(45.60±6.96)分,P<0.001]和SS-QOL评分[(152.77±8.11)分 vs.(158.43±10.07)分,P<0.001]均较出院时下降。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出院6个月的BI评分[(57.33±7.58)分 vs.(51.00±6.87)分,P=0.010]、FMA-UE评分[(47.23±6.66)分 vs.(43.67±6.99)分,P=0.048],出院12个月BI评分[(55.67±6.92)分 vs.(48.50±6.45)分,P<0.001]、FMA-UE评分[(46.57±6.39)分 vs.(41.97±6.61)分,P=0.008]和SS-QOL评分[(159.10±10.66)分 vs.(152.77±8.11)分,P=0.012]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 基于PEO模式的家庭作业治疗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维持显著有效。
    症状性小动脉硬化脑小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洋, 王蕊, 张祥, 孙慧玲, 马英虎
    2023, 18(04):  440-4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10
    摘要 ( )   PDF (18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头颅MRI 的SWI序列检测症状性小动脉硬化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灶,分析不同部位CMBs的临床特征差异及CMBs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18年10月就诊于新疆昌吉州中医院神经内科的小动脉硬化的CSVD患者。根据有无微出血分为CMBs组与无CMBs组。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判断CMBs数量分级与独立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根据CMBs的位置分为脑叶区亚组、深部区亚组、幕下区亚组。比较脑叶区CMBs与非脑叶区CMBs、深部CMBs与非深部CMBs、幕下区CMBs与非幕下区CMBs亚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异。 
    结果 共纳入144例CSVD患者,CMBs组42例(29.2%),无CMBs组102例(70.8%),其中脑叶区18例,深部白质区23例,幕下区9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载脂蛋白b水平(OR 0.308,95%CI 0.099~0.957,P=0.042)及高空腹血糖值(OR 1.128,95%CI 1.015~1.254,P=0.026)、舒张压、脑梗死灶及假定血管源性腔隙灶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分级与载脂蛋白b呈负相关(r=-0.212,P=0.011),与脑梗死灶分级(r=0.378,P<0.001)、假定血管源性腔隙灶分级(r=0.411,P<0.001)呈正相关。脑叶区CMBs与非脑叶区CMBs相比:脑叶区CMBs组BMI(24.4 kg/m2 vs. 23.5 kg/m2,P=0.045)、射血分数(61.0% vs. 60.0%,P=0.012)高于非脑叶CMBs组,心率(75.0次/分 vs. 83.0次/分,P=0.017)低于非脑叶CMBs组,文化程度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深部CMBs组的男性比例(78.3% vs. 47.4%,P=0.038)高于非深部CMBs组,梗死灶(P=0.002)数量多于非深部CMBs组。
    结论 低载脂蛋白b水平及高空腹血糖值、舒张压、脑梗死灶及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是CMBs独立危险因素;CMBs分级与载脂蛋白b呈负相关,与脑梗死灶分级、假定血管源性腔隙灶分级呈正相关;BMI、射血分数、心率、文化程度与脑叶CMBs相关,性别、梗死灶分级与深部CMBs相关。
    侧支状态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无效再通的影响
    魏娜, 刘欣, 聂曦明, 严鸿伊, 温淼, 杨中华, 刘丽萍
    2023, 18(04):  450-45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11
    摘要 ( )   PDF (20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对3个月的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基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再通后重症监护的登记研究(registration study for critical car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recanalization,RESCUE-RE)数据库,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协会/介入放射学协会制定的基于DSA的侧支分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成功再通的AIS患者分为侧支不良(0~1级)和侧支良好(2~4级)两组。无效再通定义为血管内治疗术后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级),但患者术后90 d功能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比较侧支不良组和侧支良好组基线特点和预后结局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状态对无效再通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48例EVT后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侧支不良组323例(43.2%),374例(50.0%)发生无效再通。一般资料显示,侧支不良组合并心房颤动(27.6% vs. 18.4%,P=0.003)、糖尿病病史(26.9% vs. 16.0%,P<0.001)、90 d预后不良的比例更高(55.4% vs. 45.9%,P=0.01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侧支不良(OR 1.75,95%CI 1.19~2.57,P=0.004)、高龄(OR 1.03,95%CI 1.02~1.05,P<0.001)、基线NIHSS评分(OR 1.09,95%CI 1.05~1.14,P<0.001)、低ASPECTS评分(OR 0.79,95%CI 0.68~0.92,P=0.003)与全身麻醉(OR 2.58,95%CI 1.71~3.89,P<0.001)是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侧支不良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接受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有关。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考虑将侧支状态作为手术适应证的评价因素。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桥接治疗与直接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关翘楚, 谢子逸, 吕卫萍, 倪环宇, 李敬伟, 周俊山, 恽文伟, 李晓波, 张清秀, 徐运
    2023, 18(04):  456-46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12
    摘要 ( )   PDF (18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方法,应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4家医疗中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取栓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急诊血管内治疗前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数据和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治疗后预后情况。使用术后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主要有效性结局指标为90 d mRS评分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术后48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再灌注损伤、造影剂渗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后循环取栓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25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接受桥接治疗28例,直接血管内治疗97例。入院时,桥接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3.9(11.3~23.2)U/L vs. 20.0(13.0~27.8)U/L,P=0.024]低于直接取栓组。桥接治疗组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桥接治疗组发病到医院的时间[120(82.5~180.0)min vs. 270(180.0~360.0)min,P<0.001]、发病到血管内治疗的时间[232(180.0~363.8)min vs. 334(255.0~443.5)min,P<0.013]、穿刺至灌注的时间[67.5(44.3~95.0)min vs. 90(60.0~137.5)min,P=0.009]、发病至灌注的时间[348.5(272.5~421.3)min vs. 460(335.0~577.5)min,P=0.002]均短于直接取栓组;而入院至动脉穿刺的时间,桥接治疗组的时间延误较长[117.5(70.0~160.0)min vs. 60(25.0~120.0)min,P=0.002]。桥接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比例高于直接取栓组(57.1% vs. 28.9%,P=0.006)。sICH(7.1% vs. 17.5%,P=0.178)、再灌注损伤(25.0% vs. 41.2%,P=0.118)、造影剂渗漏(10.7% vs. 15.5%,P=0.528)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28.6% vs. 43.3%,P=0.161),桥接治疗组均低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桥接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90 d的临床预后,疗效显著优于直接血管内治疗组,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
    代谢物组学和细胞因子谱学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研究
    刘清源, 姜朋军, 王硕, 吴俊
    2023, 18(04):  463-47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13
    摘要 ( )   PDF (69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与颅内动脉瘤组织中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代谢物和细胞因子标志物。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行单发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动脉瘤组织和血清样本。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发生动脉瘤破裂分为破裂颅内动脉瘤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组。采用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检测动脉瘤组织和血清中的代谢物,采用46种细胞因子芯片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与颅内动脉瘤组织中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代谢物和细胞因子。运用ROC检测代谢物和细胞因子能否区分破裂和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因素。 
    结果 研究纳入25例破裂和31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非靶向代谢组学和细胞因子谱学分析显示,在破裂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组织之间,有43个代谢物和5个细胞因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代谢物和细胞因子主要为脂质和脂质类似物,并参与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靶向代谢组学和细胞因子谱学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血清中油酸[22.0(12.9~23.5)μmol/mL vs. 41.5(40.5~43.8)μmol/mL,P<0.001]和I L-1受体拮抗剂(I L-1 receptor antagonist,I L-1ra)[398.6(356.6~730.1)pg/mL vs. 1589.5(1580.3~1595.5)pg/mL,P<0.001]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更低,而花生四烯酸[59.9(26.7~76.6)μmol/mL vs. 12.7(10.7~16.9)μmol/mL,
    P<0.001]、IL-1β[28.8(28.8~157.5)pg/mL vs. 46.7(17.2~61.1)pg/mL,P=0.0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7.9(3.0~15.3)pg/mL vs. 0.7(0.5~1.1)pg/mL,
    P<0.001]、IL-6[9.8(3.9~15.3)pg/mL vs. 2.8(2.6~3.0)pg/mL,P<0.001]和TNF-α[141.9(37.1~555.7)pg/mL vs. 345.1(307.8~384.5)pg/mL,P=0.006]的表达水平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中更高。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中油酸(r2=0.554,P<0.001)、花生四烯酸(r2=0.527,P<0.001)和IL-1β(r2=0.592,P<0.001)与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ROC分析显示,动脉瘤组织中和血清中油酸、花生四烯酸和IL-1β的表达水平能很好地区分破裂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AUC>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油酸水平(OR 0.74,95%CI 0.60~0.87,P=0.001)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相比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清和颅内动脉瘤组织中油酸和IL-1ra的表达水平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中显著降低,而花生四烯酸、IL-1β、MCP-1和TNF-α的表达水平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中显著升高。血清油酸降低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需药物干预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夏丽萍, 郑文玲, 邹云涛, 冯乐燕, 贾玉勤
    2023, 18(04):  472-47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14
    摘要 ( )   PDF (18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后发生需药物干预低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 depression,HD)状态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2017年2月—2021年12月因颈动脉狭窄行择期单侧CAS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CAS后24 h内的生命体征。根据CAS后24 h内是否发生HD状态[定义为收缩压<90 mmHg(1 mmHg=133.3 Pa)或心率<50 次/分且需要血管活性药物干预]分为HD组和非H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后发生需药物干预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130例CAS患者,其中有42例(32.3%)发生了需药物干预的HD。单因素分析示,HD组的糖尿病病史(28.57% vs. 48.86%,P=0.034)、空腹血糖[(5.46±1.71)mmol/L vs.
    (6.69±2.06)mmol/L,P<0.001]低于非HD组,责任血管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10 mm的比例(71.43% vs. 47.73%,P=0.021)、责任血管高回声斑块发生率(7.14% vs. 3.41%,P=0.043)和使用开环支架的比例(85.71% vs. 56.82%,P=0.024)高于非H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责任血管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10 mm(OR 3.10,95%CI 1.23~8.11,P=0.028)和高回声斑块(OR 3.28,95%CI 1.45~9.36,P=0.021)是CAS后发生需药物干预H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病史(OR 0.25,95%CI 0.07~0.91,P=0.031)和高空腹血糖水平(OR 0.18,95%CI 0.02~0.51,P=0.024)是CAS后发生需药物干预HD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责任血管高回声斑块和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10 mm是CAS后发生需药物干预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病例讨论
    JAK2基因c.1849G>T突变致反复颅内动静脉梗死1例
    姜季委, 李子孝, 董可辉, 李汶逸, 邹昕颖, 徐俊, 龚浠平
    2023, 18(04):  478-48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15
    PDF (35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近红外光谱成像在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王诗瑶, 许雅雯, 张炳蔚
    2023, 18(04):  484-4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16
    摘要 ( )   PDF (14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组织氧合情况实施床旁监测,对脑血管病的诊治及预后改善有重要价值。近红外光谱成像(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作为一项新兴的脑成像技术,具有价格低廉、操作便捷、非侵入性等优点,逐渐成为脑血管病研究的焦点。本文介绍了NIRS的基本原理,探讨了NIRS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识别、梗死后再灌注疗效评估、大面积脑梗死继发恶性脑水肿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预测了NIRS在大脑近皮层出血病情监测中的应用前景。此外,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领域,NIRS通过动态监测脑氧饱和度,在迟发性脑缺血监测及术后功能结局预测等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最后,本文基于NIRS的优势和不足,展望了未来适合NIRS应用的临床场景。加强NIRS在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将使实时评估脑血管病院前、院内的精准动态成为可能。
    烟雾病颅内外血管参数评估研究进展
    罗婉贤, 何逸清, 李颖嘉
    2023, 18(04):  490-49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17
    摘要 ( )   PDF (15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的特征性病变为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及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起始段进行性狭窄闭塞,导致脑缺血及缺血后脆弱的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基于脑-颈血管一体化,颅外及颅内不同节段血流状态相互影响,可通过检测特定节段血流参数提示疾病发展进程,从而指导临床策略的选择。深入了解烟雾病不同节段血流状态及疾病发展进程对疾病诊疗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烟雾病颅外及颅内不同节段血管参数、侧支循环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后续针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及出血性相关脑血管病诊疗与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