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3, 18(10):  1. 
    PDF (3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3, 18(10):  5. 
    PDF (9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脑健康:精准评估和科学管理
    郑华光, 王拥军
    2023, 18(10):  1095-110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1
    摘要 ( )   PDF (65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健康定义为脑结构、功能和社会适应正常,并且没有明显的脑疾病。卒中和痴呆是神经系统疾病负担的前两位。卒中和痴呆可以协同预防,两者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神经-血管单元是脑健康的结构基础,脑血流和脑灌注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蓄积并继发神经变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可以延缓痴呆的发病和进展。因此,世界卒中组织提出了“通过预防卒中来预防痴呆”的观点。做好卒中人群预防和个体预防,针对特殊人群、少见原因和关键病理生理机制,做好精准预防。建立脑健康中心,通过认知风险预测、风险沟通、认知风险降低和认知增强等技术预防痴呆和促进脑健康。脑健康行动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脑健康,需要融合新技术,需要创新和研究。
    专题论坛
    脑健康
    郑华光
    2023, 18(10):  1101-1101. 
    PDF (16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观认知下降的研究进展
    李世平, 王越, 郑华光
    2023, 18(10):  1102-11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2
    摘要 ( )   PDF (13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观认知下降指患者出现自我感觉认知下降但客观认知检测无异常,是最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关于主观认知下降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干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汇总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主观认知下降的特点进行综述,包括主观认知下降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临床评估、鉴别诊断及干预治疗等,旨在探讨主观认知下降的临床意义,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狭窄诊治进展
    李雯博, 刘洁, 刘阳, 张龙友, 李世平, 郑华光
    2023, 18(10):  1115-112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3
    摘要 ( )   PDF (70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探讨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AS)或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aICAS)的优化筛查策略,以及基于分子标志物和影像学的精准预防策略。aCAS的患病率为1.5%,其风险评分有助于aCAS的筛查。aICAS患病率为6.9%~12.8%,与研究人群和筛查方法的不同有关。对于aCAS或aICAS患者,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和管壁的稳定性与卒中风险相关。新近的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可增加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aCAS或aICAS降低脑血流、脑灌注,增加1~3倍的痴呆或认知障碍风险。对于aCAS患者,随着药物治疗的优化和进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相对获益需要再评价,选择合适的患者和减少手术并发症非常关键。对于aICAS患者,特别是严重狭窄或多发狭窄、进展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aICAS远端供血区域存在静止性脑梗死的患者,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获益,但需权衡出血和其他风险。
    论著
    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间的关系
    吴敌, 廖晓凌, 潘岳松, 陈绪珠, 王伊龙, 赵性泉
    2023, 18(10):  1121-11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4
    摘要 ( )   PDF (119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及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及其与病变血管节段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2021年11月15日出院诊断为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脑梗死病灶特点、受累血管节段等信息。根据脑梗死病灶数量将患者分为单发脑梗死组和多发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41例患者,其中单发脑梗死组患者17例(41.5%),多发脑梗死组24例(58.5%)。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患者数量对比:V3段[右侧7(41.2%)vs. 8(33.3%),P=0.61;左侧7(41.2%)vs. 7(29.2%),P=0.42];V4段[右侧9(52.9%)vs. 6(25.0%),P=0.07;左侧6(35.3%)vs. 8(34.8%),P=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患者数量对比:丘脑[0(0)vs. 9(39.1%),P=0.005]、枕叶[0(0)vs. 8(33.3%),P=0.01]、小脑[2(11.8%)vs. 20(83.3%),P<0.001]、脑桥[1(5.9%)vs. 11(45.8%),P=0.006]、延髓[14(82.4%)vs. 3(12.5%),P<0.001],单发脑梗死组延髓最多见,其余部位在多发脑梗死组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数量的患者例数对比:单一节段7(41.2%)vs. 9(37.5%)、两个节段7(41.2%)vs. 9(37.5%)、多节段3(17.6%)vs. 6(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
    结论 本研究纳入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病例中,单发脑梗死病灶多见于延髓,主要受累血管节段为V3段、V4段,脑梗死病灶数量与受累动脉节段数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单中心病例系列报道
    尹梦鑫, 张舒婷, 任伟超, 王铁军, 段春苗
    2023, 18(10):  1129-113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5
    摘要 ( )   PDF (102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连续入组2020年9月—2023年3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接受急诊EVT的发病72 h内的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基线血压、TOAST分型、入院及术前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院内治疗信息等资料。疗效结局包括术后mTICI分级(将2b/3级定义为血管再通)、术后24 h和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mRS评分(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安全性结局采用发病36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
    结果 共纳入26例接受急诊EVT的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桥接EVT组7例,直接EVT组19例),其中男性16例(62%),女性10例(38%),年龄(64.2±11.1)岁。25例(96%)患者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4 h NIHSS评分为8.0(3.0~14.0)分[静脉溶栓桥接EVT组3.0(2.0~12.5)分;直接EVT组8.0(4.3~16.3)分]。共16例(62%)患者出院时获得良好预后,3例(12%)患者发生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论 EVT能够有效实现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再灌注,安全性良好。
    症状性颈动脉漂浮血栓的血管内治疗探索
    张磊, 王小雅, 坚雅婷, 高震, 樊洪, 范松华, 王虎清, 孙宏, 张茹, 展淑琴, 张桂莲
    2023, 18(10):  1136-11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6
    摘要 ( )   PDF (132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症状性颈动脉漂浮血栓(carotid free-floating thrombus,CFFT)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8年8月—2022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症状性CFFT,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分析CFFT患者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变部位、颈动脉支架器材、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 
    结果 共纳入6例CFFT导致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其中女性4例(66.7%),发病年龄中位数63.5(48.0~68.7)岁。术前NIHSS评分中位数3.0(0~3.5)分,mRS评分中位数2.0(1.0~3.0)分。6例患者中,血栓位于右侧颈总动脉中远段1例,左侧颈内动脉C1段1例,右侧颈内动脉C1段4例,2例患者合并颈动脉原位重度狭窄。患者均接受了远端保护装置下的支架置入术,2例合并原位狭窄者支架置入前进行了球囊预扩张。5例患者置入了Wallstent闭环支架,1例患者置入了Precise开环支架。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栓脱落、远端大血管闭塞事件。1例(16.7%)患者术后12 h因支架内血栓发生脑水肿及病情加重。所有患者术后7 d NIHSS评分中位数减至1.0(0~3.0)分,术后90 d mRS评分中位数为1.0(0~2.0)分。
    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能是治疗症状性CFFT的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状meta分析
    崔雅婷, 曲艳, 霍园, 李晓红
    2023, 18(10):  1143-115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7
    摘要 ( )   PDF (166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网状meta分析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录的VP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月1日。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0项研究,包括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单用多巴丝肼4种药物疗法。总体文献质量水平中等。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优选概率排名曲线(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排序结果显示,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单用多巴丝肼;②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改善方面,SUCRA排序结果显示,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单用多巴丝肼;③在不良反应方面,SUCRA排序结果显示,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单用多巴丝肼>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
    结论 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治疗VP的有效率最高,对UPDRS评分改善最明显,且安全性最好,未观察到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但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故结论仍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金纳多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回顾性研究
    孙晓伟, 景允南
    2023, 18(10):  1154-115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8
    摘要 ( )   PDF (76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金纳多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20年5月因血管性认知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随访期间是否连续服用金纳多进行分组,使用倾向性评分法进行匹配,观察随访2年后MoCA和功能活动问卷(functional activites questionnaire,FAQ)评分,评估金纳多的疗效。 
    结果 共纳入233例患者,金纳多组59例,对照组174例。无放回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金纳多组和对照组各匹配56例,两组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结束时,两组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01),金纳多组MoC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金纳多组FAQ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9),对照组FAQ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2年随访FA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
    结论 金纳多有助于缓解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维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指南与共识
    脑小血管病研究的神经影像学标准STRIVE-2——自2013年以来的新进展
    叶瑾怡, 王赞, 龚宇田, 郭蕾, 果彤, 胡琨, 陆瑶, 单舒乙, 王玲, 悦芳芳, 朱婧涵, 郑欣雅, 陈玮琪, 王伊龙
    2023, 18(10):  1160-117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9
    摘要 ( )   PDF (190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衰老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可出现卒中、认知障碍、神经心理症状或其他功能损害表现。脑小血管病国际影像标准1(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s on neuroimaging 1,STRIVE-1)对结构MRI上所见的SVD不同影像特征,包括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腔隙和脑萎缩,进行了分类和标准化。随着对SVD影像特征认识的逐渐清晰,以及机器学习方法的迅速兴起,新的SVD研究的神经影像学标准——STRIVE-2已发布。为更全面地反映SVD对大脑的影响,STRIVE-2新增加了脑皮质的微梗死、偶发DWI阳性病灶等影像学特征,同时提出了当前SVD相关研究的困境和未来科研发展的希望。
    脑小血管病国际影像标准2更新要点解读
    叶瑾怡, 陈玮琪, 王伊龙
    2023, 18(10):  1175-11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10
    摘要 ( )   PDF (62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衰老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可能会导致卒中、认知障碍、神经心理疾病或症状以及其他功能损害。CSVD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存,进一步加重认知损害及其他症状的发生,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脑小血管病国际影像标准 1(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s on neuroimaging-1,STRIVE-1)对结构MRI上所见的CSVD不同影像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标准化。2023年发布的STRIVE-2进一步更新了CSVD血管变化的神经影像学指南。本文将对STRIVE-2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病例讨论
    缺铁性贫血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鲁明, 杨淑娜, 何友娣, 胡文立
    2023, 18(10):  1181-11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11
    摘要 ( )   PDF (76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铁性贫血是颅内静脉窦血栓非常少见的原因。本文介绍了1例以持续性头痛3周,伴有一过性意识丧失为主诉的青年女性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有长期月经量大的个人史,但无其他特殊病史和血管危险因素,经头颅CT和MRV检查确诊为左侧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入院多次检查血常规显示缺铁性贫血。综合考虑为缺铁性贫血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针对贫血的琥珀酸亚铁,以及针对静脉窦血栓的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经尺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并文献复习
    吴剑, 李秋平, 齐飚
    2023, 18(10):  1186-119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12
    摘要 ( )   PDF (88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经前臂血管入路如桡动脉入路行神经介入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但部分患者因先天性桡动脉纤细或既往多次桡动脉穿刺后引起桡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无法继续经桡动脉入路完成治疗。本病例中患者因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需进行介入治疗,其主动脉弓为牛角弓型,适合经桡动脉入路完成手术,然而该患者因既往多次经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导致桡动脉纤细,无法进一步完成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彩超检查发现患者尺动脉直径粗,能耐受彩超置入血管鞘,因此本研究尝试经尺动脉入路完成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该患者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为后续经尺动脉入路行神经介入及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综述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进展
    王璐, 王健
    2023, 18(10):  1191-119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13
    摘要 ( )   PDF (58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发病后容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患者功能预后不佳,给临床医师带来极大挑战。目前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且在治疗方面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强化抗栓的策略可能是合理的。本文对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病机制、风险预测及干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
    卒中康复质量指标助力卒中康复质量改进
    郭双辉, 张玉梅
    2023, 18(10):  1196-12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14
    摘要 ( )   PDF (68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康复质量指标是促进我国卒中康复医疗质量改进的重要环节。Donabedian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是卒中康复质量指标制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了Donabedian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中,结构、过程、结果环节在卒中康复医疗质量改进中的作用,并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卒中康复质量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卒中康复医疗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新视角。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2016—2022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趋势及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院内结局比较分析
    宗黎霞, 谷鸿秋, 杨昕, 姜英玉, 李子孝, 王春娟
    2023, 18(10):  1202-120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15
    摘要 ( )   PDF (105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我国2016—2022年发病6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变化趋势,并比较rt-P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院内临床结局差异。
    方法 纳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hinese Stroke Center Alliance,CSCA)2016年1月—2022年12月登记的发病6 h内到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55 991例,计算各年份rt-PA静脉溶栓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比例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以rt-PA溶栓为对照,分析尿激酶溶栓对院内脑梗死出血转化、院内死亡及出院时良好神经功能结局(mRS评分0~1分)的影响。 
    结果 分别有113 521例和30 950例患者进行了rt-PA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溶栓率分别为20.42%和5.57%。从2016年至2022年,rt-PA静脉溶栓率从11.26%逐年递增至30.19%,而尿激酶静脉溶栓率则始终波动在较低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rt-PA静脉溶栓相比,尿激酶静脉溶栓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出血转化(OR 0.740,95%CI 0.662~0.827,P<0.01)和院内死亡的风险较低(OR 0.820,95%CI 0.764~0.881,P<0.01),但两组患者出院时良好功能结局率无显著差异(OR 0.989,95%CI 0.951~1.028,P=0.57)。
    结论 2016—2022年期间,我国发病6 h内到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尿激酶溶栓后发生脑梗死出血转化风险及院内死亡风险可能低于rt-PA静脉溶栓。
    神经内科护士对卒中后抑郁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苗亚杰, 尹志科, 邓永梅
    2023, 18(10):  1209-12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16
    摘要 ( )   PDF (78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护士对卒中后抑郁认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卒中后抑郁培训及改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7个地域神经护士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卒中后抑郁认知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护士对卒中后抑郁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600名研究对象,不同性别、卒中护理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婚姻状况护士卒中后抑郁认知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有25%的研究对象接受过卒中后抑郁相关培训,且接受过培训的护士认知程度远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护士(P<0.001)。护士对卒中后抑郁诊断认知水平最低,对卒中后抑郁药物治疗认知不足(50.33%),对健康教育(90.33%)和心理干预(88%)两种护理干预策略认知度相对较高。
    结论 神经内科护士对卒中后抑郁认知不足,可能与培训机会少密切相关,应提高对护士卒中后抑郁培训力度,通过推动医疗、护理、康复、中医、精神心理等多学科协作,指导护士开展临床护理实践,提高卒中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