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5-02-20
    主编手记
    好奇心
    王拥军
    2015, 10(02):  99-100. 
    PDF (2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缺血性卒中模型选择及临床前实验设计
    王群,王拥军
    2015, 10(02):  101-106. 
    PDF (16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慢性脑缺血小鼠脑血管形态学变化的活体动态观察
    楠迪1,郭淮莲1,何其华2,宋江曼1
    2015, 10(02):  107-112. 
    摘要 ( )   PDF (33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活体动态观察慢性脑缺血后小鼠脑血管形态学变化。 方法 Tie2-GFP转基因小鼠7只,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结合右侧颈总动脉短暂结扎方法制备慢 性脑缺血模型,分别在脑缺血前(D0)和脑缺血后7 d(D7),利用颅窗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活体观察 小鼠脑缺血前后皮层毛细血管、细动脉及细静脉的变化情况。 结果 ①缺血前和脑缺血后7 d毛细血管直径分别是(6.62±0.75)μm和(12.50±3.29)μm,脑 缺血后毛细血管直径较缺血前扩张(P<0.001);②脑缺血前和脑缺血后7 d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 每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11.67±1.72)个和每RO(I 11.08±2.06)个,差异无显著性 (P =0.0583);③脑缺血前和脑缺血后7 d分支毛细血管、网状毛细血管、集合毛细血管及细动静脉直 通支直径分别为(6.33±0.94)μm vs (12.36±3.20)μm,(6.87±1.10)μm vs (12.37±2.78)μm, (6.37±0.52)μm vs (11.41±3.10)μm及(6.35±0.92)μm vs (13.91±6.17)μm,脑缺血后均扩张 (P分别为<0.01,<0.01,<0.01及<0.05),其中细动静脉直通支扩张最显著;④细静脉直径在D0 和D7时分别为(19.59±8.74)μm和(24.81±6.25)μm,脑缺血后细静脉显著扩张(P =0.0054);而 细动脉直径在D0和D7时分别是(12.71±2.10)μm和(13.20±3.09)μm,无显著性改变(P =0.2947); ⑤可见细动静脉迂曲、吻合支开放及毛细血管走行改变等血管重构现象。 结论 慢性脑缺血后皮层血管发生毛细血管扩张、细静脉扩张等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调节脑 血流量。

    PDE4D 基因SNP83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宋彦丽,王春娟,王蓬莲,林金嬉,马越涛,刘丽,杜万良,刘改芬
    2015, 10(02):  113-119. 
    摘要 ( )   PDF (22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磷酸二酯酶4D(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基因的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83(rs966221)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入组2009年10月~2011年7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736例,采用 Sequenom Massyarray技术检测SNP83位点基因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该 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3个月联合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死亡和其他血管事件等)和预后不良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1]的相关性,并对卒中亚型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36例患者,其中677例患者完成3个月的随访,失访率为8.02%。与未发生联合 终点事件组的患者相比,发生联合终点事件组的患者年龄较大[(67.02±0.70) vs (59.98±3.35), P<0.001],既往心房颤动病史比例较高(9.3% vs 3.7%,P =0.048),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高[11(5~16) vs 5(2~9),P <0.001],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而两组的其他基线信息(如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既往 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 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与未发生联合终点事件患者相比,发生联合终点事件患者中S N P83 AG+GG基因型的比例较高(50.0% vs 36.7%,P =0.007),调整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和既往心房颤 动病史,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位点在显性模型(AG+GG vs AA)下与缺血性卒中后联合终点事件发 生相关[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1.8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4~3.26],但 并未发现该位点与卒中预后不良相关。 结论 PDE4D基因SNP83 AG/GG基因型与缺血性卒中后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相关。

    无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血浆微小RNA表达分析
    杨淑娜,马爱军,潘旭东,仲倩维,王兰,张璋,庞萌
    2015, 10(02):  120-127. 
    摘要 ( )   PDF (25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无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ath e ro s cl e ro s i s,A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l arge arte ry atherosclerotic,LAA)性卒中患者血浆微小核糖核苷酸(microribonucleic acid,miRNA)差异表达谱。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3年2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名AS患者(AS组)、 LAA性卒中患者(LAA组)和对照者(control组)的空腹前臂静脉血血浆标本,应用Solexa高通量测序 技术检测每组血浆标本mi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采 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高通量检测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 3组间比较,表达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的miRNA有miR-let-7a-5p、miR-146b-5p、miR-26a-5p、 miR-23a-3p等26个;在AS组与LAA组表达一致,较对照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的miRNA有miR-10b-5p、 miR-126-5p、miR-143-3p、miR-192-5p等41个。本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miRNAs调控的靶基 因主要与细胞黏附、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46b-5p、miR-23a-3p、 miR-10b-5p,结果与高通量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 AS患者及LAA性卒中患者血浆miRNAs表达谱既有差别又有相同之处。

    生长相关蛋白-43影响神经细胞分裂方向作用的研究
    黄蕊1,文玉军2,鞠莉莉3
    2015, 10(02):  128-134. 
    摘要 ( )   PDF (42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与G蛋白对神经细胞分裂方向 的调控,探讨GAP-43参与神经发生的机制。 方法 6只C57BL/6J GAP-43高表达的转基因孕鼠(E13.5 d和E17.5 d的胎鼠均为24只)为实验组,6 只野生型孕鼠(E13.5 d和E17.5 d的胎鼠均为24只)为对照组。分别取E13.5 d的3只实验组及对照组胎 鼠,脑室区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测定GAP-43的表达位置;再分别取E13.5 d的12只实验组及对照组胎 鼠,向脑中加入裂解液分别提取膜蛋白和细胞质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测定GAP-43的表达位置及 表达量;取E17.5 d的3只GAP-43高表达的转基因胎鼠的鼠脑进行GAP-43和G蛋白的免疫荧光共染色, 观察二者的共定位情况;取E17.5 d的9只GAP-43高表达的转基因胎鼠的鼠脑进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检测GAP-43与Gαi间的相互作用。取E13.5 d和E17.5 d的9只实验组胎鼠计 数转基因胚胎鼠脑中神经前体细胞(neuro progenitor cell,NPC)中沿水平和垂直不同方向分裂的细胞 数量,并与对照组小鼠进行对照。 结果 E13.5 d实验组胎鼠的GAP-43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GAP-43特异性表达于细 胞膜上;免疫荧光共染色结果表明GAP-43与Gαi共定位于细胞膜上,进一步通过co-IP证明GAP-43和 Gαi相互结合;E13.5 d时,转基因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沿水平、中间和垂直角度分裂的细胞数量差异 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GAP-43可调控神经细胞分裂方向,这可能是GAP-43参与神经发生的机制。本研究为进一步 研究GAP-43对卒中后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

    专题综述
    脑预适应保护研究进展
    赵一龙1-4,郭安臣2-4,王拥军1-4,王群1-4
    2015, 10(02):  135-140. 
    摘要 ( )   PDF (19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是第3位常见的致死原因,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对卒中的治疗多集中在 急性期,而卒中恢复期的治疗尚无有效方法。有关药物治疗或无效或存在不良影响,相应的神经保 护和大脑修复仍然是主要的尚未实现的医疗需求。近年来,大脑保护自身免受伤害性刺激以及修复 内源性修复损伤越来越受关注。其中,对预适应的研究(也被称为诱导耐受性)已产生多种有希望治 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一方面,预适应可以识别那些被诱导出的内源性保护或再生机制;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预期会发生缺血性事件的人群(如接受过脑部手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的患者),预适应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诱导出耐受性。

    植物多酚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巍巍1-3,李俊发1-3,郭安臣2-4,王拥军2-5,王群2-5
    2015, 10(02):  141-146. 
    摘要 ( )   PDF (21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多酚为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物,具有多元酚结构,表现出多种生物化学活 性及药理学活性。近年来关于植物多酚的研究主于集中于抗氧化、抗炎、抗细胞增殖活性等功能。 脑缺血过程中会有过量氧自由基的产生,活性氧自由基损伤脂质体、蛋白和核酸,从而引起凋亡或坏 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多酚可以对抗脑缺血造成的相关神经损伤。本文主要对植物多酚的 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展开综述,并提出植物多酚在卒中治疗的建议。

    脑缺血预适应标志物的评估
    苏芳1-3,朱雨岚2,郭安臣3-5,王拥军1,3-5,王群1,3-5
    2015, 10(02):  147-152. 
    摘要 ( )   PDF (19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预适应是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即短暂的、非致死缺血损伤保护后续的致死性 缺血打击。它通过短暂的缺血诱导固有的防御系统,引起对随后的严重缺血的耐受。预适应存在于多 种器官及生物,其中脑缺血预适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找到适合的标志物以表明预适应反应诱发的 缺血耐受是转化研究的重点。理想的标志物应易于获得,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将对可能 反映缺血预适应诱发的缺血耐受状态的血清及影像学标志物予以综述。

    病例讨论
    右侧椎动脉夹层致右侧小脑、丘脑急性脑梗死1例
    纪文娟,刘楠
    2015, 10(02):  153-156. 
    PDF (27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致医疗专业者的声明(第一部分)
    许保磊,马毳,赵明磊,吴昊,黄维,徐胜媛,王婧冉,李颖,王力锋,王力,曹贵方,毕齐
    2015, 10(02):  157-164. 
    摘要 ( )   PDF (2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更新版指南的目的是为那些尚未患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提供深入及时的 卒中预防循证建议。循证建议涉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头颈部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介入方法, 以及为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卒中而进行的抗栓治疗。更为深入的建议还涉及遗传和药理学 试验,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卒中预防,如镰状细胞病和卵圆孔未闭。

    综述
    脑灌注成像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研究进展
    陈珂楠,郭舜源,耿昱
    2015, 10(02):  165-169. 
    摘要 ( )   PDF (18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溶栓治疗导致继发性出血转化风险明显 增加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目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出血转化的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近来研究显示,急性期的灌注影像检查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检出可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其 他优势。本文针对灌注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甲状腺功能亢进与moyamoya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肖伏龙1,高培毅1,2
    2015, 10(02):  170-174. 
    摘要 ( )   PDF (18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moyamoya病相比,moyamoya综合征尚未形成典型的异常血管网,moyamoya综合征中颅内 动脉狭窄可能是moyamoya病的一个亚型或早期表现,且与moyamoya病存在相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甲 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的moyamoya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自身免疫性破坏、血流动力学异常、动脉 粥样硬化及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等,诊断和治疗上,应密切关注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本文对甲状腺 功能亢进相关的moyamoya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临床诊断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一综述。

    脑供血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
    李乾露,杨德雨,刘波,李志伟
    2015, 10(02):  175-180. 
    摘要 ( )   PDF (19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 也逐年提高。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而良好的侧支循环情况 在此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构建良好的侧支循环,系统的影像学评 估是关键。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 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侧支血管的分布和所代偿的供血区域,若碍于其有创性,可考虑选择无创技术:经 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测量侧支循环血管的血流流速、确定血流的方向等,计算机 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从任何角度动态观察颅内的血管和磁共 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成像范围内的全部主要的血管及其分支,但各种技术 均存在局限性,掌握各评估技术的优缺点对于做出合理的联合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对此展开综述。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害研究进展
    许楠,曹非
    2015, 10(02):  181-186. 
    摘要 ( )   PDF (20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水肿是脑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血脑屏障损害导致的血管源性脑水肿是脑出血 后脑水肿的主要类型。凝血酶、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补体、血红蛋白降解产物、水通道蛋白4 等以及这些因子间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在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害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此 做一综述。

    教学园地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提升脑血管病临床教学查房质量效果的研究
    王磊,许蓉,蒙世佼
    2015, 10(02):  187-188. 
    摘要 ( )   PDF (15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对提升脑血管病临床教学查房质量的影响程度。 方法 分别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07级、2008级、2009级七年制医学生,比较脑血 管病中心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前后(第5学年)的教学查房质量。 结果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前(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前(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后(2009 级),脑血管病专业的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平均分为97.4分、97.7分、99.0分,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 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提升临床教学查房质量可能有重要影响。

    新形势下磁共振成像诊断教育模式的改进
    娄昕
    2015, 10(02):  189-192. 
    摘要 ( )   PDF (24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改进现有的授课方式下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标准化教育体系。 方法 纳入2013年9月~2014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完成磁共振成像诊断学授课的进修医师68 人,按学号顺序分为2组,每组34人,分别进行新旧教育模式教学。 结果 授课前两组进修医师的基线成绩分别为(71.3±6.8)分和(72.1±7.1)分,差异无显著 性(P =0.830);旧教学模式组学期考核成绩为(81.2±7.8)分,新教学模式组学期考核成绩为 (86.2±6.7)分,两组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05)。新教学模式组较旧教学模式组有更高学习兴 趣(P =0.036)。 结论 新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旧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磁共振成像诊 断学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