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6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1-03-20
    主编手记
    新期待
    王拥军
    2011, 6(03):  181-183. 
    PDF (2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雌激素的脑保护:从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
    杨少华
    2011, 6(03):  184-185. 
    PDF (1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50岁以上女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状况调查
    傅小玲;楚勤英;肖三麦;高畅;王进伟;蒋虹;贾军宏
    2011, 6(03):  187-191. 
    摘要 ( )   PDF (2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女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诊断及治疗情况,并分析女性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后抑郁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老年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住院>50岁的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统计PSD发病率、诊断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对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PSD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结果显示222例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72例(32.4%)被诊断为PSD,其中40例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②女性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组抑郁发病率分别为55.8%、47.4%、39.7%;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P分别为0.000和0.012)。结论 本次调查中50岁以上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SD诊断率为32.4%;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后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
    建立基于临床和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评估系统
    马丽;高培毅;胡庆茂;林燕;薛静;荆利娜;王效春;陈志军;王伊龙;廖晓凌;刘梅丽;刘萍;陈伟健;蔡业峰;招远祺
    2011, 6(03):  192-200. 
    摘要 ( )   PDF (20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建立一种基于临床和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评估系统。方法 选择发病9小时内完成多模式MRI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按照改良的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0~1分)和预后不良组(2~6分)。评价两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基线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体积、基线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体积以及由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图像分析方法获得的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可挽救脑组织体积等临床/影像信息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分析筛查出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预后评估系统的组成部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获得各变量的阈值评分,整合后获得临床/ADC评分,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各评分模式判断预后的效能。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年龄、基线NIHSS、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可挽救脑组织体积、预测最终梗死体积、实际最终梗死体积和基线DWI异常区域体积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最终梗死体积和基线NI HSS能作为判断预后的风险因素,构成临床/ADC预后评分系统的四个因素。应用ROC分析获得以上四个变量判断预后不良的阈值分别为>58岁、>5.84 ml 、>10.6 ml 和>12分。该评分系统的AUC最大(AUC=0.878,P<0.01),其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预后的效能最高,其次是实际最终梗死体积(AUC=0.802,P =0.001)、预测最终梗死体积(AUC=0.797,P =0.001)、预测梗死核心体积(AUC=0.739,P =0.01)、基线NIHSS(AUC=0.759,P =0.005)、预测可挽救脑组织体积(AUC=0.719,P =0.018)和基线DWI异常区域体积(AUC=0.693,P =0.037)。其中,临床/ADC预后评分系统与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可挽救脑组织体积、基线DWI异常区域体积AUC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3,0.035和0.01)。结论 临床/ADC预后评分系统比基线NIHSS评分和各影像参数判断90 d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效能高;制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方案时,应结合患者临床和影像信息综合考虑。
    遗传性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4例临床特点
    刘丽;蔡艺灵;李薇;杜娟;崔永强
    2011, 6(03):  202-205. 
    摘要 ( )   PDF (2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一家系4例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malformations,CM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一家系4例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CMs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查体、颅脑影像学、脑电图检查。结果 此家系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可能,呈家族性发病、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表现为“铁环”征是该病的重要特点,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提示结果更为敏感。结论 本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CMs病灶多发,MRI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手段。
    自发性低颅压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宋田;杨中华
    2011, 6(03):  206-209. 
    摘要 ( )   PDF (18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 thrombosis,CVT)均为神经科少见疾病,而SIH合并CVT更为少见,本研究旨在探寻二者之间有无内在联系。方法 报道2例SIH并发CV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SIH在前,CVT发生在后,同时排除了其他导致静脉窦血栓的危险因素,因此推测SIH也是CVT的危险因素之一。经补液纠正低颅压后,静脉窦血栓也随之好转。结论 SIH可能导致CVT,这一观点也被相关文献所证实。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中谷氨酸相互作用蛋白和谷氨酸受体2的表达
    袁华;龙华;牟翔;王冰水;冯枫
    2011, 6(03):  210-214. 
    摘要 ( )   PDF (16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半暗带皮质中谷氨酸相互作用蛋白(glutamate receptor interactingprotein,GRIP)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谷氨酸受体2(glutamate receptor 2,GluR2)的关系。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1、6、12、24、72 h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鼠),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取脑,Westernblot测定GRIP蛋白的含量以及胞浆中和胞膜上GluR2的含量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1、6、12、24、72 h缺血半暗带胞浆GRIP含量与对照组比值分别为1.11±0.21、1.42±0.03、1.49±0.03、1.31±0.03和1.20±0.03,除1 h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6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缺血半暗带GluR2在胞膜上与胞浆中含量的比值分别为1.38±0.12、1.78±0.11、3.53±0.15、4.62±0.24和0.87±0.08,除1 h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498),其余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时,半暗带区GRIP表达增加,GluR2在胞膜上的含量也增加,可能在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编者按
    编者按
    杨少华
    2011, 6(03):  215-215. 
    PDF (15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雌激素与脑保护
    袁辉;袁芳;任铭;刘然;杨少华;
    2011, 6(03):  216-222. 
    PDF (2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凝园地
    王拥军教授在“回眸卒中2010”会议上答疑荟萃
    本刊编辑部
    2011, 6(03):  223-226. 
    PDF (1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1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病情分析报告
    尹睿;赵元立
    2011, 6(03):  227-230. 
    PDF (18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美国心脏协会: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疗效指南——2011更新版
    魏玄辉;许杰;王展;王春育
    2011, 6(03):  231-237. 
    PDF (20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风险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冷昕祎;王伊龙;王拥军
    2011, 6(03):  238-242. 
    摘要 ( )   PDF (15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早期卒中风险较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预测的方法。为了更好地预测TIA患者的早期卒中风险,从而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和治疗,本文对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幽门螺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
    杨旭;郑志东;李新毅;许贤豪
    2011, 6(03):  243-247. 
    摘要 ( )   PDF (15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以及胃腺癌等胃肠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Hp亦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应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具体表现在促全身炎性反应、促代谢紊乱等方面,本文即从生物学特征以及致病机制两方面对H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教学园地
    科室例会制度在脑血管病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张宁;赵性泉;张在强;王春娟;王春雪
    2011, 6(03):  249-252. 
    摘要 ( )   PDF (1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例会制度是病房的重要制度之一,在例会中针对性添加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例会的事务性、规律性和持续性等优势,能有效促进研究生教学工作。本文根据我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房研究生教学的实践,介绍日常交班、死亡和危重病例讨论例会、溶栓例会、教学例会和课题进展报告例会等科室例会制度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