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4, 19(10):  0. 
    PDF (34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4, 19(10):  1. 
    PDF (10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抗栓治疗进展
    杨佳洁, 张亮, 黄立安
    2024, 19(10):  1111-111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01
    摘要 ( )   PDF (16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栓治疗是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键手段。随着多组学研究的进展和越来越多影响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关基因被发现,药物基因组学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阐述了药物基因组学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抗栓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挖掘通过基因检测优化药物选择与剂量调整的潜力。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等药物的疗效因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2亚家族C成员19(cytochrome P450 family 2 subfamily C member 19,CYP2C19)基因多态性而异,携带CYP2C19*2CYP2C19*3等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患者对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反应较差,不能有效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但通过基因检测指导药物选择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心源性卒中患者目前常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作为主要的抗栓治疗选择。华法林的剂量效应与多个基因,如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2亚家族C成员9(cytochrome P450 family 2 subfamily C member 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C1(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1,VKORC1)的多态性密切相关。基因检测能够帮助医师个体化调整华法林剂量,减少出血或血栓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药物基因组学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抗栓治疗中的应用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专题论坛
    特殊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黄立安
    2024, 19(10):  1118. 
    PDF (16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YP2C19基因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对不同民族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谢姚屹, 黄妍菊, 樊敏, 岑花桃, 李燕丽, 卢苗值, 陆柏安, 韦穰芳, 吴志武
    2024, 19(10):  1119-112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02
    摘要 ( )   PDF (21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民族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基于快速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2亚家族C成员19 (cytochrome P450 family 2 subfamily C member 19,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反应差异。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1—7月在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汉族(对照组)和壮族(试验组)非心源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指导下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基因表型为氯吡格雷快代谢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选择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于中间代谢或慢代谢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替格瑞洛片。随访90 d,记录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NIHSS评分以及90 d缺血性卒中累积复发率。
    结果 共纳入103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743例,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氯吡格雷快代谢、中间代谢、慢代谢型患者分别为299例(40.24%)、345例(46.43%)和99例(13.32%)。试验组293例,氯吡格雷快代谢、中间代谢、慢代谢型患者分别为107例(36.52%)、161例(54.95%)和25例(8.53%)。两组不同CYP2C19基因表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90 d,两组间的mRS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试验组的90 d缺血性卒中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52%(41/743)和5.12%(15/2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基于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在汉族和壮族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人群中,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效果相似。
    基于快速CYP2C19基因检测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例报道
    侯宇婷, 李通
    2024, 19(10):  1125-113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03
    摘要 ( )   PDF (34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1例基于基因检测的后循环缺血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情况。该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基底动脉中段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3 h内入院,给予静脉溶栓后桥接介入治疗,治疗后恢复较好(NIHSS评分从入院时的11分降至出院时的2分)。为个体化选择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介入治疗后进行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2亚家族C成员19(cytochrome P450 family 2 subfamily C member 19,CYP2C19)基因检测,显示为中间代谢型,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氯吡格雷抵抗,选择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方案进行3个月的抗血小板治疗,之后根据患者随访情况调整用药。出院后2个月随访时患者预后良好且未出现出血表现。
    基于快速CYP2C19基因检测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例报道
    张太辉, 任洪
    2024, 19(10):  1131-11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04
    摘要 ( )   PDF (36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一例老年女性院内卒中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该患者于肛肠外科手术后2 d突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在接受了1个月的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后,择期行血管内治疗。术前该患者进行了快速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2亚家族C成员19(cytochrome P450 family 2 subfamily C member 19,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为中间代谢型,提示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可能不佳。基于这一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选择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作为替代治疗。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预后较好。本病例报道提示,在非轻型卒中患者中,快速CYP2C19基因检测可帮助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论著
    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代杰, 张素响, 赵沙沙, 张晓凤
    2024, 19(10):  1136-11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05
    摘要 ( )   PDF (21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影响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系统抽样)沧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脑小血管病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认知障碍分为无认知障碍组和认知障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因素,于R3.6.3中构建预测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列线图模型。另以建模组∶验证组=7∶3的方案收集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脑小血管病患者为验证组,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绘制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在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风险评估中的区分度。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7例患者,建模组173例,验证组74例;建模组中61例(35.26%)存在认知障碍,验证组中24例(32.43%)存在认知障碍。多因素分析显示,CRP水平较高(OR 1.527,95%CI 1.271~1.834,P<0.001)、高血压(OR 2.106,95%CI 1.044~4.248,P=0.037)、颈动脉粥样硬化(OR 3.917,95%CI 1.416~10.833,P=0.00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3.220,95%CI 1.261~8.226,P=0.015)、脑白质损伤病变程度(OR 2.862,95%CI 1.496~5.475,P=0.001)是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ROC的AUC为0.834(95%CI 0.791~0.902,P<0.001),提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斜率≈1(χ2=4.388、P=0.820),提示列线图模型拟合效度较好。外部验证结果显示,ROC的AUC为0.845(95%CI 0.802~0.911,P<0.001),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拟合效度较好(χ2=6.042,P=0.302)。
    结论 CRP、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白质损伤病变程度均可能导致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基于以上指标构建的预测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黄艳玲, 杨柳, 袁德智, 王谑菲, 王慧, 孟涛
    2024, 19(10):  1143-11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06
    摘要 ( )   PDF (20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疗效,以提供ACI的治疗参考方案。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3年9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就诊,发病24 h内住院的ACI患者资料。纳入患者需满足:接受了阿托伐他汀钙(20 mg,每晚1次)单药或联用普罗布考(0.5 mg,每日2次)调节血脂治疗,且治疗周期为3个月以上。根据是否联用普罗布考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使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结局(使用mRS评估)、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评估)以及血脂水平的差异。
    结果 研究共入组102例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56例,对照组46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 d两组的NIHSS评分和血脂水平、治疗3个月后的血脂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01)。治疗14 d时,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P=0.031)、TC(P=0.005)和LDL-C(P=0.044)水平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P=0.00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时,联合治疗组的mRS评分(P<0.001)、TC(P<0.001)、TG(P=0.002)和LDL-C(P<0.001)水平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期间联合治疗组的脑梗死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2.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
    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ACI急性期患者,相较于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更佳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
    不同供氧方式高压氧治疗对手术治疗后卒中患者经皮氧分压影响的研究
    任梓齐, 王勤芳, 刘亚玲, 王丛, 于秋红
    2024, 19(10):  1148-115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07
    摘要 ( )   PDF (28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不同供氧方式的高压氧治疗下,发病30 d内卒中术后患者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imetry,TcPO2)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3年1月1日—2024年6月20日在高压氧科接受治疗的发病30 d内卒中术后患者,根据气道情况分为正常气道面罩加储气囊供氧(面罩组)和人工气道头罩供氧(头罩组)。高压氧治疗期间实时监测TcPO2,比较两种供氧方式下TcPO2变化。
    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26例患者,面罩组和头罩组各13例。面罩组升压开始时TcPO2为(55.92±9.58)mmHg
    (1 mmHg=0.133 kPa),稳压吸氧阶段TcPO2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79.30±186.80)mmHg和(881.40±208.20)mmHg,减压结束TcPO2为(83.71±21.54)mmHg。头罩组升压开始时TcPO2为(62.92±14.84)mmHg,稳压吸氧阶段TcPO2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369.50±163.00)mmHg和(487.90±212.10)mmHg,减压结束TcPO2为(84.25±19.95)mmHg。面罩组稳压吸氧阶段TcPO2的平均值和最大值高于头罩组相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罩组和头罩组稳压吸氧10 min TcPO2开始升高,面罩组吸氧30 min TcPO2达到饱和,头罩组随吸氧时间延长TcPO2动态上升直至吸氧结束。
    结论 高压氧治疗期间,面罩供氧和头罩供氧均能提升卒中术后患者的TcPO2水平,面罩吸氧效果应该优于头罩。
    甲壳质酶蛋白-40、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及ASPECTS预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
    王冀伟, 李辉, 刘建峰, 徐丽峰, 毕红玲, 谢雄伟, 田洋洋
    2024, 19(10):  1155-116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08
    摘要 ( )   PDF (22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甲壳质酶蛋白-40(chitinase protein-40,YKL-40)、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e proteolytic enzyme-1,Caspase-1)水平及ASPECTS对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180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介入取栓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41例)与存活组(139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介入取栓前YKL-40、Caspase-1水平。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预后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探讨YKL-40、Caspase-1水平及ASPECTS预测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预后的效能。
    结果 死亡组患者年龄及梗死灶面积大于存活组,ASPECTS低于存活组(均P<0.001)。死亡组患者的血清YKL-40水平[(141.37±12.40)μg/L vs.(115.05±11.40)μg/L]、Caspase-1水平[(13.05±1.15)ng/L vs.(8.61±0.64)ng/L]均高于存活组(均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灶面积大(HR 1.011,95%CI 1.001~1.022)、YKL-40水平高(HR 1.033,95%CI 1.001~1.066)、Caspase-1水平高(HR 1.576,95%CI 1.264~1.966)均是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高(HR 0.887,95%CI 0.794~0.991)是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后死亡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YKL-40、Caspase-1水平及ASPECTS联合预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后死亡的效能(AUC 0.940,95%CI 0.890~0.990)优于上述3项指标单独预测[AUC分别为0.869(95%CI 0.806~0.933)、0.897(95%CI 0.828~0.966)、0.724(95%CI 0.642~0.806)]。
    结论 YKL-40、Caspase-1水平及ASPECTS均与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血清微小RNA-874-3p、微小RNA-181a-5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陈绪斌, 肖炜婷, 岳喜峰, 何能清, 曾小辉
    2024, 19(10):  1162-116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09
    摘要 ( )   PDF (21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NA)-874-3p(miR-874-3p)、miRNA-181a-5p(miR-181a-5p)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3月—2022年12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进入AIS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进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miR-874-3p、miR-181a-5p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Wnt/β-catenin相对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IS患者血清miR-874-3p、miR-181a-5p表达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所有AIS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根据mRS评分将完成随访的患者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和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iR-874-3p、miR-181a-5p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中,AIS组纳入185例患者,平均(62.8±7.3)岁;对照组纳入65例体检健康者,平均(63.4±6.9)岁。与对照组相比,AIS组血清miR-874-3p(1.02±0.21 vs. 1.46±0.23,P<0.001)相对表达水平及PBMC中Wnt mRNA(2.41±0.64 vs. 4.59±1.13,P<0.001)、β-catenin mRNA(1.19±0.18 vs. 2.34±0.73,P<0.001)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miR-181a-5p(1.95±0.32 vs. 1.27±0.27,P<0.00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IS患者血清miR-874-3p表达与PBMC中Wnt mRNA(r=0.562,P<0.001)、β-catenin mRNA(r=0.611,P<0.001)表达呈正相关,miR-181a-5p表达与PBMC中Wnt mRNA(r=-0.586,P<0.001)、β-catenin mRNA(r=-0.595,P<0.001)表达呈负相关。AIS组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104例,预后不良81例,预后不良率为43.78%;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血清miR-874-3p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0.79±0.20 vs. 1.20±0.22,P<0.001),miR-181a-5p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2.26±0.31 vs. 1.71±0.24,P<0.001);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年龄[(65.48±7.45)岁 vs.(62.29±7.21)岁,P=0.004]、发病至入院时间[(4.36±1.03)h vs.(3.79±1.15)h,P=0.001]、入院时NIHSS评分[(6.81±2.45)分 vs.(4.67±1.76)分,P<0.001]及Hcy水平[(13.34±4.12)μmol/Lvs.(11.75±3.46)μmol/L,P=0.005]均高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偏高(OR 1.056,95%CI 1.005~1.108,P=0.029)、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OR 1.125,95%CI 1.008~1.256,P=0.035)、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1.220,95%CI 1.093~1.362,P<0.001)、miR-874-3p低表达(OR 0.632,95%CI 0.498~0.803,P<0.001)及miR-181a-5p高表达(OR 1.506,95%CI 1.209~1.875,P<0.001)是导致AIS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AIS组患者血清miR-874-3p表达下降,miR-181a-5p表达升高,均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血清miR-874-3p、miR-181a-5p水平是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酒精使用障碍后卒中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郝丹丹, 王丹阳, 李丽
    2024, 19(10):  1170-117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10
    摘要 ( )   PDF (31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大鼠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后卒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治疗对小胶质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表达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应用双瓶法构建AUD模型,在AUD模型基础上应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部脑缺血模型。MCAO前24 h侧脑室注射TGF-α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或阴性对照siRNA。缺血再灌注损伤1 h后腹腔注射G-CSF。大鼠随机分为AUD组(18只)、AUD+MCAO组(18只)、AUD+MCAO+G-CSF组(18只)、AUD+MCAO+G-CSF+TGF-α siRNA组(18只)及AUD+MCAO+G-CSF+阴性对照siRNA组(6只)。记录大鼠酒精摄入量、酒精偏好变化及神经功能评分。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MCAO后24 h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缺血侧大脑皮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跨膜蛋白119(transmembrane protein 119,TMEM119)阳性细胞数量、G-CSF受体(G-CSF receptor,G-CSFR)及TGF-α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TMEM119及TGF-α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大鼠酒精摄入量和酒精偏好随饮酒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G-CSFR在小胶质细胞中有明显的表达。与AUD组相比,AUD+MCAO组TMEM119和TGF-a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与AUD+MCAO组相比,AUD+MCAO+G-CSF组治疗后梗死体积明显缩小,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TMEM119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减弱,阳性细胞数量减少;TGF-α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侧脑室注射TGF-α siRNA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
    结论 G-CSF通过增加小胶质细胞中TGF-α的表达,在AUD后卒中中发挥重要的脑保护作用。 
    盐酸戊乙奎醚对脑出血大鼠血脑屏障及脑组织ROCK2、CLDN5和AQP-4表达的影响
    李达宇, 郭少雷, 张波, 黄志鹏, 叶巍巍, 姚亮
    2024, 19(10):  1180-118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11
    摘要 ( )   PDF (42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盐酸戊乙奎醚(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PHC)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大鼠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及脑组织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ho associated coiled-coil 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2,ROCK2)、闭合蛋白5(claudin 5,CLDN5)和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100只SD大鼠按20只/组分为假手术组、ICH组、PHC-L组(1 mg/kg PHC)、PHC-M组(2 mg/kg PHC)和PHC-H组(4 mg/kg PHC);采用自体血(50 μL)注入法构建ICH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注入自体血);造模成功后PHC-L组、PHC-M组和PHC-H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应剂量PHC,假手术组和ICH组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连续7 d,1次/日;通过Longa评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分,使用透射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通过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法评估大鼠BBB通透性,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印迹试验检测脑组织ROCK2、CLDN5、AQP-4表达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CH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0分 vs.(2.45±0.48)分]、脑组织EB含量[(9.75±1.01)μg/g vs.(32.07±3.22)μg/g]、脑组织含水量[(77.21±0.33)% vs.(80.96±0.45)%]、ROCK2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1.02±0.14)×103 vs.(11.05±0.71)×103]和相对表达量(0.39±0.03 vs. 1.43±0.24)、AQP-4 IOD[(1.67±0.18)×103 vs.(10.85±0.58)×103]和相对表达量(0.60±0.07 vs. 1.69±0.21)均显著增加,CLDN5 IOD[(10.83±0.64)×103 vs.(3.02±0.33)×103]和相对表达量(1.53±0.20 vs. 0.42±0.06)显著降低;与ICH组相比,PHC-L组、PHC-M组、PHC-H组不同程度地逆转了上述各指标的变化趋势。
    结论 PHC可改善ICH大鼠BBB结构损伤,可能与上调CLDN5水平、抑制ROCK2和AQP-4表达有关。 
    指南与共识
    缺血性卒中患者心脏磁共振检查专家共识
    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磁共振专业委员会, 云南省卒中学会
    2024, 19(10):  1188-119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12
    摘要 ( )   PDF (20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卒中患者的70%。在IS中,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和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分别占20%~30%和30%~40%。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不仅有助于IS病因的确认,还可以揭示IS新的发病机制。本文阐述了IS患者CMR检查的必要性、CMR检查技术的价值及在IS患者中的应用适应证,并推荐了IS患者的CMR检查流程,以便更好地为IS的病因诊断、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帮助。
    综述
    睡眠障碍与卒中康复:神经重塑视角下治疗策略探索
    吴晓莉, 刘丽旭
    2024, 19(10):  1197-12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13
    摘要 ( )   PDF (17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作为一种高致残率与高致死率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有效的神经功能康复措施能显著减轻卒中引发的长期残疾问题。运动再学习作为卒中后康复的核心机制之一,其进程高度依赖于良好的睡眠质量。然而,卒中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这对康复效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睡眠障碍与卒中康复的双向关系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并综述了非侵入性/侵入性脑刺激、虚拟现实治疗、可穿戴睡眠跟踪设备及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在卒中睡眠障碍中的应用与前景,旨在为优化卒中康复策略提供新视角与有效方法,从而改善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
    脑出血后神经炎症与脑铁代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鞠佳俊, 王心心, 杭黎华
    2024, 19(10):  1205-12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14
    摘要 ( )   PDF (20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非外伤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包括大量出血和神经元死亡,可损害神经免疫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铁离子稳态对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然而脑出血发生后的铁代谢紊乱会导致脑内铁积聚。过量的铁通过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调节炎症细胞功能等途径参与神经炎症反应,而神经炎症细胞也调节铁离子的运输和储存,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加重神经损伤。本文综述了脑出血后神经炎症与脑铁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脑保护研究进展
    张琳瑶, 刘丽旭
    2024, 19(10):  1215-122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15
    摘要 ( )   PDF (20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脑损伤在脑损伤中占87%,常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多巴胺是大脑内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与自主运动、情感、睡眠、认知等功能密切相关。缺血性脑损伤后患者脑内多巴胺功能严重失调。有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罗匹尼罗、普拉克索、吡贝地尔等可通过受体或非受体依赖途径减轻脑损伤,对学习、记忆、行为、意识等功能有明显改善。本文就不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方面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有向无环图的构建规范:ESC-DAGs方法介绍及脑血管病研究案例解读
    郝允逸, 夏雪, 胥芹, 赵性泉, 王安心
    2024, 19(10):  1221-122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16
    摘要 ( )   PDF (38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是构建因果推断中因果假设的可视化工具,可通过后门准则筛选需要校正的最小校正子集,控制观察性研究中的混杂偏倚。然而现有研究在绘制DAG时缺乏规范,文献中使用的DAG质量良莠不齐,在应用上存在困境。ESC-DAGs方法的出现为构建DAG提供了标准化流程。该方法基于系统综述的基本思想广泛检索相关文献,并将构建过程分为映射(mapping)、转化(translation)和整合(integration)三个阶段:首先基于检索出来的每项研究构建饱和DAG,然后根据希尔准则和潜在结果框架筛选图中的有向边,最后将所有保留的有向边整合在一张DAG中。ESC-DAGs方法充分利用了文献信息和研究者的专业知识,为DAG的应用提供了合理可行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介绍ESC-DAGs方法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卒中临床研究示例展示构建DAG的具体过程。
    教学园地
    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外科精细化教学管理实践探讨
    刘懿婕
    2024, 19(10):  1230-12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17
    摘要 ( )   PDF (16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脑血管病外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脑血管病外科具有疑难、复杂病例多的特点,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脑血管病外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本文通过应用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结合创新教学资源、应用新的教学模式等亮点措施来实现精细化教学管理,以适应新时代脑血管病外科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需求。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
    车锋丽, 童燕娜, 韩臻臻, 段洪连, 耿晓坤, 赵性泉
    2024, 19(10):  1233-123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0.018
    摘要 ( )   PDF (20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3年3—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在读的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2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教学模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教授课程均为脑血管病章节,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试验组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新型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及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考核成绩、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评价,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试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43.90±2.36)分 vs.(41.83±3.36)分,P=0.008]、实践考核成绩[(43.67±2.16)分 vs.(41.70±3.01)分,P=0.005]及总成绩[(87.57±3.30)分 vs.(83.53±5.43)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得分(如质量要求、总分)以及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评价各维度(如课堂参与度、培养学习兴趣、拓展临床思维、提高自学能力、提升沟通及团队能力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应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