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2-10-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2, 17(10):  1-4. 
    PDF (48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2, 17(10):  5-5. 
    PDF (8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老年卒中的感知-运动互调控
    贾杰
    2022, 17(10):  1037-10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1
    PDF (16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卒中后感觉功能障碍康复
    贾杰
    2022, 17(10):  1040-1040. 
    PDF (15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老年卒中疼痛全周期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工作委员会 (执笔:何洁莹, 欧吉兵, 贾杰 )
    2022, 17(10):  1041-10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2
    PDF (22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机接口训练对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1项探索性研究
    付江红, 陈树耿, 束小康, 蒋泽武, 魏栋帅, 贾杰
    2022, 17(10):  1051-10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3
    摘要 ( )   PDF (23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脑机接口训练对存在感觉障碍的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招募同时存在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卒中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接受每周5 d,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4周的基于运动尝试的机器人辅助下的抓握张开脑机接口训练,对照组则进行每周5 d,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4周的抓握张开相关任务导向性训练。在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上肢感觉评分评价感觉功能;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各指标干预后较干预前的进步情况(干预后分值-干预前分值)。 

    结果 共纳入12例存在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例。试验组[19.00(16.50~42.25)分 vs. 10.00(7.75~23.25)分,P=0.028]、对照组[13.00(10.50~27.50)分 vs. 9.00(8.50~21.00)分,P=0.042]干预后FMA-UE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显著改善,此外,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在ARAT[4.00(3.50~10.50)分 vs. 2.00(1.00~14.00)分,P=0.042]、MBI评分[75.00(58.75~87.50)分 vs. 57.50(50.00~67.50)分,P=0.041]方面也较本组干预前显著改善。干预后2组的比较显示,试验组MBI较对照组提高[75.00(58.75~87.50)分 vs. 45.00(45.00~55.00)分,P=0.023],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比较2组干预后各指标的进步情况,试验组FMA-UE[9.50(6.75~15.25)分 vs. 4.50(3.00~8.25)分,P=0.030]及屈指MAS[-0.50(-1.00~0.00)分 vs. 0.00(0.00~0.50)分,P=0.020]的进步较对照组明显。 

    结论 对于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进行脑机接口干预可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基于闭环理论的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康复研究进展
    李冲, 涂舒婷, 林嘉滢, 刘向云, 田石榴
    2022, 17(10):  1058-106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4
    摘要 ( )   PDF (18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患者常存在上肢躯体感觉障碍,包括浅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和复合感觉障碍。“中枢-外周-中枢”闭环理论作为卒中后的康复新理论,目前在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康复中逐渐得到应用。常见的中枢干预方法有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镜像疗法、脑机接口和头针等,本研究阐述这些中枢干预方法联合不同外周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证明,不同模式的“中枢-外周-中枢”闭环治疗方法均对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康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中枢干预和外周干预联合的时间有效性、不同闭环模式的临床机制仍不明确,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去探索这些问题。
    论著
    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程实, 李静, 郭军平, 胡爱香, 于鑫玮, 韩玮, 梁瑛, 张越巍, 冀瑞俊
    2022, 17(10):  1065-107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5
    摘要 ( )   PDF (21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制订感染预防策略提供思路。 

    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感染部位及时间分布,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2884例急性卒中患者,男性2138例(74.1%),IS 2049例,ICH 531例,SAH 304例。426例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感染,发生率为14.8%,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卒中后4(1~7)d。IS、ICH及SAH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10.8%、21.3%和29.9%,呈逐渐升高趋势。肺脏为急性卒中后感染率最高且最早出现的感染部位。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长(OR 1.038,95%CI 1.026~1.050,P<0.001)、合并心力衰竭(OR 2.339,95%CI 1.197~4.572,P=0.0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 3.297,95%CI 1.676~6.486,P=0.001)、卒中类型为脑出血(OR 2.162,95%CI 1.548~3.021,P<0.001)或蛛网膜下腔出血(OR 8.271,95%CI 5.591~12.236,P<0.001)、入院NIHSS升高(OR 1.162,95%CI 1.132~1.193,P<0.001)及住院时间延长(OR 1.138,95%CI 1.109~1.168,P<0.001)为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感染是急性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且发病时间早。年龄升高、合并心力衰竭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经功能损伤较重的患者感染发生率升高,与IS相比,ICH和SAH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升高。

    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卒中患者肠道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王桢桢, 李文瑞, 张志刚, 韩欣怡, 马秀娟, 张彩云
    2022, 17(10):  1071-108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6
    摘要 ( )   PDF (24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meta分析评价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卒中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肠道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1篇文献,包括研究对象1838例,其中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组(干预组)920例,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918例。meta分析显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重症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白蛋白(SMD 1.01,95%CI 0.75~1.27,P<0.001)、血红蛋白(SMD 0.96,95%CI 0.60~1.32,P<0.001)水平,提高上臂肱三头肌肌围(SMD 0.60,95%CI 0.28~0.92,P=0.003),降低二胺氧化酶(SMD -1.22,95%CI -1.50~-0.95,P<0.001)、D-乳酸(SMD -1.89,95%CI -2.42~-1.36,P<0.001)水平,减少腹泻(OR 0.24,95%CI 0.14~0.43,P<0.001)、腹胀(OR 0.35,95%CI 0.22~0.58,P<0.001)、便秘(OR 0.37,95%CI 0.15~0.91,P=0.030)等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重症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修复肠粘膜屏障,减少腹泻、腹胀、便秘等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磁敏感加权成像相位图病灶信号强度鉴别单纯出血或钙化失败的影响因素研究
    苏录, 高培毅
    2022, 17(10):  1082-108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7
    摘要 ( )   PDF (27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旨在统计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直接征象)鉴别单纯出血或钙化发生错判的概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错判的独立影像学危险因素,为影像及临床医师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单纯出血或钙化病例,连续性入组。将SWI图像进行标准化,即将左手图变成右手图。含有多个病灶者,所有病变逐个评估。两名观察者直观定性评估SWI相位图数据:低、高信号或无法判断(混杂或等信号),预测病变为出血或钙化。与CT诊断“金标准”进行对比,预判结果与CT结果不一致者认定为失败组,一致者为成功组。评估的临床及影像学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灶直径、平均CT值、T1WI和T2WI信号、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直接征象)、左右手图、病灶位置、侧别、单多发及病灶性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法鉴别失败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受试者41例,病灶339个,钙化及出血病灶分别为157个及182个。失败组105个病灶,成功组234个病灶。通过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直接征象)错判率为30.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WI相位图等或混杂信号(OR 97.263,95%CI 28.746~329.096,P<0.001)、SWI相位图高信号(OR 5.684,95%CI 2.042~15.819,P=0.001)、T2WI低或混杂信号(OR 5.024,95%CI 2.391~10.558,P<0.001)、CT值91~300 Hu(OR 2.710,95%CI 1.023~7.180,P=0.045)及病灶直径>4 mm(OR 2.437,95%CI 1.168~5.084,P=0.018)是导致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直接征象)错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SWI相位图病灶高或混杂信号者、T2WI低或混杂信号者、CT值91~300 Hu者及病灶直径>4 mm者采用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直接征象)方法鉴别单纯出血及钙化错误风险高,对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有一定指导作用。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在脑血管病临床医疗数据应用的模式探索
    肖瑞珠, 李磊, 王孟, 姜勇, 郭敬鹏, 朱皞罡
    2022, 17(10):  1089-109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8
    摘要 ( )   PDF (22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脑血管病是我国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诊疗服务形成海量的医疗数据,数据的安全应用与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多方共识、公开透明、防篡改和可溯源等特征,给脑血管病的数据管理与应用提供了优化的工具。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区块链数字身份在脑血管病医疗数据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架构。 

    方法 采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发行者、控制者、解析者、证明者和个人身份数据账户等角色,实现脑血管病医疗数字身份进行去中心化。研究选取了200个测试用户,对建立的模式进行基于数据交换和医疗影像数据的测试。 

    结果 基于数据交换的测试中,对于单用户,职责目录的保存并返回保存页面平均响应时间为1.261 s,职责目录查看的平均响应时间为0.08 s,提交数据目录并返回页面的平均响应时间为1.269 s。基于区块链及数字身份的医疗影像数据交换系统在测试期间运行稳定,在网络中断再通后能自动恢复对外提供服务。基于医疗影像数据场景中,写入通量为9090次/秒,平均响应时间为14.98 s,平均每秒遍历9012条数据。可靠性检查结果较好,容错能力达到1/3节点。 

    结论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能够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共享流通,在脑血管病的诊疗和管理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磁敏感加权成像不对称突出静脉征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向薇, 徐璐瑶, 张曼曼, 魏红春, 梁志刚
    2022, 17(10):  1097-110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9
    摘要 ( )   PDF (24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急性期头颅MRI SWI序列上不对称突出静脉征(asymmetrical prominent veins sign,APVS)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2021年7月-2022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就诊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2 h内完成多模式头颅MRI检查,包括DWI、SWI和MRA序列,根据SWI上是否出现APVS,将患者分为APVS阳性组和APVS阴性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入院时平均动脉压、发病至MRI检查时间、颅内血管狭窄情况、梗死部位、TOAST分型及90 d不良预后(mRS>1分)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VS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入组80例患者,其中28例(35%)SWI序列上出现APVS。单因素分析显示,APVS阳性组患者的入院时NHISS[8(4~11)分 vs. 2(1~6)分,P<0.001]、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57.1% vs. 3.8%,P<0.001)、前循环梗死比例(92.9% vs. 65.4%,P=0.007)以及90 d不良预后比例(71.4% vs. 30.8%,P<0.001)均高于APVS阴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APVS独立相关的因素为前循环梗死(OR 7.665,95%CI 1.089~53.959,P=0.041)、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OR 20.928,95%CI 3.420~128.056,P=0.001)。 

    结论 前循环梗死、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的AIS患者SWI序列上更易出现APVS。

    病例讨论
    脑室出血合并大面积脑梗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罗秋雁, 黄文利, 冯慧宇, 陈玲, 周鸿雁
    2022, 17(10):  1103-110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0
    PDF (25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比剂过敏患者在无造影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报道
    张亮, 贺雄军, 黎凯锋, 周宏星, 胡明, 刘亚杰
    2022, 17(10):  1108-111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1
    PDF (22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观点
    到底应该用面积还是用体积描述梗死病灶?
    杨金波, 张英魁
    2022, 17(10):  1112-111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2
    PDF (15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赵永瑞, 刘展会
    2022, 17(10):  1114-111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3
    摘要 ( )   PDF (17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功能障碍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运用影像学技术评估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已成为新兴的研究方向。本文从弥散张量成像的角度出发,围绕该技术在评估皮质脊髓束及替代运动通路的受损程度、正常脑白质微观结构完整性等方面来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进行文献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
    烟雾病临床分型研究进展
    韩广淞, 倪俊
    2022, 17(10):  1120-112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4
    摘要 ( )   PDF (17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颈内动脉末端及其分支起始处进行性狭窄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将其分为缺血型、出血型和无症状型。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对MMD临床分型的流行病学特征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成年患者中,缺血型MMD占有重要地位,无症状型亦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不同临床分型MMD的发病年龄、遗传背景、病理生理机制、侧支血管代偿、受累血管分布及其预后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总结了对MMD临床分型流行病学特征认识的历史演变,不同临床分型可能的遗传背景、病理生理机制和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为基于不同临床分型的MMD治疗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张伯煜, 郭玉成, 崔玉霞, 李英丽, 吕雨梅
    2022, 17(10):  1127-11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5
    摘要 ( )   PDF (17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院前延迟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错过再灌注治疗时机的主要原因,常因患者不合理的就医行为决策导致。既往研究多探讨就医延迟、转运延迟等外在影响因素,较少从患者自身决策的角度进行院前延迟的分析。本文从缺血性卒中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这3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就医行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认知、环境、心理等因素对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影响及原因,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互联网+”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吴亭亭, 刘亚飞, 闫世曦, 武一平, 张忠波, 张邯菲, 房娉平
    2022, 17(10):  1133-113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6
    摘要 ( )   PDF (17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卫生系统的应用增加,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中的应用也得到相应发展。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应用程序,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更加的高效、便捷、实用,但应重视应用过程中的伦理学问题。本研究对“互联网+”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急救、院前院内衔接、院内绿色通道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构建“互联网+”卒中救治新模式提供帮助。
    医管园地
    浅谈脑血管病融合病房的基本概念和建设框架
    董漪, 张艳蓉, 曹文杰, 程忻, 董强, 顾宇翔
    2022, 17(10):  1139-114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7
    摘要 ( )   PDF (25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脑血管病的诊疗越来越多地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和合作,既往基于卒中单元为基础的合作模式需要更多的科室加入和更深入的合作方式。例如: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的再灌注治疗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神经重症监护科、神经介入科、放射科和康复科的配合;在卒中二级预防阶段,急性和亚急性期的卒中患者更强调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融合性卒中单元作为卒中单元的升级模式,旨在促进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康复部门的深入合作,以不同的合作模式,抓住分秒必争的契机,实施最佳临床实践,为患者争取更好的临床结果。探索脑血管病融合病房的初衷就是为了探索深入合作的融合病房模式,进一步加强再灌注治疗、二级预防、围手术期管理等卒中诊疗多环节的多科室协作,为构建适合不同医疗机构的卒中诊疗多科室联合模式提供参考。
    编者按
    新型临床试验设计与解读
    王拥军
    2022, 17(10):  1144-1144. 
    PDF (15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临床试验设计与解读
    基于登记/注册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
    周齐, 杨凯璇, 姜英玉, 谷鸿秋
    2022, 17(10):  1145-115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8
    摘要 ( )   PDF (21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登记/注册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利用现有的高质量登记/注册平台进行病例记录、数据收集、随机化应用以及随访的临床试验。本文简要介绍基于登记/注册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设计思路与传统随机对照试验的比较、适用场景、案例解读、统计方法及报告规范等内容,以期帮助临床研究者认识了解、掌握此类研究设计。
    适应性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杨凯璇, 周齐, 姜英玉, 谷鸿秋
    2022, 17(10):  1152-115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19
    摘要 ( )   PDF (21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适应性设计因其灵活性和高效率而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践中,适应性设计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第二次机会,在研究进行中调整试验设计。本文将重点从历史渊源、基本概念、设计类型、设计特点、案例解读、统计分析及报告规范等方面对适应性设计进行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