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3, 18(11):  1. 
    PDF (3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3, 18(11):  5. 
    PDF (9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卒中后认知障碍临床诊疗实践面临的挑战
    刘彩燕, 程安琪, 徐蔚海
    2023, 18(11):  1215-121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1
    摘要 ( )   PDF (55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6个月内发生的任何程度的认知损害。因为卒中患者常出现失语、失用和失认,所以PSCI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不同于一般的成套评估,需要选取合适的测验,否则容易高估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PSCI病因具有复杂性,需要全面考虑,除了卒中的病因之外,还需要考虑与脑储备相关的脑病理背景,如脑小血管病和神经系统变性病。对于PSCI的治疗,病因及对症治疗、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都很重要。
    专题论坛
    血管性认知障碍
    徐蔚海, 刘彩燕
    2023, 18(11):  1220-1221. 
    PDF (25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学和影像学表现研究进展
    程安琪, 刘彩燕, 徐蔚海
    2023, 18(11):  1222-12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2
    摘要 ( )   PDF (77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已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神经心理学和影像学表现是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和分型的“金标准”。本文将回顾神经心理学和影像学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精准诊断和进展预测等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除了卒中后认知障碍和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外,本文还关注了低灌注性认知障碍和混合型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脑结构改变
    司倩倩, 程安琪, 范晓媛, 张晓倩, 李明利, 冯逢, 刘彩燕, 徐蔚海
    2023, 18(11):  1228-123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3
    摘要 ( )   PDF (134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结构改变,为症状性ICAS相关的认知障碍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诊断为ICAS相关的卒中或TIA患者。同时纳入年龄、受教育年限一致符合入组标准并连续入组的健康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成套认知功能测评(整体认知以及记忆、执行、语言、视空间结构功能4个认知域)和3D结构T1 MRI检查。使用DPABISurf软件进行脑影像数据预处理,获得各脑区(总脑皮质、总脑白质、丘脑、壳核、尾状核、苍白球、海马、杏仁核)体积和总脑容积。比较组间认知功能差异、脑结构差异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60例症状性ICAS患者[男性40例,平均年龄(57.68±10.95)岁],包括48例卒中(其中13例梗死灶在认知关键部位即丘脑或基底节,35例梗死灶不在认知关键部位)和12例TIA。同时纳入51例健康对照[男性36例,平均年龄(59.33±6.87)岁]。其中34例症状性ICAS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完善了3D结构T1 MRI检查。①认知功能状况:校正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发现症状性ICAS组MMSE、MoCA评分以及记忆、执行、语言、视空间结构功能Z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显示,梗死灶在认知关键部位组MMSE、MoCA评分以及执行、语言功能Z分低于对照组,梗死灶不在认知关键部位组MMSE、MoCA评分以及语言功能Z分低于对照组,TIA组语言功能Z分低于对照组(多重比较校正P<0.05)。②脑结构改变:校正混杂因素后,症状性ICAS组双侧脑皮质、脑白质、丘脑、壳核、苍白球、海马和杏仁核体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③脑结构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左脑皮质体积与MMSE评分(r=0.784,P<0.001)、MoCA评分(r=0.649,P=0.001)和视空间结构功能Z分(r=0.761,P<0.001)呈正相关;左脑白质体积与MMSE评分(r=0.593,P=0.004)和视空间结构功能Z分(r=0.655,P=0.001)呈正相关;左丘脑体积与视空间结构功能Z分呈正相关(r=0.574,P=0.007);左苍白球体积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562,P=0.006);左海马体积与MMSE评分(r=0.744,P<0.001)、MoCA评分(r=0.632,P=0.002)、执行功能Z分(r=0.574,P=0.008)和视空间结构功能Z分(r=0.790,P<0.001)呈正相关。
    结论 症状性ICA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呈现出广泛的双侧皮质、白质及皮质下脑结构改变,左侧脑萎缩与认知功能明显下降有关。
    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损伤特点分析
    苑梓楠, 李思奇, 陈心雅, 张玉梅
    2023, 18(11):  1238-12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4
    摘要 ( )   PDF (156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采用中国失语症语言评估量表(Chinese aphasia language battery,CALB)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post-stroke Broca’s aphasia,PSBA)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详细评估,分析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损伤特点。
    方法 连续入组2021年3月—202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和康复医学科的PSBA患者,根据失语商分数分为轻、中、重度组,同时招募同时间段内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CALB评估两组受试者语言功能。比较PSBA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轻、中、重度组PSBA患者CALB评分的差异。
    结果 PSBA组共纳入患者35例(轻度15例,中度12例,重度8例),健康对照组纳入36例。①PSBA组在CALB命名分量表的分项任务表现方面,除音调理解外,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患者在对证命名(高频、低频词汇)、复述(假词、真词)任务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高频词汇的命名和理解方面,评分明显优于低频词汇,在整体分析和轻度组患者中尤为明显。在不同范畴名词词汇(动物、服装、身体部位、果蔬、工具、颜色)的表现方面,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名词和动词分析发现,患者在名词命名和理解的正确率方面优于动词,但各组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动词分类分析方面,患者在不带宾动词的表现方面优于带宾动词,在不同论元结构动词的表现方面,三元动词的命名和理解能力最差。②在动词语义和语句分量表的表现方面,患者所有的任务表现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在动词命名、论元结构产出、语句启动产出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论元结构产出方面,论元结构越多的语句,患者产出的正确率越低,在整体分析及轻度组中尤为明显。
    结论 PSBA患者在整体语言通路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语音输入通路的损害较输出通路轻。在不同范畴词汇表现方面,患者处理动词的困难大于名词,名词中低频词汇处理损害重于高频名词;在动词处理方面,论元结构越复杂的动词,患者的表现越差。
    以精神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1例报道
    陈嫄, 周玉颖, 李攀
    2023, 18(11):  1248-125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5
    摘要 ( )   PDF (101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小血管病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常见病因之一,表现异质性强,其中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HTRA1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是临床罕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研究证实HTRAl基因杂合突变同样具有致病性。本文报道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患者。患者为58岁男性,因“记忆力下降1年,性格改变、行为异常6个月,反应迟缓、定向力下降2个月”就诊。家族中多名一级亲属因脑梗死、痴呆去世。基因检测提示HTRA1基因杂合突变,同时伴GRN基因杂合突变。既往尚缺乏基因相关性报道,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提示可能为两种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
    论著
    青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影像特征
    梁佳, 康慧斌, 李葆青, 隋滨滨
    2023, 18(11):  1255-126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6
    摘要 ( )   PDF (108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青年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的影像表现,比较不同病因所致的青年MCA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2019年接受HRMR-VWI检查并符合入组标准的青年(16~45岁)患者76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HRMR-VWI影像表现。根据出院诊断将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组及非AS组,比较不同病因所致MCA狭窄的影像特征,比较≤35岁患者
    与>35~45岁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特征。
    结果 AS组49例[(35.76±5.29)岁,女5例],非AS组27例[(31.07±7.47)岁,女16例]。AS组女性比例低于非AS组(10.2% vs. 59.3%,P<0.001),吸烟患者比例(83.7% vs. 14.8%,P<0.001)、高脂血症患者比例(63.3% vs. 18.5%,P<0.001)高于非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MR-VWI显示AS组多为偏心性管壁增厚(44/49,89.8%),非AS组多为同心性管壁增厚(23/27,85.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组间最大管壁厚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5~45岁的患者高血压比例高于≤35岁患者(54.3% vs. 29.3%,P=0.027)。
    结论 AS仍为中国青年人群MCA狭窄的常见病因;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青年女性比例更高。AS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的影像特征方面,管壁增厚方式及最大管壁厚度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晕厥先兆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佳玉, 吴越阳, 张佳, 刘杰昕
    2023, 18(11):  1262-126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7
    摘要 ( )   PDF (91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晕厥前是否有晕厥先兆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诊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般资料、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发生晕厥先兆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1211例。根据其发生晕厥前是否有先兆症状进行分组,其中无先兆组582例(48.06%),有先兆组629例(51.94%)。有先兆组患者的年龄(t=6.006,P<0.001)、女性比例(χ2=11.749,P=0.001)、BMI(t=2.562,P=0.011),以及既往有高血压(χ2=12.643,P<0.001)、糖尿病(χ2=9.129,P=0.003)、脑血管病(χ2=4.060,P=0.044)的比例与无先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05,P=0.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1.727,95%CI 1.347~2.214,P<0.001)和女性(OR=1.440,95%CI 1.122~1.847,P=0.004)是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发生晕厥先兆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更易发生晕厥先兆,这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有关。
    桥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钙结合蛋白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
    杨会杰, 赵倩, 杜洁, 吕晓飞, 彭莹娟, 齐林
    2023, 18(11):  1268-127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8
    摘要 ( )   PDF (151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损伤相关生化标志物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为急性脑梗死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6月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采取桥接治疗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组)和观察组(桥接治疗组)。统计两组在治疗后24 h、14 d的治疗有效(NIHSS评分下降≥4分或NIHSS评分0分)率,治疗后30 d、90 d及180 d的良好预后
    (mRS评分≤2分)率及日常生活能力自理(Barthel指数>60分)率,住院期间脑出血发生率,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 d、7 d及14 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钙结合蛋白B(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B,S100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水平。采用基于混合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预后指标的统计分析。 
    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是对照组的3.35倍(OR 3.35,95%CI 1.10~10.13,P=0.041);观察组的良好预后率是对照组的4.12倍(OR 4.12,95%CI 1.14~14.82,P=0.035);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率与对照组相当(OR 1.47,95%CI 0.28~7.68,P=0.648);观察组与对照组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 vs. 8.7%,P=1.000);观察组NSE、S100B、GFA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单纯静脉溶栓相比,桥接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NSE、S100B及GFA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人尿激肽原酶对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
    付胜奇, 石宝洋, 李浩然, 朱利利, 胡胜洁, 张津, 禹萌
    2023, 18(11):  1277-128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9
    摘要 ( )   PDF (69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人尿激肽原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人尿激肽原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人尿激肽原酶,每次0.15 PNA单位,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50 min,持续10~14 d。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脑血管储备功能(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屏气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NIHSS评分和mRS评分。
    结果 共入组120例患者,平均年龄(63.0±6.5)岁,对照组和人尿激肽原酶组各60例。治疗前,两组的CVR和B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人尿激肽原酶组的CVR[(37.2%±4.1%)vs.(23.1%±3.2%),P<0.001]和BHI[(1.64±0.40)vs.(1.14±0.34),P<0.001]均显著增高。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0~2分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人尿激肽原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4(3~5)分 vs. 5(3~6)分,P=0.022],mRS评分0~2分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5.0% vs. 35.0%,P=0.028]。
    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注射液可改善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CVR,并改善患者3个月的预后。
    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罗盘式护理模式对中青年首发卒中患者的影响
    孙金菊, 周雪姣, 邓永梅, 陈晴晴, 贾茜, 张哲
    2023, 18(11):  1282-128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10
    摘要 ( )   PDF (86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理论的罗盘式护理模式在中青年首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2021年6—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18~45岁的首次卒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延续性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HAPA理论的罗盘式护理模式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卒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总分、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抑郁自评量表总分的改善情况。
    结果 共计104例中青年首发卒中患者入组,脱落6例,最终干预组、对照组各纳入49例。干预组卒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总分、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25);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P<0.001)。
    结论 基于HAPA理论的罗盘式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范金金, 丁立, 张跃亮, 陈俊, 张贝, 李雪清, 佟旭, 王云甫, 艾志兵
    2023, 18(11):  1289-129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11
    摘要 ( )   PDF (152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周细胞表达和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
    方法 取雄性SD大鼠共72只,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细胞组、干细胞+抑制剂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剩余各组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尾静脉注射0.1 mL的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0.1 mL含有2×106个hUCBMSCs的PBS,干细胞+抑制剂组尾静脉注射0.1 mL含2×106个hUCBMSCs的PBS及腹腔注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0.03 mg/100 g),LY294002每天给药1次,直至处死。术后1、3、7、14 d测定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术后7、14 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尼氏染色检测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正常神经元细胞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阳性周细胞的数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p-Akt及Akt的表达。
    结果 术后7 d,4组各项指标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55.42±4.75)个 vs.(8.50±1.64)个,P<0.001]和p-Akt/Akt(1.00±0.00 vs. 0.47±0.06,P=0.002)均降低,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1.08±0.29)个 vs.(13.67±2.47)个,P<0.001]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大鼠的mNSS评分[(6.33±0.71)分 vs.(4.78±0.98)分,P<0.001]和脑梗死率(32.66%±1.76% vs. 14.60%±0.52%,P<0.001)均降低,正常神经元细胞数[(8.50±1.64)个 vs.(23.17±1.77)个,P<0.001]、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13.67±2.47)个 vs.(28.50±3.19)个,P<0.001]和p-Akt/Akt(0.47±0.06 vs. 0.83±0.18,P=0.017)均增加;与干细胞组比较,干细胞+抑制剂组的大鼠mNSS评分[(4.78±0.98)分 vs.(6.11±0.78)分,P=0.002]和脑梗死率(14.60%±0.52% vs. 27.85%±0.59%,P<0.001)均增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23.17±1.77)个 vs.(11.83±0.88)个,P=0.003]、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28.50±3.19)个 vs.(20.33±1.44)个,P=0.007]和p-Akt/Akt(0.83±0.18 vs. 0.36±0.11,P=0.003)均降低。术后14 d,4组各项指标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57.08±3.79)个 vs.(11.25±5.52)个,P<0.001]和p-Akt/Akt(1.00±0.00 vs. 0.53±0.12,P=0.002)均降低,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2.00±0.25)个 vs.(13.42±1.04)个,P<0.001]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大鼠的mNSS评分[(4.89±0.78)分 vs.(2.33±0.87)分,P<0.001]和脑梗死率(32.58%±1.96% vs. 11.78%±1.92%,P<0.001)均降低,正常神经元细胞数[(11.25±5.52)个 vs.(31.00±1.89)个,P<0.001]、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13.42±1.04)个 vs.(31.42±3.66)个,P<0.001]和p-Akt/Akt(0.53±0.12 vs. 0.93±0.12,P=0.004)均增加;与干细胞组比较,干细胞+抑制剂组大鼠的mNSS评分[(2.33±0.87)分 vs.(4.44±0.53)分,P<0.001]和脑梗死率(11.78%±1.92% vs. 25.25%±2.76%,P<0.001)均增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31.00±1.89)个 vs.(13.83±1.04)个,P=0.002]、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31.42±3.66)个 vs.(20.67±1.42)个,P<0.001]和p-Akt/Akt(0.93±0.12 vs. 0.53±0.09,P=0.005)均降低。
    结论 hUCBMSCs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周细胞的存活募集,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进而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病例讨论
    补液扩容改善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1例并文献复习
    蓝琳芳, 陈定邦, 姚晓黎, 范玉华
    2023, 18(11):  1298-130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12
    摘要 ( )   PDF (73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本文报道1例LS-TIA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治疗下仍反复出现不自主肢体抖动,但通过补液扩容使症状得到了改善。本文结合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深入探讨脑血流灌注在LS-TI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其治疗方式进行文献综述。
    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致儿童卒中1例报道
    周怡希, 李永佳, 兰亭玉, 程令刚, 何文, 杜丽娟
    2023, 18(11):  1303-130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13
    摘要 ( )   PDF (71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症,是儿童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心源性卒中不容忽视。三尖瓣下移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累及三尖瓣和右心室,少数可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引起矛盾栓塞,导致心源性卒中发生。本文报道1例由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引起儿童卒中的病例,超声心动图技术有助于该类疾病的明确诊断、严重度评估以及其他异常的识别。
    综述
    目标温度管理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刘洋, 冯光
    2023, 18(11):  1307-13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14
    摘要 ( )   PDF (88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oor grade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age,PaSAH)患者易在发病后迅速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以及高热等危重症状,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诸多证据表明,目标温度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可以改善心搏骤停后导致的脑损伤等疾病的预后。然而,PaSAH患者能否进行TTM仍存在争议。本文对TTM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多模态监测方式与前景、应用的结果、诱导方式、实施方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TTM应用于PaSAH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极化及其相关炎症信号通路对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
    孔德敏, 邹伟
    2023, 18(11):  1315-132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15
    摘要 ( )   PDF (103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出血是一种由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的严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出血部位,小胶质细胞被迅速招募并激活,且在促炎型与抑炎型之间动态转变,不同的信号通路可以改变小胶质细胞极化的状态,从而对脑损伤起到调控作用,这提示了小胶质细胞在脑出血继发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促炎型小胶质细胞释放的各种炎症因子介导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的炎症损伤;抑炎型小胶质细胞释放趋化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炎介质等诱导小胶质细胞向病变方向迁移,吞噬有害分子和细胞碎片,减轻炎症损伤,促进炎症消退、组织修复及神经再生。然而,目前对于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脑出血后的动态变化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对参与脑出血小胶质细胞极化的相关调控分子以及信号通路的研究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望成为脑出血治疗的潜在靶点。
    数字疗法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刘洋, 向春晨, 张玉梅
    2023, 18(11):  1324-133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16
    摘要 ( )   PDF (76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疗法是一种新兴的预防、管理和控制疾病的干预方案,在康复领域中具有不差于传统疗法的康复效果和优于传统康复模式的便捷度。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提示,数字疗法对于卒中后失语症、构音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介绍数字疗法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为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借鉴。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卒中患者住院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吴治瑞, 董可辉, 龚浠平
    2023, 18(11):  1331-133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17
    摘要 ( )   PDF (66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连续纳入2021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病区的住院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1日—10月31日,即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的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22年1月1日—10月31日,即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的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等信息,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卒中并发症(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48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767例,对照组患者713例。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1.9±13.6)岁,男性比例为75.3%。观察组患者既往心房颤动病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9% vs. 5.9%,P=0.004),既往糖尿病病史比例低于对照组(30.0% vs. 34.9%,P=0.043),两组其他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卒中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1.3% vs. 3.4%,P=0.008)及深静脉血栓(1.0% vs. 2.4%,P=0.045)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
    结论 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降低卒中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