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杂志 ›› 2025, Vol. 20 ›› Issue (9): 1104-1112.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5
解正绮1,宋晓微2
XIE Zhengqi1, SONG Xiaowei2
摘要: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I VW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并探讨斑块特征与不同发病机制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4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4类:①载体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穿支机制;②动脉到动脉栓塞机制;③低灌注机制;④混合机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使用HR-MRI VWI技术获取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包括最大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内出血及斑块表面不规则)。比较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机制之间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斑块特征与不同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7.5±11.0)岁,男性130例(63.73%)。不同发病机制之间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与载体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穿支机制相关;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不规则及重构指数与动脉到动脉栓塞机制相关;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不规则及重构指数与低灌注机制相关;斑块表面不规则及重构指数与混合机制相关。
结论 不同发病机制的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相对特异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HR-MRI VWI技术有助于临床区分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不同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