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5, 20(9):  0. 
    PDF (17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5, 20(9):  1. 
    PDF (10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融合·闭环·精准:神经调控技术重塑卒中康复
    刘丽旭
    2025, 20(9):  1073-107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1
    摘要 ( )   PDF (17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我国卒中负担沉重,幸存者多遗留运动、认知等功能障碍,而传统康复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此背景下,神经调控技术正以融合化、闭环化、精准化为主要趋势,引领卒中康复领域的革新。其中,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作为当前研究热点,凭借“意念-动作”闭环等独特机制,在卒中康复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潜力。不过,单一神经调控技术的效果较为有限,而多模态融合策略可通过技术协同进一步提升康复疗效,逐渐成为了应用和研究的新趋势。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神经可塑性与功能性重组,其中BCI与其他设备联合构成的闭环调控系统,在卒中康复中表现突出。目前,神经调控领域仍面临疗效异质性、响应机制不明确等挑战。未来发展应聚焦个体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方向。随着神经调控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卒中的个体化精准康复前景可期。
    专题论坛
    神经调控技术重塑卒中康复#br#
    刘丽旭
    2025, 20(9):  1078-1078. 
    PDF (15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脑机接口-功能性电刺激运动康复系统的构建与验证
    王瑶, 李雨涵, 陈小刚
    2025, 20(9):  1079-108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2
    摘要 ( )   PDF (25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融合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与周围视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构建混合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运动康复系统,为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恢复提供新型神经康复手段。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受试者,构建混合BCI-FES运动康复系统。实验过程中,在中央视野呈现手部抓握视频以引导受试者进行手部MI,同时在周围视野呈现高频视觉闪烁以诱发SSVEP。采用滤波器组公共空间模式和扩展型任务相关成分分析算法分别检测MI和SSVEP信号,并通过基于分类概率和相关系数的融合策略确定视觉任务的最终分类结果,进而触发FES实现手部运动。
    结果 研究共纳入11名健康受试者,包括5名女性和6名男性,平均年龄为(24.3±1.6)岁。健康受试者的在线实验结果显示,BCI-FES运动康复系统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98.48%,显著高于传统单一范式的准确率。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融合MI与SSVEP的BCI-FES运动康复系统,并验证了其可行性,为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了创新方案。
    基于MI-SSVEP的脑机接口辅助康复训练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夏小茜, 康晓宇, 贾凌云, 王倩惠, 张琳瑶, 张若晴, 王艺铮, 吴晓莉, 陈小刚, 刘丽旭
    2025, 20(9):  1087-109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3
    摘要 ( )   PDF (24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基于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和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辅助康复训练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发病2周~12个月的卒中偏瘫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每个项目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 d,持续2周,总训练次数为10次。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10次BCI辅助康复训练(每次训练45 min,每周训练5 d,持续2周,总训练次数为10次),通过MI和SSVEP双模态闭环系统控制外骨骼机械手执行抓握任务。主要结局指标: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巴塞尔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次要结局指标:采用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肌张力;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焦虑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抑郁状态。所有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结束2周后(随访期)完成上述指标评估。
    结果 共纳入36例卒中偏瘫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及量表评估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要结局指标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均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FMA-UE评分:F=58.519,P<0.001;mBI评分:F=129.935,P<0.001)和时间×组别交互效应(FMA-UE评分:F=19.551,P<0.001;mBI评分:F=15.661,P<0.001);两组评分均随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且试验组干预后(FMA-UE评分:P=0.049;mBI评分:P=0.035)和随访期(FMA-UE评分:P=0.005;mBI评分:P=0.002)的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次要结局指标分析显示,两组干预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趋势更明显,但两组在HAMA、HAMD评分及MAS分级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外,试验组的BCI反馈准确率由干预前的(65.97±14.70)%提升至干预后的(76.34±1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
    结论 对于卒中偏瘫患者,基于MI-SSVEP的BCI辅助康复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侵入性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可行性、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栾伟, 魏达, 马超, 张华伟, 李铁民, 彭玉涛, 刘长青
    2025, 20(9):  1097-110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4
    摘要 ( )   PDF (21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侵入性迷走神经电刺激(invasiv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iVN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可行性、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4—12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左侧颈部iVNS植入并完成规范康复训练。刺激参数设定为频率30 Hz、脉冲宽度100 μs,每日累计刺激30 min,总疗程3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进行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肌张力的评估,并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同时记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例男性患者,年龄41~73岁,均存在缺血性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术前FMA-UE评分为0~52分,MAS分级为0~3级,部分患者伴有轻中度焦虑和抑郁。随访结果显示,4例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FMA-UE评分较术前升高,MAS分级较术前降低,HAMA和HAMD评分术后3个月呈降低趋势,提示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肌张力改善,焦虑和抑郁状态也有所缓解,其中部分患者的手部精细功能出现改善。1例术前为完全瘫痪(术前FMA-UE评分为0分)的患者,随访期间上肢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感染、局部血肿、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iVNS联合康复训练在本研究中展现出了可实施性与安全性;其疗效在轻中度患者中呈改善趋势,但重度患者的获益有限。
    论著
    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斑块特征与发病机制关系研究
    解正绮, 宋晓微
    2025, 20(9):  1104-111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5
    摘要 ( )   PDF (28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I VW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并探讨斑块特征与不同发病机制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4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4类:①载体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穿支机制;②动脉到动脉栓塞机制;③低灌注机制;④混合机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使用HR-MRI VWI技术获取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包括最大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内出血及斑块表面不规则)。比较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机制之间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斑块特征与不同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7.5±11.0)岁,男性130例(63.73%)。不同发病机制之间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与载体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穿支机制相关;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不规则及重构指数与动脉到动脉栓塞机制相关;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不规则及重构指数与低灌注机制相关;斑块表面不规则及重构指数与混合机制相关。
    结论 不同发病机制的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相对特异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HR-MRI VWI技术有助于临床区分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不同发病机制。
    红细胞压积与海拔梯度对中高海拔地区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影响研究
    柴昌, 胡全忠
    2025, 20(9):  1113-112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6
    摘要 ( )   PDF (21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高海拔地区轻型缺血性卒中(minor ischemic stroke,MIS)患者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高原缺氧环境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卒中病灶部位及卒中后焦虑、抑郁的交互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青海省人民医院分中心数据库(时间范围:2016年10月—2019年7月)。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MIS患者卒中后6周的睡眠质量(PSQI总分≥7分定义为卒中后睡眠障碍)。结合神经影像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理评估量表评分等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评估HCT的预测效能。
    结果 共纳入152例MIS患者,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4.6%(83/1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常住地海拔≥3000 m(OR 4.550,95%CI 2.499~4.588,P=0.011)、后循环梗死(OR 2.089,95%CI 1.961~4.762,P=0.042)、HCT≥55%(OR 8.545,95%CI 4.708~15.500,P=0.001)及卒中后抑郁(OR 1.991,95%CI 1.082~3.660,P=0.048)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HCT预测卒中后睡眠障碍的AUC为0.731(95%CI 0.630~0.833,P=0.009),最佳截断值为55.5%,对应的敏感度为0.806,特异度为0.634。
    结论 中高海拔地区MIS患者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常住地海拔≥3000 m、后循环梗死、HCT≥55%及卒中后抑郁是其独立影响因素,整合上述指标有助于早期识别MIS患者卒中后睡眠障碍的高危人群,并为制订适用于高原地区的特异性睡眠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优化的cTCD联合cTTE同步检测在右向左分流诊断中的应用与效能评估
    王昶仑, 刘艳君, 艾祁, 吴勤, 占雅静
    2025, 20(9):  1121-113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7
    摘要 ( )   PDF (24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优化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联合对比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同步检测对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诊断价值,并优化流程操作时机,量化瓦氏动作(Valsalva maneuver,VM)与静脉推注激活生理盐水的时间控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2024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因头晕、头痛、晕厥和不明原因型卒中接受RLS筛查的患者,根据检查策略将患者分为3组:优化同步组(进行优化的cTCD联合cTTE同步检测),优化单项组(进行优化cTCD检测),以及非优化单项组(进行传统cTCD检测)。比较各组RLS阳性检出率及分级分布情况。优化同步组中患者完善对比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contrast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cTEE)检查,以cTEE诊断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为金标准,比较优化的cTCD联合cTTE同步检测对PFO诊断及分级的一致性。统计优化后流程中VM与激活生理盐水注射的时间间隔及心动周期,分析各操作节点时间间隔与心动周期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342例因头晕、头痛、晕厥、不明原因型卒中进行RLS筛查的患者,其中男性99例,女性243例,平均年龄为(38.3±14.8)岁。优化同步组(192例)及优化单项组(112例)RLS阳性率高于非优化单项组(38例)(78.12% vs. 47.37%,P<0.001;58.93% vs. 47.37%,P<0.001)。在完善cTEE检查的优化同步组121例患者中,111例存在由PFO引起的RLS(58例单纯由PFO引起的RLS,53例合并肺水平RLS),10例为单纯肺水平RLS,优化的cTCD联合cTTE同步检测与cTEE在PFO分级诊断中具有中等一致性(κ=0.44)。优化同步组在激活生理盐水开始推注到VM释放(简称推→V松)、VM释放后cTCD检测到第一个微气泡信号(简称V松→泡)的时间点控制上,展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与操作效率,推→V松和V松→泡的中位时间间隔分别为5.0 s和2.0 s,中位心动周期分别为7.0个和2.0个心动周期,各动作节点的时间间隔和心动周期呈正相关(推→V松:r=0.645,P<0.001;V松→泡:r=0.827,P<0.001)。
    结论 优化的cTCD联合cTTE同步检测RLS的阳性检出率高于优化cTCD单项检测与传统cTCD单项检测,具有较高的操作指导价值。
    基于GDS-15评价老年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其纵向分析
    苗连海, 陈继群, 宋诗涛, 杨志勇, 赵辉
    2025, 20(9):  1131-11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8
    摘要 ( )   PDF (20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15,GDS-15)评估老年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影响因素,并纵向分析其抑郁状态的变化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出院时的GDS-15评分以评估PSD发生情况。将GDS-15评分>10分的患者纳入PSD组,≤10分的患者纳入非PSD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AIS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并对出院后随访时间≥12个月患者的GDS-15评分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 共纳入168例老年AIS患者,其中PSD组57例,非PSD组111例。PSD组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的占比低于非PSD组(P=0.042),入院时NIHSS评分>4分(P=0.007)、入院时改良巴塞尔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60分(P=0.003)及入院时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98(P=0.021)的占比高于非PS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4分(OR 2.489,95%CI 0.017~0.995,P<0.05)、入院时mBI评分<60分(OR 3.357,95%CI 1.883~5.986,P<0.05)及入院时GNRI≤98(OR 2.818,95%CI 1.537~5.165,P<0.05)是老年AIS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而大专及以上学历是老年AIS患者发生PSD的保护因素(OR 0.519,95%CI 0.017~0.995,P<0.05)。168例老年AIS患者中,有69例出院后随访时间≥12个月,出院后12个月GDS-15评分、mBI评分及GNRI高于出院时(P均<0.01),而NIHSS评分低于出院时(P<0.01)。
    结论 老年AIS患者出院后抑郁水平较高,入院时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日常活动能力受限明显及营养状态不佳的患者,更易发生PSD;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老年AIS患者PSD发生风险较低。
    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围手术期患者血清NETs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李涛, 吴宇伦, 王小雅, 李也, 陆家梁, 路子微, 党美娟, 赵莉莉, 坚雅婷, 王何莹, 张磊, 卜宁, 李雯娴, 樊洪, 张桂莲
    2025, 20(9):  1137-114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09
    摘要 ( )   PDF (21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后血清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标志物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rullinated histone 3,cit-H3)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因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空腹24 h内,术后6、12、24、48 h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cit-H3及MPO水平。采用经Greenhouse-Geisser校正的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清cit-H3及MPO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根据支架植入部位(颅内 vs. 颅外)、支架植入数目(1个 vs. 2个)、责任血管是否为症状性狭窄,以及手术时脑梗死是否处于急性期(病程≤14 d),对血清cit-H3及MPO水平的变化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8±8.4)岁,男性42例(87.5%)。在整体患者中,血清cit-H3在术前及术后6、12、24、48 h的水平分别为(54.50±6.48)ng/mL、(56.73±6.50)ng/mL、(71.27±7.35)ng/mL、(53.53±17.35)ng/mL和(52.22±5.45)ng/mL;血清MPO在术前及术后6、12、24、48 h的水平分别为(25.45±6.67)ng/mL、(26.29±6.75)ng/mL、(28.28±7.68)ng/mL、(31.55±9.09)ng/mL和(28.68±7.61)ng/mL,两者术后水平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整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22)。颅外及颅内支架亚组、1个及2个支架亚组、症状性狭窄亚组及非急性期亚组的血清cit-H3水平均于术后12 h达到峰值。颅内支架亚组的血清MPO水平于术后12 h达到峰值,2个支架亚组、症状性狭窄亚组及非急性期亚组的血清MPO水平均于术后24 h达到峰值。
    结论 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48 h内,血清NETs标志物cit-H3和MPO水平呈现先升高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在症状性狭窄患者中更显著。
    基于吞咽造影时间学及运动学参数构建卒中后吞咽障碍短期转归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赵殿兰, 王燕, 张宏君, 董梦甜, 胡涛
    2025, 20(9):  1146-115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10
    摘要 ( )   PDF (23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基于吞咽造影时间学及运动学参数的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短期转归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营养支持决策。
    方法 连续纳入2021年1月—2025年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1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统计可能与吞咽障碍相关的临床资料。采用完全随机法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96例)和验证集(85例)。记录训练集中卒中后2周仍存在吞咽障碍(短期转归不良)的患者比例,分析其与吞咽造影时间学及运动学参数,以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PSD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在临床营养支持决策中的应用价值,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
    结果 训练集196例PSD患者中,有86例(43.88%)短期转归不良,验证集85例PSD患者中,有40例(47.06%)短期转归不良,训练集和验证集在短期转归不良率及其他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龄,较高的入院24 h NIHSS评分、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评分和渗透-误吸量表评分,较长的口腔运送时间和环咽肌开放时间,较低的咽腔收缩率及较短的舌骨向前位移是PSD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吞咽造影时间学及运动学参数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校准度和拟合优度(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6和0.030;Hosmer-Lemeshow检验的P值分别为0.735和0.245)。ROC曲线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基于吞咽造影时间学及运动学参数的PSD短期转归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945(95%CI 0.915~0.975)和0.944(95%CI 0.896~0.991),优于基于常规影响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AUC分别为0.893(95%CI 0.846~0.939)和0.881(95%CI 0.805~0.956)]。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当阈值概率在0.05~0.97时,基于吞咽造影时间学及运动学参数的PSD短期转归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决策净收益高于治疗前认为全部患者均会发生PSD短期转归不良或全部患者均未发生PSD短期转归不良的决策净收益。
    结论 基于吞咽造影时间学及运动学参数构建的PSD短期转归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PSD短期转归不良风险,指导临床制订肠内喂养决策,并优化医疗资源管理。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基因表达动态变化研究
    贾瑞琪, 翟华筝, 张晨, 汪敬业
    2025, 20(9):  1157-11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11
    摘要 ( )   PDF (25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最为显著,但其原因尚不明确。本研究分析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的基因组变化,寻找可能的干预靶点。
    方法 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四血管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5个时间点(6、12、24、48、72 h)取海马CA1区脑组织进行RNA测序。测序结果采用对比分析、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
    结果 聚类分析显示,假手术组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模型组的基因表达差异显著,上调基因数目较多。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的正向调控、细胞分化的负调控、细胞间黏附的调控,以及凋亡信号通路的调控等途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及富集到GO术语和KEGG通路数量有两个高峰,即在12 h和48 h,提示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基因表达呈现双相变化。
    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有多个共同基因和通路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主要涉及炎症免疫反应及细胞死亡相关基因,其表达呈现双相变化,提示缺血再灌注后存在复杂的通路和调控机制。
    β-羟基丁酸通过TRIB3/Akt/mTOR通路调控蛋白质合成和降解平衡改善卒中相关性肌少症
    黄媛媛, 周婉冰, 李小燕, 卢政红, 洪小丹
    2025, 20(9):  1167-11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12
    摘要 ( )   PDF (27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BHB)是否经Tribbles同源蛋白3(Tribbles homolog 3,TRIB3)/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调控蛋白质合成和降解平衡,进而改善卒中相关性肌少症(stroke-related sarcopenia,SRS)。
    方法 采用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通过线栓法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将造模后小鼠随机分为BHB组与对照组:BHB组皮下注射5 mg/kg BHB,每8小时1次,持续3 d;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测量小鼠脑梗死体积;采用转棒实验、抓握力强度测试和悬挂实验评估小鼠骨骼肌力量;取小鼠双侧胫骨前肌组织样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肌纤维横截面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tMCAO小鼠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胫骨前肌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富集通路;采用免疫印迹法、实时定量PCR检测Akt/mTOR通路及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相关基因在不同组中的表达;采用STRING数据库预测Akt相互作用蛋白,并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TRIB3与Akt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造模后BHB组小鼠的脑梗死体积下降(P<0.001);转棒时间、握力及悬挂时间增加(P<0.001);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大(P<0.001)。差异表达基因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Akt通路上富集最为显著。BHB组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TOR,p-mTOR)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Akt,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01);蛋白质降解调控基因叉头盒蛋白O3a(forkhead box protein O3a,FOXO3a)、蛋白质降解相关基因肌肉环指蛋白1(muscle ring-finger protein-1,MuRF1)和肌肉萎缩F盒(muscle atrophy F-box,MAFbx)表达水平降低(P<0.001),而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p70S6K)表达水平升高(P<0.001)。免疫共沉淀证明TRIB3与Akt存在相互作用,且BHB处理后TRIB3表达水平下降(P<0.001)。
    结论 BHB可通过抑制TRIB3表达,促进Akt磷酸化,从而激活Akt/mTOR通路,促进蛋白质合成并抑制降解,改善SRS。
    病例讨论
    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例并文献分析
    侯志凯, 何子骏, 于洮, 沈晨阳, 王嵘, 马宁
    2025, 20(9):  1179-11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13
    摘要 ( )   PDF (25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重要干预方式。近年来,新兴的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ranscarotid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TCAR)是一种微创复合手术,该手术将上述两种手术方式相结合,兼具微创性和脑神经保护功能,通过建立颈动脉-股静脉逆流管路系统预防和减少脑栓塞事件的发生。本文报道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TCAR的治疗经过,回顾并讨论TCAR的产生背景、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提升临床医师对TCAR的认知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1例NOTCH3基因双位点突变致CADASIL报道
    陆小燕, 黎佳思
    2025, 20(9):  1186-119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14
    摘要 ( )   PDF (39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由NOTCH3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CADASIL病例,患者以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情绪低落及淡漠。头颅MRI表现为多发腔隙性梗死灶、广泛脑白质变性及颅内多发微出血灶。基因检测提示,NOTCH3基因存在p.A1913V及p.R728C双位点错义杂合突变;三维结构预测分析提示,p.A1913V突变导致蛋白结构中第1913位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p.R728C突变导致蛋白结构中第728位精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其中,p.A1913V突变既往尚无相关报道,双位点突变均导致野生型NOTCH3蛋白结构中氨基酸改变,进而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致病。
    当急性缺血性卒中遇上“栓子雨”
    濮月华, 董培, 荆京, 董可辉, 李子孝, 龚浠平
    2025, 20(9):  1193-119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15
    摘要 ( )   PDF (29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该患者在进行TCD微栓子监测时发现“栓子雨”现象,7 T HR-MRI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稳定斑块。患者经双联抗血小板、强化降脂、补液扩容治疗后病情稳定。本病例的诊疗经过提示,对于高危非致残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早期给予个体化治疗,以有效预防卒中复发。
    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DWI-FLAIR不匹配影像学判读研究进展
    李欢, 于向明
    2025, 20(9):  1198-120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9.016
    摘要 ( )   PDF (16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中,DWI-FLAIR不匹配是指MRI DWI序列上显示有急性梗死病灶(呈现高信号),而对应的FLAIR序列显示该区域呈等信号的一种影像学表现。DWI-FLAIR不匹配反映了梗死核心(不可逆损伤区)与缺血半暗带(潜在可挽救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近年来研究表明,基于DWI-FLAIR不匹配的缺血半暗带评估有助于筛选仍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AIS患者,为发病时间不明(如醒后卒中)的患者是否适宜接受再灌注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既往临床研究中,DWI-FLAIR不匹配的判读多依赖医师的视觉评估,因此存在判读异质性问题。随着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DWI-FLAIR不匹配的判读正逐步向精准化与智能化方向迈进。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DWI-FLAIR不匹配影像学判读的进展,并展望了基于精准影像学指导的AIS患者急救体系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