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06): 684-71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6.010
    摘要11861)      PDF (2089KB)(1077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 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1): 1247-126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1.002
    摘要5549)      PDF (3725KB)(691)    收藏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是一种血管神经眼科急症,发病后可导致患者单眼视力急骤下降甚至丧失,显著增加急性缺血性血管事件(如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和眼部新生血管等发生风险。CRAO被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诊疗仍存在争议,尤其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师对CRAO的临床诊疗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制定并推行符合我国国情的CRAO临床诊疗共识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们通过参考国际CRAO管理说明和实践模式,进行系统性文献检索,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初稿。经过核心专家组多次审议修订后,最终形成此共识。本共识围绕CRAO的流行病学、解剖及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分型、自然病程、视力恢复影响因素、首诊科室、快速评估、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对因治疗、静脉溶栓和动脉内溶栓)、血管事件风险(包括急性缺血性血管事件、死亡)、继发眼部新生血管风险与治疗、二级预防和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且全面的阐述,旨在提高我国CRAO的整体管理水平。临床医师应用此共识时,建议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诊疗中心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诊疗。所有医疗人员要始终坚持“时间就是视觉”理念,尽快将CRAO患者转诊至就近的、具有CRAO诊疗能力的综合卒中中心进行诊治,争取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视力,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4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推荐意见
    刘丽萍, 周宏宇, 段婉莹, 霍晓川, 聂曦明, 刘慧慧, 李子孝, 徐蔚海, 李淑娟, 缪中荣, 王拥军,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8): 910-9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9
    摘要5518)      PDF (19848KB)(7366)    收藏
    我国的卒中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在我国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类型的86.8%。自2019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发布以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及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多项进展。本指南就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评估及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其他治疗、常规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管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早期评估和诊断、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干预、危险因素管理及长期干预更新推荐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2, 17 (08): 863-88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8.013
    摘要5400)      PDF (2263KB)(257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03): 315-3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11
    摘要4415)      PDF (1810KB)(105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老年卒中疼痛全周期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工作委员会 (执笔:何洁莹, 欧吉兵, 贾杰 )
    中国卒中杂志    2022, 17 (10): 1041-10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2
    摘要4389)      PDF (2235KB)(719)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等血管闭塞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1): 1333-135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1.011
    摘要4013)      PDF (1231KB)(1203)    收藏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等血管闭塞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是由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急性颅内中等血管闭塞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的分析和总结。此次共识编写涵盖颅内中等血管的定义,中等血管闭塞的发病率、预后、诊断、静脉/动脉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以及具体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等内容,旨在为从事卒中防治尤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护理及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张冬玲, 吴涛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8): 867-8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3
    摘要3598)      PDF (4777KB)(148)    收藏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目前VP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影响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在临床实践中,影像学常用于VP的诊断。近年来多模态MRI和分子影像成像及分析技术等影像学技术的进展为提高V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准确率提供了客观手段。本文就前沿影像学技术在VP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以及其他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V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卒中学会高血压预防与管理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6): 672-6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6.009
    摘要3433)      PDF (2319KB)(2584)    收藏
    卒中后血压升高与患者死亡和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相关,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对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早期降压治疗的时机、目标和用药措施进行了推荐;考虑到临床实际中多病共存的现状,还对合并心力衰竭、颈部大血管狭窄、主动脉夹层、肾功能衰竭、心房颤动、肺部感染等特殊病情卒中患者的降压时机、目标和用药措施进行了推荐;同时就卒中一级、二级预防中的血压管理进行了介绍。《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的发布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卒中患者高血压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始发表现为轻型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12): 1429-14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2.013
    摘要3282)      PDF (17993KB)(1430)    收藏
    《始发表现为轻型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是由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始发表现为轻型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的总结和分析。本专家共识涵盖轻型卒中的定义,始发表现为轻型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等内容,旨在为从事卒中防治尤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护理及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8章 脑血管病康复管理
    张通, 赵军, 李雪萍, 白玉龙, 王宝军, 屈云, 李冰洁, 梅利平,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9): 1036-104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9.010
    摘要3279)      PDF (10805KB)(1418)    收藏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卒中康复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预防并发症,提高ADL能力,促进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方案尤为关键。本指南将介绍卒中康复管理模式即三级康复网络的主要内容,并就具体功能障碍的评估和康复方案(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失语、认知障碍、心肺功能障碍、心理障碍)、ADL和社会参与障碍康复、职业康复、合并症(皮肤破损、挛缩、深静脉血栓形成、肠道和膀胱失禁、偏瘫性肩痛、肩手综合征、中枢性疼痛、骨质疏松)的评估和康复以及康复护理等多方面形成了推荐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1章 概述
    谭泽锋, 刘丽萍,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07): 817-8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12
    摘要3266)      PDF (2046KB)(1592)    收藏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是中国卒中学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研究的新进展、获取的新证据,对2019年第1版《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的修订、补充和完善。该版指南涵盖脑血管病的全方位临床管理,包括卒中的组织化管理、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以及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管理、卒中的康复管理等,旨在为从事卒中防治、护理、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学和影像学表现研究进展
    程安琪, 刘彩燕, 徐蔚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11): 1222-12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2
    摘要3258)      PDF (7770KB)(217)    收藏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已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神经心理学和影像学表现是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和分型的“金标准”。本文将回顾神经心理学和影像学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精准诊断和进展预测等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除了卒中后认知障碍和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外,本文还关注了低灌注性认知障碍和混合型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6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推荐意见
    程忻, 仲伟逸, 董漪, 李琦, 倪伟, 谷鸿秋, 顾宇翔, 董强,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9): 1024-102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9.008
    摘要3253)      PDF (4110KB)(1193)    收藏
    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多合并复杂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残留,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一直积极探索针对SAH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临床转归。本指南基于循证原则,就SAH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多学科诊疗配置、预防再出血治疗及并发症管理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推荐意见,旨在为我国SAH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化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司倩倩, 程安琪, 范晓媛, 张晓倩, 李明利, 冯逢, 刘彩燕, 徐蔚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04): 418-4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4.007
    摘要3250)      PDF (1886KB)(173)    收藏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断为ICAS(狭窄>50%)的患者,根据既往是否有狭窄侧血管负责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分为症状性ICAS组和无症状性ICAS组。同时纳入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整体认知和各认知域(包括记忆、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的测评。比较组间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大小血管病负荷、脑萎缩、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差异,筛选认知功能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协方差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比较3组间整体认知和各认知域Z分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70例ICAS患者,其中无症状性ICAS患者103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55.86±11.78)岁],症状性ICAS患者67例[男性44例,平均年龄(57.49±10.75)岁],同时纳入91例对照[男性39例,平均年龄(56.21±9.70)岁]。症状性ICAS组较无症状性ICAS组后循环狭窄比例更高(40.3% vs. 22.3%,P=0.016),尤其是椎动脉狭窄(22.4% vs. 9.7%,P=0.028),脑白质高信号(Fazekas分级≥2级)(40.3% vs. 16.5%,P=0.001)和颞叶内侧萎缩[medial temporal atrophy(MTA)分级≥2级]的比例也更高(17.9% vs. 5.8%,P=0.020)。校正了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和吸烟史)、脑白质高信号和颞叶内侧萎缩的影响,发现无症状性ICAS组较对照组MoCA评分[(25.79±0.30)分 vs.(27.15±0.36)分,P=0.017]及语言功能Z分[(0.60±0.12)分 vs.(1.10±0.14)分,P=0.030]下降,症状性ICAS组较对照组MoCA评分[(24.18±0.39)分 vs.(27.15±0.36)分,P<0.001]、语言功能Z分[(0.02±0.15)分 vs.(1.10±0.14)分,P<0.001]下降更显著,症状性ICAS组较无症状性ICAS组MoCA评分[(24.18±0.39)分 vs.(25.79±0.30)分,P=0.003]及语言功能Z分[(0.02±0.15)分 vs.(0.60±0.12)分,P=0.006]、执行功能Z分[(-0.45±0.15)分 vs.(0.12±0.11)分,P=0.006]更低。
    结论 症状性和无症状性ICAS患者均存在整体认知和语言功能的下降,同时症状性ICAS还存在执行功能下降。症状性ICAS的认知下降明显,独立于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白质高信号和颞叶内侧萎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从起步到辉煌——中国卒中临床研究发展20年
    熊云云,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19-5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1
    摘要3140)      PDF (2135KB)(153)    收藏
    卒中是造成我国居民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循证医学研究为卒中诊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指导,显著降低了卒中的残疾率与死亡率。近20年来,中国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围绕卒中诊疗的各个环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卒中二级预防、脑细胞保护、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等重要及热点领域贡献了诸多宝贵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卒中临床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卒中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概述了中国研究者在卒中诊疗循证实践方面的贡献与成就,并对下一阶段的卒中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郑占军,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2, 17 (12): 1396-140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2.019
    摘要3122)      PDF (1650KB)(432)    收藏
    临床中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现象多见,且很多患者合并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物,本综述对二者临床上的相关性进行总结。脑白质高信号的严重程度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复发的风险呈正相关,增加死亡率和不良预后;总微出血数量与血肿扩大显著相关,可预测患者的不良预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或腔隙性梗死合并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多个影像学特征的脑小血管病患者,其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评分越高,临床不良功能预后及脑出血复发风险越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炎症标志物动态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
    王辰涛, 戴婧, 李瑛姿, 温宇昕, 董理, 刘春风, 刘慧慧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2): 163-17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6
    摘要3097)      PDF (2220KB)(93)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术前、术后24 h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4月—2021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EVT的LVO-AIS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与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术前与术后24 h炎症反应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全身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等]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患者不良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354例LVO-AIS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120例(33.90%),预后不良组234例(66.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T术后24 h NEUT(OR 1.24,95%CI 1.12~1.37,P<0.001)、NLR(OR 1.09,95%CI 1.03~1.14,P=0.001)、SIRI(OR 1.14,95%CI 1.05~1.23,P=0.002)是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VT术后24 h NEUT(OR 1.23,95%CI 1.11~1.36,P<0.001)、NLR(OR 1.06,95%CI 1.03~1.10,P<0.001)、SIRI(OR 1.08,95%CI 1.02~1.14,P=0.005)是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后炎症标志物NEUT、NLR、SIRI的动态升高可能增加LVO-AIS患者EVT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5章 脑出血临床管理
    张谦, 冀瑞俊, 赵萌, 王文娟, 陆菁菁, 李娜, 刘艳芳, 边立衡, 于嵩林, 李昊, 张倩, 吴建维, 王丹丹, 王晶, 李朝霞, 姜睿璇, 康开江, 薛艺萌, 押小龙, 何蕲恒, 莫少华, 赵性泉, 赵继宗,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第一作者)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9): 1014-102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9.007
    摘要3069)      PDF (7327KB)(1981)    收藏
    自发性脑出血是卒中的一种严重亚型,在中国卒中患者中占23.4%,以急性发病、病情迅速变化以及高致死和致残率为显著特点。鉴于管理脑出血所面临的紧迫和复杂挑战,本指南旨在为其临床处理提供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推荐意见。本章节覆盖了从脑出血院前评估、医疗干预到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各个关键环节。在具体推荐方面,本指南根据不同的证据等级,为早期诊断、影像学评估、急性期干预、内科和重症监护、外科干预以及二级预防策略提供了指导,旨在全面提升自发性脑出血诊疗的科学性和系统管理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及脑白质高信号差异性研究
    陈柏希, 王婉仪, 詹翠京, 高玉元, 聂坤, 张玉虎, 王丽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8): 859-8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2
    摘要3002)      PDF (6696KB)(147)    收藏
    目的 研究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临床特征及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的差异,为研究VP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
    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健康受试者人数以1∶2的比例匹配,回顾性筛选符合入排标准的VP患者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其相匹配的PD患者、健康志愿者,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评估患者临床症状,采集头颅MRI参数并对3组受试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纳入26例VP患者、26例PD患者及13例HC,与PD组相比,VP组的整体认知、精神状态更差:HAMA得分(P=0.025)更高,MMSE得分(P=0.001)、MoCA得分(P=0.008)更低;血管危险因素更多:有高血压病史(P=0.012)和卒中病史(P<0.001)的患者比例更高;运动相关脑区白质受损更严重:WMH总分(P<0.001)、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总分(P=0.001)、脑室旁周围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ies,PVH)总分(P=0.002)、运动相关脑区PVH评分[额角帽状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2)、侧脑室带状白质高信号评分(P=0.018)]、运动相关脑区DWMH评分[额叶深部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1)、顶叶深部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7)]、基底节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2)、壳核白质高信号评分(P=0.029)更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和运动相关脑区白质损伤在V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7章 脑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管理
    范玉华, 党超, 余剑, 陈红兵, 段建刚, 莫大鹏, 朱文浩, 欧阳馥冰, 王博, 曾进胜,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9): 1030-103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9.009
    摘要2830)      PDF (4260KB)(1005)    收藏
    CVT发病率低,但临床漏诊及误诊率高。提高对CVT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章节介绍CVT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包括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抗凝药物的选择和疗程、血管内治疗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开发与验证研究
    陈思玎, 姜英玉, 王春娟, 杨昕, 李子孝, 姜勇, 王拥军, 谷鸿秋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12): 1397-14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2.009
    摘要2820)      PDF (6708KB)(226)    收藏
    目的 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方法 开发队列为中国卒中联盟(China Stroke Center Alliance,CSCA)研究队列,将此队列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8∶2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验证队列为第3次中国国家卒中登记(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研究队列。基于指南、文献回顾,确定备选预测因子,然后采用拉索(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进行筛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模型、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轻量级梯度提升机器学习(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模型]开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评价模型区分度(C统计量)和校准度(Brier得分)两方面的指标。 
    结果 CSCA研究队列共纳入1 587 77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院内复发99 085例(6.2%)。CNSR-Ⅲ研究队列共纳入14 14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院内复发623例(4.4%)。LASSO回归选择出年龄、性别、卒中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冠心病、周围血管病、LDL-C、空腹血糖、血清肌酐以及院内抗栓治疗作为缺血性卒中院内复发的预测因子。内部验证中,各模型的区分度均在0.75左右,XGBoost模型的区分度(AUC 0.765,95%CI 0.759~0.770)略高于其他模型,各模型的Brier分数均在0.05左右。外部验证中,所有模型的预测效能均较低(AUC<0.60),各模型的Brier分数均<0.08。
    结论 在预测因子数量和维度有限的情况下,logistic回归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缺血性卒中院内复发风险的效能均较低。未来需从预测因子和算法模型上做更多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重视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识别与管理
    徐炳东, 林英泽, 王舒泓, 杨丹萍, 徐安定,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2): 131-1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1
    摘要2760)      PDF (2192KB)(114)    收藏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cancer-associated ischemic stroke,CAIS)是一类临床表现复杂、复发风险高且预后不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凝血系统激活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CAIS缺乏有效的筛查和治疗策略,导致其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应重视多学科协作,加强对CAIS患者的早期识别与规范化管理,并呼吁开展更多相关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中国社区成年人群超敏C反应蛋白及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认知障碍的关系研究
    申园, 王晶, 王安心,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05): 556-56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5.010
    摘要2733)      PDF (2022KB)(227)    收藏
    目的 拟在一项中国社区研究基础上探索hs-CRP、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ACS)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对2012年无症状性多血管床狭窄的社区(asymptomatic polyvascular abnormalities community,APAC)研究的随访数据进行了横断面分析,MMSE评分<24分被认为存在认知障碍。校正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卒中病史等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s-CRP水平、ACS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结果 共有3925名受试者(其中女性1688名,占43.01%)纳入该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校正相关因素情况下,hs-CRP水平≥3 mg/L在有无ACS患者中均对认知障碍无影响(无ACS:OR 0.67,95%CI 0.30~1.45;有ACS:OR 0.86,95%CI 0.58~1.28);在校正混杂因素后,hs-CRP水
    平≥3 mg/L在有无ACS患者中亦对认知障碍无影响(无ACS:OR 0.65,95%CI 0.24~1.75;有ACS:OR 0.97,95%CI 0.59~1.60)。
    结论 hs-CRP水平在有无ACS患者中均对认知障碍没有明显影响,因此,无论患者有无ACS,hs-CRP水平可能都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无明显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编写组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2): 1460-14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4
    摘要2728)      PDF (2356KB)(2127)    收藏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领域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的研究结果不断扩大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的适应证人群。基于研究进展,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编写组邀请我国卒中领域的专家,对现有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证据进行广泛讨论,形成了分级推荐意见。本次指南制定对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的最新筛选标准进行了概述,并汇总了不同溶栓药物选择的现有证据,以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重症疾病工作组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12): 1450-145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2.014
    摘要2691)      PDF (4601KB)(321)    收藏
    神经重症是临床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交叉学科,收治罹患神经系统疾病并存在或潜在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我国神经重症专业成立较晚,神经重症资源设置不均衡,从业人员背景较复杂,其救治理念和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重症疾病工作组根据我国神经重症现状,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借鉴国内外质量控制指标,组织全国神经重症相关领域的专家,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制定了“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23项指标,分别为过程性指标、重返类指标和重点病种患者相关指标。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将为我国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改进的实施提供首套可供监测的数据指标体系。通过对该指标体系的持续监测可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借助这些指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可提高医护人员对神经重症的认识,规范临床医疗行为,从而提升神经重症医学的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数字健康在脑血管病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冯致远, 李子孝, 王春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6): 607-61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6.001
    摘要2686)      PDF (1892KB)(151)    收藏
    数字健康广义上是指发展和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健康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包括智能设备、数字消费者、物联网等相关的健康服务等。近年来,数字健康技术在脑血管病领域发展迅速,在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急性期和康复阶段的诊疗中均有应用。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开发良好的数字健康产品可预测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助力脑血管病急性期远程医疗,提高患者二级预防的依从性,辅助患者出院后的功能康复训练。数字健康可使更多临床数据得到即时共享,让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救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成本。本文讨论数字健康在脑血管病领域的应用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卒中:回眸2023
    王拥军, 熊云云, 李光硕, 曹智鑫, 王文洁, 闫然, 王利圆, 路正钊, 郝曼均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 1-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1.001
    摘要2661)      PDF (4004KB)(1188)    收藏
    在全球脑血管病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众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涵盖了脑血管病多个领域和热点,例如: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取栓/溶栓,针对心房颤动的干预,血压管理等其他卒中急性期干预措施,为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促进了脑血管病疾病负担的降低。本文对2023年脑血管病领域重要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临床研究的精华,并期待未来涌现出更多、更好的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重症脑血管病临床研究20年
    张哲, 郑丽娜, 杨中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55-56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4
    摘要2660)      PDF (1780KB)(72)    收藏
    重症脑血管病是神经重症医学专业最常见的疾病种类。重症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奠定了基础。近20年来,重症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有前循环大梗死核心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以及再灌注治疗后的血压管理,大面积半球性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缺血性卒中抗水肿治疗,脑出血的微创手术、药物止血、逆转抗凝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破裂动脉瘤的处理,迟发性脑缺血和颅内压增高的监测及处理等。本文概述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重要临床研究,探讨其带来的启发,总结重症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发展规律并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ANGEL-ASPECT:大梗死核心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中国方案
    吴川杰, 吉训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03): 247-2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3.002
    摘要2593)      PDF (1952KB)(49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颈动脉几何形态——60岁及以下无高危因素人群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预测指标
    刘伊桐, 黄燕琪, 李明利, 冯逢, 高山, 徐蔚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22, 17 (09): 925-93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9.003
    摘要2586)      PDF (2732KB)(202)    收藏

    目的 基于头颈联合HR-MRI技术,探讨在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中,颈动脉几何形态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寻找MCA粥样硬化的潜在预测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患者的150个同侧前循环动脉单位,根据MC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其分为MCA粥样硬化(+)组和MCA粥样硬化(-)组。分析两组间颈动脉分叉夹角、颈动脉管腔面积比值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的形态分型,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MCA粥样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颈动脉几何形态对MCA粥样硬化的预测效能。
    结果 与MCA粥样硬化(-)组(113个)相比,MCA粥样硬化(+)组(37个)颈动脉分叉夹角更大[41.2°(28.8°~56.5°)vs. 32.6°(24.7°~46.2°),P=0.026],而流出道与流入道管腔面积比值更大、颈内动脉颅外段形态平滑型更少、迂曲型和扭折型更多、颅内段形态钝角型更少、直角型和锐角型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每增加10°,OR 1.232,95%CI 1.007~1.507,P=0.042),逐步退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同(每增加10°,OR 1.276,95%CI 1.050~1.550,P=0.014);ROC曲线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预测MCA粥样硬化的AUC为0.622(95%CI 0.515~0.730),最佳截断值为37.0°,敏感度为57.5%,特异度为64.9%。
    结论 对于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人群,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代谢性脑血管病:概念、方法、挑战和未来方向
    许杰,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06): 617-6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6.001
    摘要2582)      PDF (1963KB)(1381)    收藏
    代谢危险因素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目前代谢性心血管病已有明确的概念和综合管理体系,而在我国发病率高、异质性强的脑血管病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定义和概念。本文综述脑血管病的代谢危险因素,提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概念和分类,阐述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多学科、多器官水平的研究方法,介绍近年来涌现的具有心血管获益的代谢药物的特点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和研究方向,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状meta分析
    崔雅婷, 曲艳, 霍园, 李晓红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10): 1143-115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0.007
    摘要2511)      PDF (16638KB)(167)    收藏
    目的 运用网状meta分析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录的VP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月1日。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0项研究,包括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单用多巴丝肼4种药物疗法。总体文献质量水平中等。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优选概率排名曲线(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排序结果显示,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单用多巴丝肼;②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改善方面,SUCRA排序结果显示,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单用多巴丝肼;③在不良反应方面,SUCRA排序结果显示,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单用多巴丝肼>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
    结论 丁苯酞联合多巴丝肼治疗VP的有效率最高,对UPDRS评分改善最明显,且安全性最好,未观察到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但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故结论仍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3章 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
    王伊龙, 陈玮琪, 刘欣如, 王文志, 王永刚, 王婷婷, 王蓬莲, 刘改芬, 江滨, 许予明, 许玉园, 许杰, 孙冬玲, 孙海欣, 李子孝, 李姝雅, 杨沫, 杨晓萌, 杨营营, 周梦圆, 郑华光, 宗黎霞, 单舒乙, 赵璟妍, 茹小娟, 姜勇, 秦海强, 贾茜, 高远, 梅延亮, 曹勇, 盖思齐, 焦玉明, 谢雪微, 潘岳松,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8): 898-9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8
    摘要2478)      PDF (8660KB)(1387)    收藏
    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是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本章节介绍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的推荐意见,包括对不可干预和可干预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以及首次卒中风险评估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损伤特点分析
    苑梓楠, 李思奇, 陈心雅,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 (11): 1238-12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11.004
    摘要2471)      PDF (15602KB)(204)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采用中国失语症语言评估量表(Chinese aphasia language battery,CALB)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post-stroke Broca’s aphasia,PSBA)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详细评估,分析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损伤特点。
    方法 连续入组2021年3月—202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和康复医学科的PSBA患者,根据失语商分数分为轻、中、重度组,同时招募同时间段内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CALB评估两组受试者语言功能。比较PSBA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轻、中、重度组PSBA患者CALB评分的差异。
    结果 PSBA组共纳入患者35例(轻度15例,中度12例,重度8例),健康对照组纳入36例。①PSBA组在CALB命名分量表的分项任务表现方面,除音调理解外,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患者在对证命名(高频、低频词汇)、复述(假词、真词)任务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高频词汇的命名和理解方面,评分明显优于低频词汇,在整体分析和轻度组患者中尤为明显。在不同范畴名词词汇(动物、服装、身体部位、果蔬、工具、颜色)的表现方面,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名词和动词分析发现,患者在名词命名和理解的正确率方面优于动词,但各组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动词分类分析方面,患者在不带宾动词的表现方面优于带宾动词,在不同论元结构动词的表现方面,三元动词的命名和理解能力最差。②在动词语义和语句分量表的表现方面,患者所有的任务表现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在动词命名、论元结构产出、语句启动产出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论元结构产出方面,论元结构越多的语句,患者产出的正确率越低,在整体分析及轻度组中尤为明显。
    结论 PSBA患者在整体语言通路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语音输入通路的损害较输出通路轻。在不同范畴词汇表现方面,患者处理动词的困难大于名词,名词中低频词汇处理损害重于高频名词;在动词处理方面,论元结构越复杂的动词,患者的表现越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闭环理论的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康复研究进展
    李冲, 涂舒婷, 林嘉滢, 刘向云, 田石榴
    中国卒中杂志    2022, 17 (10): 1058-106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10.004
    摘要2412)      PDF (1838KB)(217)    收藏
    卒中后患者常存在上肢躯体感觉障碍,包括浅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和复合感觉障碍。“中枢-外周-中枢”闭环理论作为卒中后的康复新理论,目前在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康复中逐渐得到应用。常见的中枢干预方法有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镜像疗法、脑机接口和头针等,本研究阐述这些中枢干预方法联合不同外周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证明,不同模式的“中枢-外周-中枢”闭环治疗方法均对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康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中枢干预和外周干预联合的时间有效性、不同闭环模式的临床机制仍不明确,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去探索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CONSORT 2025声明解读:患者及公众参与说明
    李辉, 谢雪微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630-63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10
    摘要2408)      PDF (2162KB)(34)    收藏
    CONSORT 2025声明是当前国际上随机试验报告规范的最新版本,于2025年4月由全球顶级医学期刊(BMJ、JAMA、Lancet等)同步发布,该声明旨在提升随机试验报告的透明度、完整性和科学性,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重复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相较于2010版,CONSORT 2025声明对既有条目和表述进行了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增了7个条目。其中,新增的条目8“患者及公众参与”,正式提出将患者及公众在临床试验全过程中的作用纳入报告的强制性要求。该条目规定,研究者需详细说明患者和(或)公众是在试验设计、实施和(或)报告的哪一个环节,以何种方式参与该项试验。此项变革的根源在于临床研究领域日益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将其视为提升试验相关性、现实价值和伦理标准的关键。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越来越多的政策及权威指南均将患者及公众参与作为确保临床研究科学性、服务社会健康需求、增强公众信任的基础环节。本文通过综述患者及公众参与的定义、发展历史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对CONSORT 2025声明中的患者及公众参与说明进行深入解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中国卒中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的整合分析
    翟屹, 杨帆, 李天琪, 谢瑀婷, 刘改芬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66-5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5
    摘要2365)      PDF (3391KB)(97)    收藏
    目的 对中国各类型卒中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进行整合分析。 
    方法 基于已发表文献和公共数据库,包括2013年中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GBD研究等数据信息,对中国各类型卒中的发病、死亡、患病和DALYs、出院人次、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等反映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①现状:2021—202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338.6/10万。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城市居民卒中粗死亡率为140.02/10万,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1.71%,农村居民卒中粗死亡率为175.58/10万,占农村总死亡人数的23.62%。2021年GBD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301.4/10万,其中缺血性卒中为1018.8/10万,脑出血为222.1/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为68.9/10万,卒中年龄标化DALYs率为2648.0/10万。②变化趋势:2021年GBD研究显示,与1990年相比,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下降了9.8%,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43.0%,年龄标化患病率上升了11.5%,年龄标化DALYs率下降了45.2%。但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的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性别分析发现,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男性这些指标的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③经济负担:2020年,中国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总费用为747.7亿元,脑出血为309.1亿元,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824.9元和20 397.6元。校正物价影响,2004年以来,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的住院总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8%和12.8%,次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和4.4%。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的卒中总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呈现下降趋势。但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患病率仍呈现上升趋势。2004—2020年,中国的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次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未来卒中造成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仍将继续攀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影像组学预测大脑年龄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周宏宇, 李子孝,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9): 1066-107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2
    摘要2358)      PDF (1638KB)(305)    收藏
    大脑年龄作为一种个体化的脑健康影像学表型,是衡量大脑衰老程度的新型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个体大脑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偏差,即脑年龄估值差,反映了大脑衰老的轨迹和速率。既往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年龄估值差升高与其预后不良存在显著关联。此外,缺血性脑损伤加速了卒中患者的大脑衰老过程,提示大脑衰老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本文就大脑年龄预测的方法学框架、影响大脑衰老速率的因素、大脑年龄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及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卒中相关的衰老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SPIRIT 2025声明:随机试验方案指南更新版
    译者:李辉, 谢雪微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636-6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11
    摘要2328)      PDF (2100KB)(42)    收藏
    背景 随机试验方案是研究计划、实施、报告和外部评审的基础。但目前的试验方案在完整性方面差异较大,并且常遗漏设计和实施的关键要素。SPIRIT 声明于2013年首次发布,旨在提高试验方案的完整性。为确保指南与时俱进,该声明需定期整合最新证据和最佳实践进行更新。
    目的 更新SPIRIT声明中对随机试验方案应涵盖的必备条目的建议。
    方法 我们通过进行范围综述并建立项目专用的实证和理论证据数据库,生成SPIRIT 2013清单可能需要修订的条目列表。该列表整合了现有SPIRIT/CONSORT扩展(不良事件、结局、非药物治疗)及其他报告指南[如干预措施描述与复制模板(template for intervention description and replication,TIDieR)]的主要作者的建议。随后,我们通过3轮德尔菲调查对涉及的修订内容进行了评级,并召开了共识会议。
    结果 共317人参与德尔菲调查过程,30位专家出席共识会议。SPIRIT 2025声明最终新增2个方案条目,修订5个条目,删除/合并5个条目,并整合了其他相关报告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其值得关注的变化包括新增“开放科学”板块,强调对不良事件的评估、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的描述,以及新增关于患者和公众如何参与试验设计、实施和报告的条目。更新后的SPIRIT 2025声明包含1份基于证据的试验方案必备的34项条目清单,以及1个说明试验参与者入组登记、干预和评估时间的图表。为便于实施,我们还制定了SPIRIT 2025声明清单的扩展版本及1份配套的解释和说明文件。
    结论 对更新后SPIRIT 2025声明的广泛认可和遵循有可能提高试验方案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从而使研究者、试验参与者、患者、资助方、研究伦理委员会、期刊、试验注册平台、政策制订者、监管机构及其他评审人员共同受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