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 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1): 1247-126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1.002
    摘要5549)      PDF (3725KB)(691)    收藏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是一种血管神经眼科急症,发病后可导致患者单眼视力急骤下降甚至丧失,显著增加急性缺血性血管事件(如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和眼部新生血管等发生风险。CRAO被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诊疗仍存在争议,尤其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师对CRAO的临床诊疗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制定并推行符合我国国情的CRAO临床诊疗共识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们通过参考国际CRAO管理说明和实践模式,进行系统性文献检索,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初稿。经过核心专家组多次审议修订后,最终形成此共识。本共识围绕CRAO的流行病学、解剖及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分型、自然病程、视力恢复影响因素、首诊科室、快速评估、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对因治疗、静脉溶栓和动脉内溶栓)、血管事件风险(包括急性缺血性血管事件、死亡)、继发眼部新生血管风险与治疗、二级预防和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且全面的阐述,旨在提高我国CRAO的整体管理水平。临床医师应用此共识时,建议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诊疗中心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诊疗。所有医疗人员要始终坚持“时间就是视觉”理念,尽快将CRAO患者转诊至就近的、具有CRAO诊疗能力的综合卒中中心进行诊治,争取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视力,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等血管闭塞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1): 1333-135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1.011
    摘要4013)      PDF (1231KB)(1203)    收藏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等血管闭塞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是由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急性颅内中等血管闭塞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的分析和总结。此次共识编写涵盖颅内中等血管的定义,中等血管闭塞的发病率、预后、诊断、静脉/动脉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以及具体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等内容,旨在为从事卒中防治尤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护理及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从起步到辉煌——中国卒中临床研究发展20年
    熊云云,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19-5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1
    摘要3140)      PDF (2135KB)(153)    收藏
    卒中是造成我国居民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循证医学研究为卒中诊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指导,显著降低了卒中的残疾率与死亡率。近20年来,中国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围绕卒中诊疗的各个环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卒中二级预防、脑细胞保护、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等重要及热点领域贡献了诸多宝贵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卒中临床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卒中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概述了中国研究者在卒中诊疗循证实践方面的贡献与成就,并对下一阶段的卒中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炎症标志物动态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
    王辰涛, 戴婧, 李瑛姿, 温宇昕, 董理, 刘春风, 刘慧慧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2): 163-17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6
    摘要3097)      PDF (2220KB)(93)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术前、术后24 h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4月—2021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EVT的LVO-AIS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与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术前与术后24 h炎症反应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全身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等]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患者不良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354例LVO-AIS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120例(33.90%),预后不良组234例(66.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T术后24 h NEUT(OR 1.24,95%CI 1.12~1.37,P<0.001)、NLR(OR 1.09,95%CI 1.03~1.14,P=0.001)、SIRI(OR 1.14,95%CI 1.05~1.23,P=0.002)是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VT术后24 h NEUT(OR 1.23,95%CI 1.11~1.36,P<0.001)、NLR(OR 1.06,95%CI 1.03~1.10,P<0.001)、SIRI(OR 1.08,95%CI 1.02~1.14,P=0.005)是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后炎症标志物NEUT、NLR、SIRI的动态升高可能增加LVO-AIS患者EVT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重视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识别与管理
    徐炳东, 林英泽, 王舒泓, 杨丹萍, 徐安定,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2): 131-1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1
    摘要2760)      PDF (2192KB)(114)    收藏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cancer-associated ischemic stroke,CAIS)是一类临床表现复杂、复发风险高且预后不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凝血系统激活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CAIS缺乏有效的筛查和治疗策略,导致其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应重视多学科协作,加强对CAIS患者的早期识别与规范化管理,并呼吁开展更多相关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编写组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2): 1460-14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4
    摘要2728)      PDF (2356KB)(2127)    收藏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领域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的研究结果不断扩大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的适应证人群。基于研究进展,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编写组邀请我国卒中领域的专家,对现有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证据进行广泛讨论,形成了分级推荐意见。本次指南制定对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的最新筛选标准进行了概述,并汇总了不同溶栓药物选择的现有证据,以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重症脑血管病临床研究20年
    张哲, 郑丽娜, 杨中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55-56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4
    摘要2660)      PDF (1780KB)(72)    收藏
    重症脑血管病是神经重症医学专业最常见的疾病种类。重症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奠定了基础。近20年来,重症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有前循环大梗死核心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以及再灌注治疗后的血压管理,大面积半球性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缺血性卒中抗水肿治疗,脑出血的微创手术、药物止血、逆转抗凝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破裂动脉瘤的处理,迟发性脑缺血和颅内压增高的监测及处理等。本文概述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重要临床研究,探讨其带来的启发,总结重症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发展规律并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CONSORT 2025声明解读:患者及公众参与说明
    李辉, 谢雪微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630-63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10
    摘要2408)      PDF (2162KB)(34)    收藏
    CONSORT 2025声明是当前国际上随机试验报告规范的最新版本,于2025年4月由全球顶级医学期刊(BMJ、JAMA、Lancet等)同步发布,该声明旨在提升随机试验报告的透明度、完整性和科学性,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重复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相较于2010版,CONSORT 2025声明对既有条目和表述进行了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增了7个条目。其中,新增的条目8“患者及公众参与”,正式提出将患者及公众在临床试验全过程中的作用纳入报告的强制性要求。该条目规定,研究者需详细说明患者和(或)公众是在试验设计、实施和(或)报告的哪一个环节,以何种方式参与该项试验。此项变革的根源在于临床研究领域日益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将其视为提升试验相关性、现实价值和伦理标准的关键。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越来越多的政策及权威指南均将患者及公众参与作为确保临床研究科学性、服务社会健康需求、增强公众信任的基础环节。本文通过综述患者及公众参与的定义、发展历史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对CONSORT 2025声明中的患者及公众参与说明进行深入解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卒中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的整合分析
    翟屹, 杨帆, 李天琪, 谢瑀婷, 刘改芬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66-5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5
    摘要2365)      PDF (3391KB)(97)    收藏
    目的 对中国各类型卒中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进行整合分析。 
    方法 基于已发表文献和公共数据库,包括2013年中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GBD研究等数据信息,对中国各类型卒中的发病、死亡、患病和DALYs、出院人次、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等反映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①现状:2021—202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338.6/10万。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城市居民卒中粗死亡率为140.02/10万,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1.71%,农村居民卒中粗死亡率为175.58/10万,占农村总死亡人数的23.62%。2021年GBD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301.4/10万,其中缺血性卒中为1018.8/10万,脑出血为222.1/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为68.9/10万,卒中年龄标化DALYs率为2648.0/10万。②变化趋势:2021年GBD研究显示,与1990年相比,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下降了9.8%,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43.0%,年龄标化患病率上升了11.5%,年龄标化DALYs率下降了45.2%。但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的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性别分析发现,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男性这些指标的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③经济负担:2020年,中国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总费用为747.7亿元,脑出血为309.1亿元,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824.9元和20 397.6元。校正物价影响,2004年以来,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的住院总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8%和12.8%,次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和4.4%。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的卒中总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呈现下降趋势。但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患病率仍呈现上升趋势。2004—2020年,中国的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次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未来卒中造成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仍将继续攀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影像组学预测大脑年龄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周宏宇, 李子孝,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9): 1066-107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2
    摘要2358)      PDF (1638KB)(305)    收藏
    大脑年龄作为一种个体化的脑健康影像学表型,是衡量大脑衰老程度的新型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个体大脑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偏差,即脑年龄估值差,反映了大脑衰老的轨迹和速率。既往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年龄估值差升高与其预后不良存在显著关联。此外,缺血性脑损伤加速了卒中患者的大脑衰老过程,提示大脑衰老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本文就大脑年龄预测的方法学框架、影响大脑衰老速率的因素、大脑年龄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及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卒中相关的衰老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SPIRIT 2025声明:随机试验方案指南更新版
    译者:李辉, 谢雪微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636-6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11
    摘要2328)      PDF (2100KB)(42)    收藏
    背景 随机试验方案是研究计划、实施、报告和外部评审的基础。但目前的试验方案在完整性方面差异较大,并且常遗漏设计和实施的关键要素。SPIRIT 声明于2013年首次发布,旨在提高试验方案的完整性。为确保指南与时俱进,该声明需定期整合最新证据和最佳实践进行更新。
    目的 更新SPIRIT声明中对随机试验方案应涵盖的必备条目的建议。
    方法 我们通过进行范围综述并建立项目专用的实证和理论证据数据库,生成SPIRIT 2013清单可能需要修订的条目列表。该列表整合了现有SPIRIT/CONSORT扩展(不良事件、结局、非药物治疗)及其他报告指南[如干预措施描述与复制模板(template for intervention description and replication,TIDieR)]的主要作者的建议。随后,我们通过3轮德尔菲调查对涉及的修订内容进行了评级,并召开了共识会议。
    结果 共317人参与德尔菲调查过程,30位专家出席共识会议。SPIRIT 2025声明最终新增2个方案条目,修订5个条目,删除/合并5个条目,并整合了其他相关报告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其值得关注的变化包括新增“开放科学”板块,强调对不良事件的评估、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的描述,以及新增关于患者和公众如何参与试验设计、实施和报告的条目。更新后的SPIRIT 2025声明包含1份基于证据的试验方案必备的34项条目清单,以及1个说明试验参与者入组登记、干预和评估时间的图表。为便于实施,我们还制定了SPIRIT 2025声明清单的扩展版本及1份配套的解释和说明文件。
    结论 对更新后SPIRIT 2025声明的广泛认可和遵循有可能提高试验方案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从而使研究者、试验参与者、患者、资助方、研究伦理委员会、期刊、试验注册平台、政策制订者、监管机构及其他评审人员共同受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不同入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杨子舰, 方伟, 赵振伟, 张涛, 罗国强, 邢子非, 刘海涛, 郭星, 邓剑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1): 1288-129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1.005
    摘要2292)      PDF (3862KB)(36)    收藏
    目的 探究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不同入路介入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效果。
    方法 检索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血管病中心前瞻性血管病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所有尝试介入治疗的CS-DAVF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信息以及患者预后与转归,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
    结果 共71例CS-DAVF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其中54例(76.1%)以眼部症状为主,包括视力下降、结膜水肿、眼球突出、活动受限、眼睑下垂等。66例(93.0%)患者成功完成了手术,其中采取静脉入路栓塞40例(60.6%),动脉入路栓塞21例(31.8%),动静脉联合入路栓塞5例(7.6%)。使用弹簧圈联合Onyx胶29例(43.9%),单纯使用Onyx胶36例(54.5%),单纯使用弹簧圈1例(1.5%)。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达到完全闭塞57例(86.4%),次全闭塞9例(13.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入路[校正OR(adjusted OR,aOR)3.854,95%CI 0.821~18.101,P=0.087<0.1]和Onyx胶联合弹簧圈(aOR 8.282,95%CI 0.972~70.617,P=0.053<0.1)与治愈率临界相关。19例(28.8%)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5例新发眼部症状或眼部症状加重,2例面部感觉异常,2例发生肢体活动的神经功能障碍。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并发症与各种影响因素无相关性。65例(98.5%)完成1年临床随访,其中19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患者16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好转,1例失随访,其余患者除1例仍有复视外原有症状均完全消失。40例(60.6%)患者接受了DSA影像随访,均未复发。
    结论 CS-DAVF介入治疗中静脉入路相较于动脉入路更具优势,岩下窦入路可作为首选,采用静脉入路和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与治愈率临界相关。其疗效是可观的,虽然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但绝大部分患者均为一过性手术并发症,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关注视网膜血管成像分析,提升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全面认识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1): 1239-124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1.001
    摘要2278)      PDF (2758KB)(219)    收藏
    视网膜血管与脑血管在胚胎学起源、解剖学特征和生理学特性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和共同性。近年来,视网膜血管成像与分析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应用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及多模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结合后处理分析和(或)人工智能,为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视网膜微血管可作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分层、评估和治疗监测的窗口,补充现有神经影像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不足。关注视网膜血管成像分析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策略,有助于提升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全面认识和辅助临床精准决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践行数智化健康管理理念,提升我国卒中患者管理质量和效率
    李星明, 宋西方, 武剑, 邱月, 杨宇彤, 过君君, 高雨润, 周立涵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1): 29-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1.004
    摘要2233)      PDF (2004KB)(109)    收藏
    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和致残原因。尽管卒中急救和监护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但卒中的长期管理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待改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智健康技术开始在卒中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实时的医疗服务,并显示出较好的成本效益。本文从数智化早期诊断系统、数智化健康干预系统、数智化康复训练辅助系统和数智化随访管理系统等维度,分析了数智化健康管理在卒中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卒中健康管理系统,以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卒中预防20年
    张润华, 李天琪, 翟屹, 姜勇, 刘改芬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81-59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6
    摘要2195)      PDF (3162KB)(82)    收藏
     预防卒中发生是降低卒中疾病负担的根本途径。作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疾病,卒中的发病机制涉及生活方式、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降低卒中发病率的核心策略。无论是针对未患病群体的卒中一级预防,还是针对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在卒中防治管理中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中国近20年来卒中预防的发展历程,重点呈现以下3方面研究成果:基于流行病学数据,系统总结中国卒中重要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及变化特征;总结卒中二级预防中药物干预的执行情况,重点介绍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回顾卒中预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总结和描述中国卒中筛查体系及防控策略的演进路径。此外,本文还对未来的卒中预防技术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可穿戴医疗设备、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新兴技术为卒中预防提供了新的工具,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仍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卒中防治体系建设20年
    戴丽叶, 杨昕, 李天琪, 谢瑀婷, 林琳, 张九川, 姜勇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95-60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7
    摘要2097)      PDF (1745KB)(82)    收藏
    中国卒中防治体系建设从无到有,历经了理论奠基、框架形成及深化完善3个关键时期,逐步建立了涵盖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四级卒中防治体系。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卒中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历程,阐明了该体系对促进卒中防治工作公平性和可及性的重要意义。卒中防治体系的建设需贯通宏观组织架构与基层网络,本文详细剖析了该体系的内涵建设,包括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脑血管病防治技术牵头单位、各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分工、能力建设要求,以及不同部门和机构间的协同作用。此外,目前我国的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尚在初期阶段,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技术支撑欠缺等挑战,需要突破信息壁垒,加强各级单位的协同,加快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转化,从而持续提升我国的卒中防治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视觉传导通路血液供应解剖概述
    逯青丽,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1): 1306-131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1.008
    摘要2037)      PDF (1730KB)(127)    收藏
    视觉传导通路将光信号在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转变为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由于其供血动脉分支众多,且具有个体变异较大等特点,不同视觉传导通路部位和不同性质的病变,对患者视觉功能的损害不尽相同。本文对视觉传导通路的供血动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全面认识和系统性了解其血液供应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特鲁索综合征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特征分析
    张蝴蝶, 苏楹文, 林晶, 洪道俊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2): 144-1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3
    摘要1919)      PDF (3166KB)(145)    收藏
    目的 探讨特鲁索综合征相关性脑梗死(Trousseau syndrome associated cerebral infarction,TSCI)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并对比不同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以提高临床医师对TSCI的诊治水平。
    方法 本研究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4年9月收治的诊断为TS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103例TSCI患者,平均年龄为(66.0±10.6)岁,其中男性62例(60.2%),女性41例(39.8%)。首发症状以运动障碍为主(62例,60.2%)。“三流域征”是TSCI患者最常见的影像学特征(73例,70.9%)。最常见的肿瘤是消化系统肿瘤(38例,36.9%)和呼吸系统肿瘤(36例,35.0%),消化系统肿瘤相关的TSCI患者的炎症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呼吸系统肿瘤相关的TSCI患者(P<0.05),且更容易出现进展性脑梗死(P=0.020),预后更差(P=0.003)。
    结论 对于原因不明脑梗死,尤其是梗死病灶涉及三流域非单根血管供血分布、D-二聚体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的患者,应考虑TSCI的可能性。消化系统肿瘤相关的TSCI患者相较于呼吸系统肿瘤相关的TSCI患者病情更容易进展,预后更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颈内动脉狭窄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微血管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张咪, 蔺雪梅, 刘佩, 刘仲仲, 逯青丽, 刘国正, 李云飞, 饶兰平, 宋沉生, 李果, 武翻艳, 曹顺道, 孙超, 霍燕, 王燕, 刘燕, 王凝,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1): 1277-128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1.004
    摘要1919)      PDF (2807KB)(70)    收藏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探讨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特征及其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纳入2023年1月—2024年9月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收治的经血管评估确诊的ICAS患者,按狭窄侧别、程度分别进行分组,并纳入年龄、性别、既往史等相匹配的参与者为健康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黄斑区OCTA检查,并收集其小血管密度、血管密度、灌注面积、脉络膜层大中血管血管容积及血管指数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6例研究对象,其中单侧ICAS组20例、双侧ICAS组26例、健康对照组20例,男性54例(81.8%),平均年龄为(67.5±8.7)岁。3组间除既往卒中或TIA病史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单侧ICAS患者双眼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视网膜内层灌注面积、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狭窄严重侧眼上述指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狭窄较轻侧眼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狭窄严重侧眼各指标虽有低于狭窄较轻侧眼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CAS狭窄侧眼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及以下狭窄组(31只)、重度及以上狭窄组(41只),与健康对照组3组进行比较,发现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间各指标虽然随狭窄程度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参与者降低,一侧ICAS病变可导致双眼黄斑区微循环受损,且受狭窄程度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继发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
    霍燕, 蔺雪梅, 刘仲仲, 饶兰平, 宋沉生, 刘佩, 逯青丽, 王静,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1): 1268-127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1.003
    摘要1888)      PDF (2529KB)(59)    收藏
    目的 探讨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继发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transsynaptic retrograde degeneration of optic neuropathy,TRDON)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etinal ganglion cell layer,RGCL)厚度的变化。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经相关检查确诊为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间接眼压测定、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视野、色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颅脑神经影像检查。对视盘RNFL和黄斑区RGCL进行“容易观察到的TRDON”评估,计算双眼RGCL的归一化不对称评分(normalized asymmetry score,NAS)。
    结果 共纳入15例(30只眼)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患者,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为58(51~68)岁,发病时间(定义为从出现视觉症状到就诊的时间)为0.1~96.5个月,中位发病时间为12.0(0.5~36.0)个月。11例(73.3%)患者20只(66.7%)眼的黄斑区RGCL符合“容易观察到的TRDON”标准,其中10例患者发病时间均≥5个月,9例患者OCT显示双眼均出现与视野缺损区域相一致的黄斑区RGCL厚度薄变,1例患者OCT显示单眼出现与视野缺损区域相一致的黄斑区RGCL厚度薄变;且9例患者双眼的NAS均为正值,1例患者单眼的NAS为正值。7例(46.7%)患者10只(33.3%)眼的视盘RNFL符合“容易观察到的TRDON”标准,其中3例患者OCT表现为双眼视盘RNFL厚度薄变,4例患者OCT表现为单眼视盘RNFL厚度薄变,但薄变区域与视野缺损区域一致性差。
    结论 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将继发出现TRDON,其特征性表现为OCT显示双眼均出现与视野缺损相一致的黄斑区RGCL厚度薄变,其发生与时间相关(发病5个月后出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鼻咽癌相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2例报道
    林英泽, 王舒泓, 徐炳东, 杨丹萍, 关敏,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2): 151-1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4
    摘要1885)      PDF (5018KB)(56)    收藏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出现急性支架内血栓闭塞,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另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本文对这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鼻咽癌合并脑动脉闭塞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卒中康复20年
    姚婧璠, 谢瑀婷, 郭双辉, 臧大维, 张玉梅, 刘改芬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604-6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8
    摘要1848)      PDF (1801KB)(71)    收藏
    康复治疗已被循证医学证实为降低卒中致残的有效方法。过去20年,中国卒中康复领域经历了快速发展,从政策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到新技术应用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卒中的三级康复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康复新技术的发展,如机器人、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技术,为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我国卒中康复仍面临康复理念推广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社区及居家康复医疗建设不足、专业人才短缺、康复治疗相关的经济负担较重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和推广,以提升我国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不同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对数智化诊疗的认知、态度及功能需求现状调查
    邳靖陶, 尹伟, 宋晓微, 武海岩, 梁怡凡, 高策舒, 魏宸铭, 桑振华, 安志明, 江燕敏, 吴雅婷, 牟婧宇, 赵心怡, 陈乐,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1): 78-8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1.010
    摘要1838)      PDF (2956KB)(40)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诊疗的认知、态度及功能需求,分析其主要关注点和担忧,为AI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全国范围内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174名神经内科医师的相关数据,涵盖职称、年资和医院级别等多维度因素。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医师对AI技术的认知水平、使用现状、功能需求以及对未来医学变革的看法。
    结果 调查显示,神经内科医师对AI技术的总体认知有限,58.62%(102/174)的医师对AI领域的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在高级职称医师中这一比例仅有41.67%(5/12);40.23%(70/174)的医师尝试使用过AI工具,而神经病学专业未定级/医学生尝试过AI工具的比例达71.43%(15/21)。神经内科医师对AI的临床应用前景普遍持积极态度,89.08%(155/174)的医师认可AI技术将会引领医学变革。医师对影像智能判读、临床指南匹配和病历生成功能的需求最为迫切,加权得分分别为5.21分、4.41分、4.36分。调查对象认为AI工具应用于医疗的最主要障碍是缺少易获取且实用的AI工具(62.07%,108/174),最主要风险是AI技术对疾病的判断不准确(76.44%,133/174)。
    结论 推动AI技术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应用需从教育培训、技术优化和政策支持入手,针对医师的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未来AI的发展应注重技术的透明性和实用性,助力医疗模式向智能化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SPIRIT 2025声明解读:开放科学
    李辉, 谢雪微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647-6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12
    摘要1831)      PDF (1746KB)(26)    收藏
    2025年4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如BMJ、JAMA、Lancet等)同步发布更新版SPIRIT 2025声明。该声明是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方案制订与报告指导框架,其目的在于提高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性、透明度及伦理标准,从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医学研究达到更高质量和更为统一的规范水平。相较于SPIRIT 2013,SPIRIT 2025声明新增2个条目,修订5个条目,删除3个条目,合并2个条目。此外,该声明还进行了整体结构调整,将试验注册、方案和统计分析计划、数据共享、资金来源与利益冲突、发表政策等条目整合为开放科学章节。开放科学不仅是技术或政策条款,更是融入科学共同体伦理和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开放科学的实现需要在科学传播、数据开放和方法共享等多层面上确保信息畅通。本文通过阐述开放科学的定义、发展历史及面临的挑战,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支持和推动临床试验方案制订过程中的开放科学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Sneddon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郭鸣, 张通, 李冰洁, 赵军, 刘凯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9): 1058-106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1
    摘要1811)      PDF (4531KB)(258)    收藏
    Sneddo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典型临床表现为广泛的皮肤网状青斑,伴随反复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本病例是一位青年女性,在近10年多次经历小卒中事件,并伴有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多发颅内动脉瘤。基因检测提示腺苷脱氨酶2adenosine deaminase 2ADA2)基因杂合突变(c.1240GA)。患者曾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停止该治疗。对于卒中反复发作的青年患者,医师应密切观察并详细询问皮肤病变情况,同时建议进行脑血管造影和基因检测,以便更全面地评估和管理这类病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改变指南的力量——近20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重磅临床研究
    谭泽锋, 徐安定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29-54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2
    摘要1796)      PDF (2192KB)(126)    收藏
    过去20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从依赖国外研究成果向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国际化研究模式转变。CHANCE研究标志着这一进步的起点,随着其他标志性研究的推出,中国逐渐在全球脑血管病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一系列中国临床研究直接改写了国内外脑血管病相关诊疗指南。本文回顾中国近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探讨其改变指南的循证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CONSORT 2025声明:随机试验报告指南更新版
    译者:李辉, 谢雪微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620-62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9
    摘要1793)      PDF (1930KB)(63)    收藏
    背景 设计良好且执行得当的随机试验被认为是评估医疗干预措施效益最可靠的证据。然而,目前此类试验的报告质量并不理想。CONSORT声明于1996年首次发布,并提供了1份随机试验报告应包含的必备条目清单,旨在提高随机试验报告质量。该声明于2001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更新。本文介绍最新的CONSORT 2025声明,旨在反映近期的方法学进展及终端用户的意见反馈。
    方法 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范围综述,并制定了包括CONSORT相关实证和理论证据的专用数据库,用于生成可能需要修订的清单条目列表。该列表整合了现有CONSORT扩展(不良事件、结局、非药物治疗)主要作者提供的建议、其他相关报告指南[如干预措施描述与复制模板(template for intervention description and replication,TIDieR)]及其他来源(如个人交流)的建议。清单的潜在修订内容通过由317名国际参与者组成的大型在线德尔菲调查(共3轮)进行评估,随后由30名国际专家参与的线上专家共识会议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结果 本次更新对CONSORT清单进行了实质性修订:新增7个条目、修订3个条目、删除1个条目,并整合了若干重要的CONSORT扩展条目。同时,我们对清单结构进行了调整,新增了“开放科学”板块。最终形成的CONSORT 2025声明包含1份含30个条目的随机试验报告信息清单,以及1个用于记录试验参与者的流程图。为了便于推广应用,本次更新还开发了CONSORT 2025声明随机试验报告信息清单的扩展版本,详细列出了每个条目的关键要素。
    结论 作者、编辑、审稿人及其他潜在用户应在撰写和评估RCT稿件时参考CONSORT 2025声明,以确保试验报告内容清晰、透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 2023》解读
    李光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8): 956-96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8.013
    摘要1750)      PDF (2107KB)(702)    收藏
    20246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了更新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 2023》。该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诊治的最新推荐意见,涵盖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多个方面。本文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推荐,结合 AI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本文旨在清晰呈现 AIS的最新诊治规范,为临床医师提供实用的指导,以更好地服务 AIS患者,改善其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脑机接口的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桑振华, 薛司洋, 魏宸铭,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1): 63-6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1.008
    摘要1689)      PDF (2201KB)(58)    收藏
    近年来,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常用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包括运动想象及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研究中。本文对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后运动障碍的机制以及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在上肢和下肢运动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主动控制外接设备,并促进运动皮质神经通路重塑,实现运动功能的重建,在脑血管病康复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尽管脑机接口在研究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信号处理、跨被试研究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本文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ChatGLM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的识别与诊断
    宋晓微, 尹伟, 李佳褀, 魏宸铭, 王玥明, 邳靖陶, 陈乐, 高策舒, 马为之,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1): 70-7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1.009
    摘要1603)      PDF (2391KB)(80)    收藏
    目的 探索基于急诊电子病历信息利用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大血管闭塞识别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4年1月连续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神经科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根据头颈部血管检查(CTA/MRA/DSA)区分大血管闭塞和非大血管闭塞。依托于ChatGLM模型,利用提示词功能、指令微调、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给出推理过程和诊断结果,并探索不同的推理过程判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由Python统一实现,用于表示模型的推理性能。
    结果 共纳入连续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35例,其中大血管闭塞230例,采用零样本学习、零样本学习+思维链、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思维链、少样本学习及少样本学习+思维链推理诊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分别为36.1%、52.1%、73.0%、72.6%和75.1%。
    结论 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病例诊断和推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基于电子病历文本进行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识别和诊断,采用少样本学习的诊断准确性总体要显著高于零样本学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中国卒中临床研究中的溶栓治疗:20年的成就与发展方向
    董漪, 董强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5): 549-55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5.003
    摘要1561)      PDF (1885KB)(94)    收藏
    2002年,《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多中心尿激酶RCT结果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缺血性卒中溶栓药物研究的开始。此后,中国脑血管病领域工作者学习国际先进经验,遵循国际指南的指导,不断规范和完善我国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20年后的今天,我国已能独立开展创新研发,新型溶栓药物的不断推出、治疗时间窗的不断突破、联合治疗方案的不断创新,使中国的卒中溶栓研究站到了世界舞台中央。本文以亲历者的视角,回顾近20年来中国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中溶栓治疗的变革历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胆管细胞癌相关性缺血性卒中1例并文献复习
    韦静雯, 宋萍萍, 丁燕,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2): 158-16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5
    摘要1533)      PDF (3231KB)(58)    收藏
    恶性肿瘤可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而缺血性卒中会加重肿瘤患者病情,是患者非肿瘤性死亡的重要原因。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cancer-associated ischemic stroke,CAIS)发病机制复杂,预后差。早期识别和综合管理CAIS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胆管细胞癌相关性缺血性卒中病例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阐述CAI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为临床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急诊卒中单元建设指南
    中国卒中学会急诊卒中单元联盟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2): 1454-145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3
    摘要1464)      PDF (2190KB)(530)    收藏
    组织化卒中医疗已成为高效救治卒中、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保障,其对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急诊卒中单元(emergency stroke unit,ESU)是由中国学者开创的一种创新型组织化卒中救治模式,其将急性卒中诊疗中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和治疗等传统上较为分散的关键环节整合到同一空间内,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图像判读和临床决策,大幅提升了卒中急救效率。本文明确了ESU的概念、建设标准、人员配置需求,规范了ESU的诊疗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有助于推进ESU的建设和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我国社区卒中防治:医防融合视角下的卒中防治现状、挑战与策略分析
    樊燕琴, 曹黎明, 任力杰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3): 261-26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1
    摘要1428)      PDF (2006KB)(84)    收藏
    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为应对该挑战,近年来以医防融合为核心的社区卒中防治模式逐渐受到重视,该模式强调并推动了我国卒中诊疗从“以治疗为主”向“防治结合并重”转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现有防治体系在专业培训、资源利用、信息化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仍有不足。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社区卒中防治的现状,从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物质资源和政策与管理方面凝练出关键问题与优化策略建议,为推进医防融合模式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可穿戴设备在卒中风险预测及卒中后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吴雅婷, 魏宸铭, 桑振华, 陈乐, 梁怡凡,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1): 55-6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1.007
    摘要1418)      PDF (2201KB)(105)    收藏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监测与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需求。可穿戴设备凭借其实时性和便携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和卒中后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健康管理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风险评估的精确性,优化康复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综述了可穿戴设备在卒中危险因素监测、风险预测、个性化康复及自我管理中的研究进展。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穿戴设备有望为卒中防治策略的优化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王舒泓, 徐炳东, 林英泽, 杨丹萍,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2): 138-14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2
    摘要1401)      PDF (1971KB)(92)    收藏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是肿瘤患者常见且复杂的并发症,表现为多部位血栓形成和多发性脑梗死,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本文对肿瘤直接作用、高凝状态、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肿瘤相关检查或治疗等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肿瘤患者制订个体化抗癌和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郭园丽, 高任轲, 杨彩侠, 范文凤, 郭丽娜, 董小方, 吕培华, 高欢欢, 马珂珂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4): 511-5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16
    摘要1372)      PDF (2304KB)(40)    收藏
    目的 编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
    方法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于2023年7—8月选取河南省郑州市3个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点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度检验及结构效度分析,2023年9—10月进行再次调查,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共包括1个总评价条目和3个维度,共13个条目。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旋转后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515%;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4,折半信度为0.840,重测信度为0.87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量表总分与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71(P<0.001),与被调查者溶栓后脑出血并发症风险主观感知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402(P<0.0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数智赋能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与防治:现状和展望
    刘利强, 李光耀, 吉训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25, 20 (1): 41-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1.005
    摘要1333)      PDF (1986KB)(73)    收藏
    随着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慢性病管理不断向数智化方向深入发展。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和防治领域,数智技术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本文对数智技术在高血压、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同时提出数智技术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旨在为数智技术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相关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医疗质量研究理论概述与脑血管病实践
    闫皓宇, 王春娟, 杨昕, 翟屹, 李子孝, 谷鸿秋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2): 1486-149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6
    摘要1305)      PDF (2341KB)(65)    收藏
    医疗质量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事关民生福祉。脑血管病是位列我国疾病负担第一的疾病。目前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和行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框架。本文从医疗质量的概念、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常用理论模型几方面进行介绍,并列举了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实践案例,构建了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框架,期望为脑血管病领域的医疗质量改进提供较为清晰的理论帮助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任悦冉, 梁京儒, 郑逸锋, 尹恝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2): 1383-139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4
    摘要1200)      PDF (6712KB)(42)    收藏
    目的 通过建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mild ischemic stroke,MIS)患者队列,探索肠道微生物群与MIS患者临床功能预后间的关系,寻找不良功能预后的干预靶点。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2023年3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事件后7 d内入院的急性MIS(入院NIHSS评分≤5分)患者,根据90 d随访评估结果,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及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组。入院后24 h内收集入组患者粪便样本,通过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对肠道微生物群进行检测。分析临床特点和肠道微生物相关指标对MI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并建立基于肠道微生物的MIS患者不良功能预后发生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
    结果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MIS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菌群组成上,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分析发现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 Shigella)是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优势菌属,预后良好组患者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纲(Clostridia)丰度明显富集。相关性分析发现,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丰度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校正后厚壁菌门(OR 0.587,95%CI 0.351~0.980,P=0.042)、梭菌纲(OR 0.577,95%CI 0.341~0.977,P=0.041)丰度升高是不良功能预后的保护因素,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OR 2.483,95%CI 1.370~4.500,P=0.003)丰度增加是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厚壁菌门、梭菌纲、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分别与临床指标结合建立不良功能预后预测模型,AUC分别为0.842(95%CI 0.756~0.928)、0.840(95%CI 0.752~0.928)、0.863(95%CI 0.787~0.939)。
    结论 厚壁菌门、梭菌纲及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丰度可能是MIS患者临床功能预后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