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5-03-20
    主编手记
    工具和概念
    王拥军
    2015, 10(03):  193-196. 
    PDF (49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
    曹亦宾
    2015, 10(03):  197-204. 
    PDF (13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预后分析
    周全1,佟旭2,李欣3,曹亦宾2
    2015, 10(03):  205-211. 
    摘要 ( )   PDF (15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 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的发生率和6个月预后情况。 方法 前瞻性、连续登记唐山工人医院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 schemic a ttack, TIA)的住院患者231例,均经头及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检查评估颅内外大血管,按血管病变分布情况,分为sICAS组、非sICAS组,并对sICAS组进行6个月 随访,按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ICAS患者6个 月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31例,其中有108例(包括单纯颅内动脉病变95例和颅内 外联合病变组13例)存在sICAS,sICAS发生率为46.8%。单因素分析显示sICAS患者6个月良好预后与入 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值比(odds ratio,OR)0.87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5~0.980,P =0.02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 症(OR 0.354,95%CI 0.132~0.984,P =0.039)、抗凝治疗(OR 2.597,95%CI 1.123~6.004,P =0.026) 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狭窄患者相比,血管重度狭窄(OR 0.182,95%CI 0.035~0.943, P =0.042)和闭塞(OR 0.156,95%CI 0.029~0.833,P =0.021)患者、入院NIHSS评分更高(OR 0.768, 95%CI 0.661~0.892,P =0.001)患者以及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177,95%CI 0.051~0.608, P =0.006)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给予抗凝治疗(OR 7.714,95%CI 2.440~24.389,P =0.001)患者6个月 预后更好。 结论 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中接近半数存在sICAS。入院NIHSS评分更高、血管重度狭 窄和闭塞、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sICAS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而抗凝治疗能够改善sICAS患者的6 个月神经功能残障。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分布与中国卒中亚型相关性研究
    陈静1,李欣2,马梦华3,王海平3,曹亦宾2
    2015, 10(03):  212-217. 
    摘要 ( )   PDF (24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者狭窄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中缺血性卒中发 病机制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高分辨率磁 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所显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的位置 将患者分为上壁组、下壁组、腹侧组、背侧组,比较不同象限斑块分布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是否存 在差异。 结果 HRMRI能够清楚地显示大脑中动脉管壁结构,入组27例患者中腹侧斑块10(37.03%)例,背侧 斑块3(11.11%)例,上壁斑块7(25.93%)例,下壁斑块7(25.93%)例。男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 见于腹侧,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背侧。上壁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病变6例 (85.7%),下壁组穿支病变1例(14.3%),腹侧组穿支病变0例(0%),背侧组穿支病变3例(100%),差 异有显著性(P <0.001)。 结论 本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动脉腹侧,与穿支动脉开口相 对;上壁和背侧斑块易堵塞穿支动脉开口而引起缺血性事件。

    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出院结局关系研究
    黄萍1,李志杰2,吕利英2,马龙2,杨丽荣2,国钰梅2,白文婷2,包成月2,佟伟军1
    2015, 10(03):  218-224. 
    摘要 ( )   PDF (15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纳入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2009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计3351例。结局不良组定义为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3分,对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患者间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用四分位数法将患者入院时血浆TG水平分为4组,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TG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研究对象中发生结局不良的共341例,发生率为10.2%。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相对最高分位数组(TG>2.12?mmol/L),第1、2、3分位数组(TG分别为≤1.06?mmol/L、1.06~1.46?mmol/L、1.46~2.12?mmol/L)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调整了年龄、住院天数、发病到入院时间、缺血性卒中首发、吸烟、饮酒、心脏病史、心房颤动史、高血压、高血糖和心率后,相对于最高分位数组,第3分位数组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758),而第1、2分位数组结局不良发生率升高(均P<0.0001),其OR(95%CI)分别为11.883(1.307~2.714)和2.063(1.436~2.963)。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低水平TG可能独立地增加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

    星形胶质细胞对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介导β淀粉样蛋白早期突触毒性作用的影响
    吕昂初1,宋一志1,张亚丽1,李彦1,方圆1,陆涛1,刘津平2,常丽荣1,武艳1
    2015, 10(03):  225-230. 
    摘要 ( )   PDF (32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对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介导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早期突触毒性作用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以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纯神经元体系(NE-S)及混合培养体系(MIX-S,主要包含神经元及AS)为研究对象,各体系分为6组:对照组、caspase-8抑制剂组、caspase-9抑制剂组、Aβ处理组、caspase-8抑制剂预处理加Aβ组和caspase-9抑制剂预处理加Aβ组。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近胞体10?μm段树突中突触后密度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  ①在NE-S与MIX-S中,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8抑制剂组、caspase-9抑制剂组PSD95的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Aβ处理组PSD95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均<0.001)。②在NE-S中,与Aβ处理组相比,caspase-9抑制剂预处理加Aβ组PSD95的表达量显著回升至对照组水平,caspase-8抑制剂预处理加Aβ组则无显著改变;在MIX-S中的结果则相反,即caspase-8抑制剂预处理加Aβ组PSD95的表达量显著回升至对照组水平,而caspase-9抑制剂预处理加Aβ组则无显著改变。③MIX-S与NE-S两种培养系统间相比较,对照组间及Aβ处理组间PSD95的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而caspase-8抑制剂预处理加Aβ组间及caspase-9抑制剂预处理加Aβ组间PSD95的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在Aβ早期突触毒性作用中,AS参与caspase-8介导的死亡受体通路激活过程,且参与抑制神经元的线粒体通路。

    25-羟基维生素D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
    宋笑凯,李淮玉,任明山
    2015, 10(03):  231-237. 
    摘要 ( )   PDF (15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维生素D干预治疗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方法  分别检测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6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25(OH)D水平。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差异,以及两组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不足及维生素D充足者的比例分布;比较不同25(OH)D水平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血清25(OH)D<20?ng/ml的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是否接受维生素D干预(阿法骨化醇0.5?µg/d治疗持续1年)分为两亚组,对两组间血清25(OH)D水平、终点事件复发率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 结果  脑梗死患者平均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13.67±1.16)ng/ml vs (20.11±2.05)ng/ml,P=0.001)]。脑梗死组血清25(OH)D水平缺乏者高于对照组(88.02% vs 63.80%,P=0.001)。血清25(OH)D水平<20?ng/ml的脑梗死患者与≥20?ng/ml的患者相比,更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P=0.010,P=0.011,P=0.037)。血清25(OH)D水平与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720,P=0.001)。血清25(OH)D水平<20?ng/ml的脑梗死患者亚组分析中,给予阿法骨化醇干预治疗组1年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复发率和mRS评分均低于未干预组,但无显著差异(P=0.080,P=0.079)。 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D水平降低,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尚不能证实补充活性维生素D治疗可以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和改善患者预后。

    肝硬化并发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
    薛成莲1,黄宇明1,崔志章2
    2015, 10(03):  238-241. 
    摘要 ( )   PDF (15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点的区别。 方法  比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6例肝硬化并发脑出血患者与同期我院收治的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出血部位及临床特点。 结果  本研究中肝硬化并发脑出血平均出血量低于高血压脑出血平均出血量(P=0.038)。两组患者脑出血部位有显著差异(P<0.001),肝硬化并发脑出血出血部位以脑叶(44.44%)为主,而高血压脑出血多位于基底节区(80.77%)。肝硬化脑出血多部位出血者占16.67%,而本组高血压脑出血中无多部位出血,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 结论  与高血压脑出血相比,肝硬化并发脑出血出血量较少,部位以脑叶多见,且亦多发。 
     
    专题综述
    卒中相关的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病理与分布特点研究进展
    管懋彬1,赵锡海2,杜芳1,李澄1
    2015, 10(03):  243-247. 
    摘要 ( )   PDF (14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生于颅内、外动脉包括主动脉弓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卒中相关的易损斑块在不同血管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种族差异性。本综述将从尸检结果和影像学检查两方面,总结文献中发生于颅内、外动脉包括主动脉弓的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分布规律和种族差异性,旨在为缺血性卒中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病例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坏疽性脓皮病、脑静脉窦血栓1例报告
    陈玉辉1,于会艳1,龚涛1,刘加春2,陆军2,刘琬3,吴国庚4
    2015, 10(03):  248-251. 
    PDF (43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典型“心型”影像征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
    刘向一,孙阿萍,徐迎胜,樊东升
    2015, 10(03):  252-254. 
    PDF (16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致医疗专业者的声明(第二部分)
    译者:许保磊,马毳,赵明磊,吴昊,黄维,徐胜媛,王婧冉,李颖,王力锋,王力,曹贵方,毕齐
    2015, 10(03):  255-260. 
    摘要 ( )   PDF (1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更新版指南的目的是为那些尚未患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提供深入及时的卒中预防循证建议。循证建议涉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头颈部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介入方法,以及为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卒中而进行的抗栓治疗。更为深入的建议还涉及遗传和药理学试验,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卒中预防,如镰状细胞病和卵圆孔未闭。

    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刘新华1,曹亦宾2
    2015, 10(03):  261-266. 
    摘要 ( )   PDF (14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类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通过诱导BMSCs可分化为各胚层细胞。已有动物实验证明,BMSCs治疗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受损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其可能的机制有:刺激神经发生和突触的形成,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改变缺血区微环境,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等。对BMSCs进行修饰处理后,其治疗脑梗死效果更好,临床试验结果较乐观。

    教学园地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神经重症监护室急性肾损伤教学中的应用
    罗洋,张寅,龚勇,张常勤,王冬雪
    2015, 10(03):  267-269. 
    摘要 ( )   PDF (14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监护室中急性肾损伤教学过程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实践经验。 方法  选择神经重症监护室中急性肾损伤患者,在该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确定过程中强化PBL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并以问卷调查方法对该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与传统教学相比,PBL教学法能使学生在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自学、知识关联、表达能力及课堂气氛等方面均明显提升。 结论  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中急性肾损伤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且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医学统计学在硕士研究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
    刘改芬,潘岳松,王春雪,张润华,王伊龙,王拥军
    2015, 10(03):  270-272. 
    摘要 ( )   PDF (14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医学统计学在硕士研究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内容和方法。 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专业硕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采用文献检索和小组讨论方法学习医学统计学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和方法。 结果  脑血管病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掌握基础的统计学概念和方法;对复杂统计学问题或高级统计学问题,具备查阅有关书籍或文献的能力及与统计学家交流的能力。结合毕业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数据统计分析,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结论  应注重脑血管病硕士研究生基本医学统计学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