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6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1-07-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1, 16(07):  1-4. 
    PDF (6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区块链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脑血管病诊疗和质量管理决策范式研究
    王孟, 韩颖, 李子孝
    2021, 16(07):  639-6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01
    PDF (15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医学人工智能:典型应用与挑战
    孙岳川, 高键东, 吴及
    2021, 16(07):  643-64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02
    PDF (15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智能医疗与脑血管病决策
    2021, 16(07):  649-650. 
    PDF (15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人工智能影像技术在卒中诊疗中的应用
    吴韵阳, 高键东, 吴及
    2021, 16(07):  651-65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03
    摘要 ( )   PDF (17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模态影像是全面评估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数据信息较多,且分析难度 较大,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方法依赖于手工提取特征,在复杂任务上性能有限且通用性不佳。人工智 能影像技术主要指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处理计算机视觉任务,包括图像分类,病灶定位、检测、分割等, 可深入挖掘多维影像学信息,并综合其他临床资料,已在卒中的早期筛查、病灶识别、病情诊断和预 后预测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人工智能影像技术在快速精准的影像学分析及标准化 诊疗辅助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在临床价值验证和产品转化方面仍存在不足,且其在临床实践 中的应用发展亦面临诸多挑战。
    论著
    50 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轻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于逢春, 祁艳艳, 张敬, 高兵, 王雪红, 赵凤丽, 王素丽, 方之勇, 乔淑冬, 毕齐
    2021, 16(07):  657-66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04
    摘要 ( )   PDF (20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50 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非劣效性设计的临床研究,在国内21个中心入 组发病21~90 d的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50 mg) 和对照组(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服药及随访共52周。比较两组的卒中复发率(包括出 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和TIA)、主要负性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 全因死亡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研究共入组567例患者,试验组287例,对照组28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卒中复发率(4.53% vs 4.29%,P =0.8454),MACE发生率(1.05% vs 1.07%,P =1.0000)及全因死亡率(0 vs 0.36%, P =0.49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劣效检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卒中和(或)TIA复发率差值 为-0.0011,95%CI为-0.0300~0.0278。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9% vs 3.21%,P =0.4045),其中1例胃溃疡出血发生在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严重不良事 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0.71%,P =0.2434),严重不良事件包括骨折1例,卒中复发后死亡1 例,均发生在对照组。 结论 每日口服50 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有效,不良事件发生 率及程度有相对较轻的倾向,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不劣于每日口服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
    超敏C反应蛋白与新发脑出血关系研究
    王丹丹, 王晶, 王安心, 张怡君, 赵性泉
    2021, 16(07):  664-66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05
    摘要 ( )   PDF (20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hs-CRP水平与新发脑出血事件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纳入2006年6月-2007年10月开滦社区的体检者,基线期完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 验室检查。每24个月对受检者进行一次面对面随访,截至2017年12月31日,记录所有受检者随访期间 新发脑出血事件类型及时间,按照是否出现新发脑出血事件分为新发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将两组基 线期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体检结果、hs-CRP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 归模型评估hs-CRP水平对新发脑出血事件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中hs-CRP对新发脑 出血事件的影响。 结果 研究共纳入受试者87 242人,随访期间出现新发脑出血事件者829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分析发现,高hs-CRP水平是女性人群中新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199,95%CI 1.040~1.383, P=0.0125)。 结论 高hs-CRP水平可能会增加脑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尤其在女性人群中更应引起关注。
    2019冠状病毒病合并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探讨
    胡均贤, 胡跃云, 李小华, 熊刚, 黎海涛, 刘昌亚, 熊志勇, 胡学斌
    2021, 16(07):  670-67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06
    摘要 ( )   PDF (20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合并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 特点及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3日-3月13日武汉市6家医院连续收治的COVID-19且合并出血性脑血管 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比较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行微创治疗和开颅手 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术后气管切开率。 结果 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年龄43~78岁,男性占48.78%(40/82)。轻型肺炎45.12%(37/82),重 症肺炎54.88%(45/82);高血压脑出血占68.29%(56/82),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30.49%(25/82), 出血性烟雾病1.22%(1/82);71.95%(59/82)的患者进行了针对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其中高血压脑 出血患者64.41%(38/59),颅内动脉瘤破裂35.59%(21/59),术后气管切开者52.54%(31/59)。高 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开颅手术组15例(39.47%),微创手术组23例(60.53%),两组的年龄、性别分 布、肺炎严重程度和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开颅手术组术后气管切开率高于微创手术组 (93.33% vs 30.43%,P<0.001)。 结论 COVID-19合并高血压脑出血且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选择微创手术较开颅手术的气管切开率 更低。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小时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在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何艳群, 许东梅, 王雅杰, 李晶晶, 黄宇明
    2021, 16(07):  675-67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07
    摘要 ( )   PDF (25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在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 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 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脊液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诊断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阳性率 和假阴性率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确诊的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102例。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 成率及IgG指数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93.1%、93.1%和91.2%,均高于TRUST检查的阳性率(71.6%,均 P<0.001)。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检查的假阴性率分别为6.9%、6.9%及 8.8%,均低于TRUST检查(28.4%,均P<0.001)。 结论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均可用于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诊断, 且上述指标的敏感性和假阴性率均优于脑脊液TRUST检测。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远隔部位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王振, 徐伟, 贺国华, 胡珏, 冯铁桥, 童洋萍, 徐桂兰, 肖慧, 易海波, 宋治
    2021, 16(07):  680-68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08
    摘要 ( )   PDF (26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远隔部位脑出血(remote parenchymal hemorrhage,rPH) 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4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静脉溶栓后发生rPH患者的资料,探讨 rP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及90 d时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2分)。 结果 共纳入静脉溶栓患者376例,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共31例(8.2%),其中发生rPH患者10 例,rPH在所有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7%,占全部出血转化的32.3%。在10例rPH患者,男性9例 (90.0%),平均年龄69.5±8.6岁,溶栓前NIHSS评分为4.5(3~9)分;6例患者溶栓前CT平扫上有陈旧 性梗死病灶,5例患者磁共振FLAIR序列提示有中重度脑白质疏松;2例患者伴有出血灶对侧颈内动 脉起始部重度狭窄,2例患者溶栓后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下降;8例患者为脑叶rPH,2例为深部rPH;出 血量<5 mL者6例,6~10 mL者2例,>10 mL者2例。8例rPH-1型患者中6例(60.0%)90 d功能预后良好, 另外2例(20.0%)预后不良(mRS分别为3分和4分);2例(20.0%)rPH-2型患者均死亡。 结论 rPH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发病机制可能与梗死灶内出血不同, 多位于脑叶,rPH-2型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改良CPSSS量表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分析
    刘婷, 廖娟, 刘莉, 赵立波, 刘曙东, 徐露, 周婷, 杨德雨
    2021, 16(07):  687-69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09
    摘要 ( )   PDF (21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辛辛那提院前卒中严重程度量表(Cincinnati prehospital stroke severity scale,CPSSS)基础 上加入心房颤动项目构建改良CPSSS(modified CPSSS,mCPSSS),评估mCPSSS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的预测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就诊的急 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CPSSS量表项目及心房颤动 与LVO的相关性,构建加入心房颤动指标的mCPSSS。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mCPSSS及CPSSS,视野、失语、忽视量表(vision,aphasia,neglect,VAN),三项内容卒中量表 (3 item stroke scale,3I-SS)和快速动脉闭塞量表(rapid arterial occlusion evaluation,RACE)等卒中量 表对前循环LVO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263例患者。凝视、意识水平及提问、上肢无力、心房颤动是前循环LVO的独立预测因 素。将心房颤动纳入CPSSS,并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将其取值为1分(心房颤动取值1分,AUC=0.955; 心房颤动取值2分,AUC=0.950)。mCPSSS总分≥2分预测前循环LVO的灵敏度为90.16%,特异度为 94.33%。mCPSSS的预测价值高于CPSSS、VAN、3I-SS和RACE量表(均P<0.05,DeLong's检验)。 结论 mCPSSS量表对前循环LVO的预测价值优于其他常用卒中量表,可能有助于急性前循环LVO患 者的院前识别、急救及院内分诊。
    神经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住院结局分析
    高浩然, 王岩, 段雨晴, 徐珊珊, 苗明月, 程昆明, 周建新, 张琳琳
    2021, 16(07):  694-6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0
    摘要 ( )   PDF (20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生率,并分析VTE相关 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住院结局的影响。 方法 基于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的神经重症患者,根据患者住ICU期间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和无VTE组,计算VTE的发生率,通过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重症患者VTE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间死亡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 院费用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神经重症患者723例,年龄中位数52岁,男性383例(53.0%),其中330例(45.6%)患 者发生VTE。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078,95%CI 1.053~1.104)、BM(I OR 1.082, 95%CI 1.013~1.156)和D-二聚体水平(OR 1.042,95%CI 1.006~1.079)升高是发生VTE的独立危险 因素。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4.8% vs 3.6%,P =0.388),VTE组住院天数(21 d vs 18 d)、住I CU天数 (8 d vs 5 d)及住院费用(121 358元 vs 93 717元)较无VTE组增加(均P<0.001)。 结论 神经重症患者VTE的发生率为45.6%,年龄、BMI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发 生VTE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增加患者住院费用。
    重度获得性脑损伤患者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因素分析
    宋璐, 王泳, 李海东, 刘洁, 李征, 张文静, 高亚立, 刘月伟, 陆敏杰
    2021, 16(07):  699-7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11
    摘要 ( )   PDF (20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重度获得性脑损伤(severe acquired brain injury,sABI)患者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影 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康复中心治疗的留置气切 套管sABI患者,按照是否成功拔除气切套管分为拔除组和未拔除组。收集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以 及拔管或出院时的意识水平、咳嗽能力、吞咽功能、血氧饱和度、24 h堵管试验、气道狭窄等信息,采 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相关的因素。 结果 共纳入160例sABI患者,平均年龄56.13±12.87岁,男性116例(72.5%);拔除组85例,未拔 除组75例,拔管率53.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意识水平较好(微小意识状态:OR 5.668,95%CI 1.270~25.301;脱离微小意识状态:OR 34.670,95%CI 2.570~467.705)、气道无狭窄(OR 45.851, 95%CI 3.290~638.914)、通过24 h堵管试验(OR 96.069,95%CI 9.799~941.897)是成功拔除气切套 管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在sABI患者中,微小及脱离微小意识状态、连续堵管超过24 h、气道无明显狭窄是成功拔除气 切套管的独立预测因素。
    指南与共识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国卒中学会
    2021, 16(07):  705-71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2
    PDF (17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编写组
    2021, 16(07):  716-72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3
    PDF (19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1, 16(07):  727-727. 
    PDF (8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王伊龙
    2021, 16(07):  728-72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4
    PDF (16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乳头状心脏黏液瘤致脑栓塞超急性期桥接治疗1例报道
    付文华, 瞿千千, 吕海东
    2021, 16(07):  730-7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5
    PDF (28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持续弥散受限为特征的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1例
    王静, 刘仲仲, 逯青丽, 刘佩, 常乔乔, 刘燕, 蔺雪梅, 王芳, 吴松笛
    2021, 16(07):  734-73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6
    PDF (36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新型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研究进展
    蔺建蕊, 崔向丽, 米东华, 李子孝, 赵性泉, 王拥军
    2021, 16(07):  739-74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7
    摘要 ( )   PDF (20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心血管 疾病也是导致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针对新型降糖药物的临床研究显示,胰高血糖 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能对预防T2DM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有益;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降低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心力衰竭的风险,但降低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临床证据并不足;目前尚无二 肽激肽酶-4抑制剂对T2DM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可靠证据。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提供新 型降糖药物对心脑血管事件,尤其是对脑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影响的临床证据。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探讨
    郭加欢, 赵性泉
    2021, 16(07):  746-75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8
    摘要 ( )   PDF (17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十分凶险的脑血管病,具有高死亡 率、高致残率及高治疗难度的特点。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是SAH后一种常见 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明确DCI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既往认为,脑血管痉挛是SAH后导致DCI的唯一原因,但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广泛质疑。 目前认为DCI是一个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本文旨在探讨DCI的病理生理机 制,以期帮助找到早期识别DCI高风险人群的方法,探索新的防治方式,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线粒体自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张永智, 刘彬冰, 田杨, 史怀璋
    2021, 16(07):  752-75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9
    摘要 ( )   PDF (17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粒体自噬为选择性自噬的一种,在生理状态下、各种急性应激及慢性疾病中,主要参与 了线粒体稳态的调节、受损线粒体的清除及避免细胞死亡等多种细胞内生理性反应过程。在多种神 经疾病过程中可见到线粒体自噬的参与,但关于线粒体自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较少,本文 从线粒体自噬的经典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