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6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1-08-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1, 16(08):  1-4. 
    PDF (39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进退维谷: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相关出血后的卒中预防
    孙伟, 张玉生
    2021, 16(08):  757-76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01
    PDF (16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心源性卒中的诊治
    张玉生
    2021, 16(08):  762-762. 
    PDF (14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嘉兴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
    张丹凤, 邱刚, 喻国燊, 奚振华, 潘文良, 马小董
    2021, 16(08):  763-76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02
    摘要 ( )   PDF (20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嘉兴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基于CT临床数据采集系统对卒中医疗质量改进的研究登 记库-Ⅱ(computer analysing system to improve stroke management quality evaluation-Ⅱ,CASE-Ⅱ)中的 嘉兴地区卒中中心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信息。根据患者出院是否带有抗 凝药物分为出院抗凝组与出院未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抗凝 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在既往诊断心房颤动且卒中高危(CHA2DS2-VASc≥2分)患者亚群中分 析抗凝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患者2005例,平均年龄77±8岁,男性979例(48.8%),NIHSS中位评分5(2~13)分。 无抗血栓治疗禁忌证患者1817例,出院时带抗血栓药物比例为83.9%(1525/1817),其中抗凝药 物比例为41.3%(750/1817)。年龄(OR 0.964,95%CI 0.952~0.976),基线NIHSS评分(OR 0.935, 95%CI 0.920~0.951),住院时间(OR 1.045,95%CI 1.025~1.066),深静脉血栓(OR 2.797, 95%CI 1.472~5.311),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任意的颅内出血(OR 0.085,95%CI 0.038~0.188)、消化 道出血(OR 0.503,95%CI 0.257~0.985)、肺炎(OR 0.646,95%CI 0.488~0.856)是急性缺血性卒中 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接受抗凝治疗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诊断心房颤动且卒中高危患者接受 抗凝治疗比例仅为16.0%(153/954),低龄(OR 0.957,95%CI 0.938~0.975)、低收缩压(OR 0.985, 95%CI 0.977~0.993)、卒中/TIA病史(OR 2.773,95%CI 1.954~3.936)是其接受抗凝治疗的独立保护 因素。 结论 嘉兴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率较低,低龄、低基线NIHSS评分、 长住院时间、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更多接受抗凝治疗,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肺炎 的患者更少接受抗凝治疗。
    心房黏液瘤致脑栓塞1例报告
    许佳敏, 刘容容, 孙伟, 王羚, 张玉生,
    2021, 16(08):  770-77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03
    PDF (24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伴多器官梗死1例
    徐昳, 陈淑芬, 韩翔
    2021, 16(08):  774-7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04
    PDF (54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机器学习基于不平衡数据预测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死亡模型研究
    陈思玎, 谷鸿秋, 黄馨莹, 刘欢, 姜勇, 王拥军
    2021, 16(08):  779-78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05
    摘要 ( )   PDF (21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利用机器学习基于不平衡数据预测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并比较 机器学习模型和传统logistic模型的预测性能。 方法 以中国卒中联盟多中心登记数据库中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机器学 习[XGBoost模型、CatBoos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和传 统logistic方法构建患者院内死亡预测模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构建 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价模型效果。采用欠采样技术和平衡权重的方法处理死亡结局的不平衡 数据。模型的评价指标包括区分度指标ROC中AUC和校准度指标Brier分数。 结果 共纳入601 466例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女性231 235例(38.45%),院内死亡2206 例(0.37%)。logistic模型、XGBoost模型、CatBoos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SVM模型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 AUC分别是0.913±0.000、0.921±0.000、0.919±0.001、0.925±0.000和0.900±0.001,其中XGBoost模 型(P =0.0002)、CatBoost模型(P =0.0094)和随机森林模型(P<0.0001)的预测性能优于logistic模型, logistic模型表现优于SVM模型(P =0.0029)。logistic模型、XGBoost模型、CatBoos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 SVM模型的Brier分数分别为0.115±0.001、0.096±0.001、0.093±0.001、0.084±0.000和0.045±0.001, 机器学习模型的校准度均优于logistic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平衡数据处理后,机器学习模型和传统logistic模型预测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死亡风 险表现均良好且稳定,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SVM模型的校准度最佳。
    西安地区急性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分析
    逯青丽, 刘仲仲, 刘佩, 常乔乔, 刘燕, 王静, 蔺雪梅, 王芳, 史亚玲, 吴松笛
    2021, 16(08):  787-79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06
    摘要 ( )   PDF (20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急性复发性脑梗死(acute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ARCI)患者的临床特征 及1年预后。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 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既往脑梗死病史分为急性首发脑梗死(acute first-ever cerebral infarction,AFECI) 组和ARCI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并分析1年卒中复发、预后不良(mRS>2分)及死亡风险差异。 结果 最终纳入2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位年龄65.0(56.0~74.0)岁,男性1400例(62.8%); ARCI组666例,AFECI组1564例。ARCI组年龄、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病) 比例、发病前mRS评分、入院NIHSS评分,以及卒中相关性肺炎和需要肠外营养比例高于AFECI组,血 脂水平(TC、TG、HDL-C和LDL-C)低于AFECI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吸烟指标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其中ARCI组目前仍吸烟比例低于AFEC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RCI组患者的1年 卒中复发(OR 1.62,95%CI 1.05~2.52,P =0.031)、预后不良(OR 1.40,95%CI 1.06~1.85,P =0.017) 及死亡风险(OR 1.51,95%CI 1.02~2.23,P =0.037)均显著升高。 结论 西安地区ARCI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预后不良及死亡风险均较高,提示临床需重视卒中病因 的筛查和防治,以降低区域内该类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
    脑小血管病相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边缘系统微结构改变研究
    刘慧琳, 刘东涛, 卜乔, 李坤, 潘振宇, 范小伟, 周立春
    2021, 16(08):  793-7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07
    摘要 ( )   PDF (20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相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边缘系统的微结构改变。 方法 连续入组CSVD患者,以MoCA<26分为界值分为脑小血管病伴轻度认知障碍组(CSVD-MCI)和 对照组。选取扣带回、海马、海马旁回作为感兴趣区,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头颅MRI 序列检查及扩散 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病患病率、化验指 标、焦虑抑郁状态及DKI相关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MD)、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轴向扩散峰度(axial kurtosis,AK)、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和径向扩散峰 度(radial kurtosis,RK)。 结果 共入组80例患者,CSVD-MCI组55例,对照组25例。与对照组相比,CSVD-MCI组受教育程度低 (P =0.003),吸烟(P =0.044)和饮酒(P =0.025)比例高,糖尿病(P =0.014)和高血压(P =0.004)患 病率高(P =0.004)。DKI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SVD-MCI组右侧前扣带回MD升高(P =0.032),FA、 AK、MK、RK降低(P =0.046、P =0.001、P<0.01、P =0.002),左侧前扣带回AK降低(P =0.049),右侧后 扣带回MD升高(P =0.030),AK降低(P =0.014),左侧后扣带回FA升高(P =0.036),左侧海马FA、MK、 RK降低(P =0.006、P =0.002、P =0.010)。 结论 脑小血管病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扣带回、海马等边缘系统的微结构改变。
    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关系研究
    王雪, 余苹, 陈天勇
    2021, 16(08):  799-8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08
    摘要 ( )   PDF (19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2019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患者为 研究对象,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el 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状态组和非抑郁状态组。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采 用研究人员问询和受试者主观自评方式评估,按睡眠时长分为<7 h、7~<8 h、8~<9 h、9~<10 h 和≥10 h组,睡眠质量分为好、一般和差3个等级。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生活方式[吸烟、 酗酒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BMI、疾病史等信息。 结果 共入组836例卒中患者,抑郁状态组453例(54.2%),非抑郁状态组383例(45.8%)。抑郁状 态组的睡眠质量较非抑郁状态组差(P<0.001),但两组的睡眠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状态组 的I PAQ评分更低(P<0.001),女性比例更高(P =0.034),有疾病史者比例更高(P =0.006)。logistic回 归分析显示,与睡眠质量好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 1.729,95%CI 1.232~2.428,P =0.002)和睡眠 质量差(OR 1.817,95%CI 1.250~2.640,P =0.002)均增加卒中后抑郁状态的风险;睡眠时长对卒中后 抑郁状态的影响不显著。 结论 卒中患者抑郁状态的发生率较高,睡眠质量是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独立预测因素。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与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侯瑞华, 吕麦扣, 温慧军
    2021, 16(08):  805-8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09
    摘要 ( )   PDF (19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 (D-dimer to fibrinogen ratio,DF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20年9月进行了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的首次发病的YACI患者为观察组,根据CEUS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为1~4 级;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中、重度。另外选取同期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且 结果正常的体检青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 据凝血功能结果中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计算DFR。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 对观察组中DFR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观察组96例,对照组67例。观察组DFR数值高于对照组([ 102.06±13.05)×10-3 vs(71.35±18.1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观察组中DFR数值与神经能缺损严重程度 呈正相关(r =0.716,P =0.038),与颈动脉斑块CEUS分级也呈正相关(r =0.879,P =0.032)。 结论 YACI患者的DFR数值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可能是判断YACI患者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新的标志物。
    年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关系研究
    高素颖, 秦一凡, 张会玲, 于凯, 王拥军, 冀瑞俊
    2021, 16(08):  810-81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0
    摘要 ( )   PDF (20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8年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 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与1年死亡、预后不良(mRS>2分)及卒中复发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996例,年龄22~98岁,平均64.83±11.28岁,男性2481例 (62.09%);青中年组1214例(30.38%),老年组2782例(69.62%)。老年组男性比例、文化水平、过 量饮酒、糖尿病、住院期间静脉溶栓治疗比例低于青中年组,舒张压、空腹血糖、TG、TC、LDL-C、白 细胞计数、压疮评分低于青中年组;老年组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卒中史、颈动脉狭窄比例,住 院期间新发肺炎、新发消化道出血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例,以及收缩压、HDL-C、Hcy、胱抑素-C、 纤维蛋白原、入院NIHSS评分、跌倒评分高于青中年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 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1年死亡风险(OR 2.770,95%CI 1.479~5.189,P =0.001)、预后不良 风险(OR 1.721,95%CI 1.301~2.275,P<0.001)及卒中复发风险(OR 1.396,95%CI 1.011~1.927, P =0.043)均显著升高。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老年组1年死亡、预后不良及卒中复发风险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老年急性 脑梗死患者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及干预,以降低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
    儿童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现状研究
    邓亚仙, 张贵涛, 王蕾, 姚春美, 徐娟玉, 刘改芬, 赵成松
    2021, 16(08):  816-8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1
    摘要 ( )   PDF (20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因及诊疗现状。 方法 通过检索北京市出院病案首页,连续纳入2018年1-12月住院的缺血性卒中儿童患者,收集并 分析患儿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卒中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入院后并发症、急性 期治疗及出院时二级预防措施、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 研究共纳入172例缺血性卒中患儿,男性103例(59.88%),女性69例(40.12%)。中位发病年 龄为9.0(6.0~11.2)岁,7~10岁和>10岁患儿比例较高,分别为34.30%和31.40%。最常见症状为偏 瘫(160例,93.02%),其次为构音障碍(43例,25.00%),全脑症状包括意识水平下降和头痛,另 外,29例(16.86%)患儿有癫痫发作。159例(92.44%)患儿至少发现一种危险因素,脑血管病变为主 要病因(133例,77.33%),其中最常见的为烟雾病(118例,68.60%);14例(8.14%)患儿有心脏疾病; 13例(7.56%)患者未找到明确病因。急性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者30例(17.44%),抗凝治疗者9例 (5.23%);出院时二级预防措施中仅11例(6.40%)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例(1.16%)接受抗凝治疗。 结论 该组儿童缺血性卒中病例发病高峰是学龄期,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烟雾病是主 要病因。缺血性卒中患儿急性期及二级预防的抗血栓治疗均明显不足。
    无症状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
    李如娟, 马晓丹, 杨川, 马晓辉, 杨金波
    2021, 16(08):  822-8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2
    摘要 ( )   PDF (32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无症状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连续住院并行头颅MRA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选 择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结果 研究共筛查3967例行头颅MRA检查的患者,其中无症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23例(0.58%),年 龄34~80岁,平均61.2±11.2岁;男性14例(60.87%),女性9例(39.13%);既往高血压14例(60.87%)、 高脂血症12例(52.17%)、脑梗死病史6例(26.0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例(34.78%)、糖尿病6例 (26.09%)、吸烟4例(17.39%)。头颅MRA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43.48%),右侧大脑中 动脉闭塞10例(43.48%),双侧大脑中动脉均闭塞3例(13.04%)。随访3个月~3年,患者均无新发脑 梗死症状。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可以无相应临床症状和脑梗死病灶而孤立存在,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脑血管病状态。
    海绵窦区自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治疗研究
    赵尚峰, 王卫, 梁熙虹, 张家亮, 孙思, 宋贵东, 康军
    2021, 16(08):  828-8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3
    摘要 ( )   PDF (20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的 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DSA 检查确诊为自发性CSDAVF并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连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经静脉入路或动脉入 路进行动静脉瘘栓塞术,根据情况采用单纯Onyx胶或联合弹簧圈进行栓塞,术后即刻及1年复查 DSA,比较经静脉入路和经动脉入路患者的栓塞程度,根据术后1年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1年临床预 后情况。 结果 共纳入25例患者,年龄21~72岁。6例(24.0%)患者采用单纯Onyx胶栓塞,19例(76.0%)患者 采用Onyx胶联合弹簧圈治疗。经静脉入路组17例,经动脉入路组8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经静脉入路 组12例(70.6%)完全栓塞,4例(23.5%)次全栓塞,1例(5.9%)部分栓塞;经动脉入路组7例(87.5%) 完全栓塞,1例(12.5%)部分栓塞。1年随访DSA显示,经静脉入路组12例(70.6%)完全栓塞,4例 (23.5%)次全栓塞,1例(5.9%)部分栓塞,经动脉入路组5例(62.5%)完全栓塞,2例(25.0%)次全 栓塞,1例(12.5%)部分栓塞,两组术后即刻和1年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经静脉入路组 11例(64.7%)临床治愈,5例(29.4%)好转,1例(5.9%)无效;经动脉入路组6例(75.0%)治愈,2例 (25.0%)好转,两组1年临床预后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CSDAVF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静脉入路和经动脉入路术后即刻和1年的栓塞率、 1年临床预后相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卒中住院患者认知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龚浠平, 李轶, 柴明东, 余苹, 赵性泉, 王拥军, 董可辉
    2021, 16(08):  834-83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4
    摘要 ( )   PDF (20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对卒中住院患者认知功能 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1日-4月30日COVID-19疫情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 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以2019年1月1日-4月30日同科室住院的卒中患者为对照 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oCA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re-9,PHQ-9)抑郁症筛 查量表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随访时的抑郁症筛查量表-2项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re-2,PHQ-2)评分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观察组患者106例,对照组患者180例。观察组患者既往心房颤动病史比例较 高(13.21% vs 4.44%,P=0.01)、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比例较低(0 vs 5.56%,P=0.01)。住院期间,两 组患者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得分[13(11~16)vs 7(4~11),P <0.01]显著高于对照组。以PHQ-9评分≥10分作为诊断抑郁情绪的界值,观察组出现卒中后抑郁情 绪的比例高于对照组(39.62% vs 35.00%,P<0.01)。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PHQ-2评分高于对照组[4 (3~5)vs 3(2~4),P<0.01]。 结论 COVID-19疫情时期卒中住院患者更易出现抑郁情绪,应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以改善患者心 理健康状况。
    指南与共识
    《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何蕲恒, 曾超凡, 王明泽, 焦玉明, 曹勇, 赵继宗
    2021, 16(08):  839-8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5
    PDF (19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以多流域脑梗死为特征的肺癌继发特鲁索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曹香琪, 霍康, 宋文峰, 罗国刚, 屈秋民
    2021, 16(08):  843-8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6
    PDF (40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 9型抑制剂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邓奇乐, 吴介洪, 陈吉相
    2021, 16(08):  850-85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7
    摘要 ( )   PDF (16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及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联,较低水平的 LDL-C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 9型(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是一种全新的降低LDL-C的治疗靶点,PCSK9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血 液中LDL-C水平,并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临床研究表明使用PCSK9抑制剂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另外,PCSK9基因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 样硬化及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安, 夏艳秋, 傅建玲, 袁梦, 郭馨予, 崔丽君
    2021, 16(08):  855-86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8
    摘要 ( )   PDF (16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是由吞咽皮质中枢、皮质下行纤维、延髓吞咽中枢及锥体外系损伤 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干预以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等康复治疗为主。经颅直流电刺激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通过直流电刺激来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皮质兴奋性,以 改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刺激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者逐渐重视tDCS对大脑活动的调节作 用和生理效应,并对tDCS刺激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展开探索。本研究从tDCS的神经作用机制、刺激 参数以及刺激后效应等方面阐述tDCS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寻找有效的康复方式, 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依据。
    教学园地
    实践导向教学法在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
    付胜奇, 张淑玲, 禹萌, 任雅芳
    2021, 16(08):  861-86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19
    摘要 ( )   PDF (1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导向教学法是目前脑血管病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模拟教 学法、思维冲击法等。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实践导向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和优化临床思 维方面更有优势,但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临床教学中,应通 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加教学全面评价体系等方法来改善实践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问题学习与授课式学习教学模式对我国脑血管病学临床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
    蒙世佼, 卓滋泽, 许蓉, 任依
    2021, 16(08):  864-8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8.020
    摘要 ( )   PDF (22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传统的授课式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模式在我国脑血管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 平台)中关于脑血管病临床教学应用PBL和LBL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范围为自建库至2021年5月。使 用Revman 5.4和Stata 15.0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或RR及其95%CI来评价PBL和LBL的考核成绩(理论知识、病例分析和技能操作), 问卷评分项目(医学知识拓展、医患沟通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 习能力)和教学满意度等教学效果。 结果 共纳入25项随机对照试验,学员1493人,其中PBL组747人,LBL组746人。PBL组的理论知 识(SMD 1.41,95%CI 0.79~2.02,P <0.001)、病例分析(SMD 1.74,95%CI 0.84~2.64,P <0.001)、技 能操作(SMD 3.35,95%CI 1.09~5.60,P =0.004)的考核成绩均优于LBL组。PBL组的医学知识拓展 (SMD 1.08,95%CI 0.53~1.62,P <0.001)、医患沟通能力(SMD 3.07,95%CI 2.07~4.07,P <0.001)、临 床实践能力(SMD 2.55,95%CI 1.33~3.78,P <0.001)、临床思维能力(SMD 3.02,95%CI 0.99~5.06, P =0.004)、团队协作能力(SMD 1.64,95%CI 1.19~2.08,P <0.001)、自主学习能力(SMD 2.35,95%CI 1.20~3.50,P <0.001)的问卷评分均高于LBL组。PBL组的教学满意度(RR 1.18,95%CI 1.10~1.26, P <0.001)也优于LBL组。除教学满意度(P =0.23,I 2=29%)具有同质性,其余结局指标均具有异质性 (P≤0.1或I 2≥50%)。理论知识成绩、病例分析成绩、技能操作成绩、教学满意度、医学知识拓展问卷 评分的发表偏倚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结局指标的发表偏倚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基于现有证据,在我国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PBL比LBL的教学效果更优,但纳入研究的偏倚 风险和异质性不可忽视,需更高质量的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