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2-03-20
    主编手记
    探 索
    王拥军
    2012, 7(03):  155-157. 
    PDF (26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探索卒中预防新思路:降压达标与血管获益
    张茁
    2012, 7(03):  159-162. 
    PDF (14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不同TOAST分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高血压的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于丽;袁建新;李壬子
    2012, 7(03):  163-171. 
    摘要 ( )   PDF (2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未予降压干预的高血压变化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的连续登记发病48小时内被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参照改良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4组,动态监测入院14天内的血压变化,盲法随访发病后3个月的死亡、残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影响各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疾率的因素。结果 4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平均SBP、DBP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和平均血压下降幅度差异无显著性;4组患者入院4~14天内各相同时间段平均血压的最佳临界值无差异,且平均血压与发病3个月后死亡/残疾率的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然而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疾率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24小时内SBP下降幅度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心源性栓塞型患者发病3个月的死亡/残疾率显著相关(P=0.048,P=0.045)。结论 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并无明显差异。入院24小时内SBP降压过快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及心源性栓塞型患者3个月后的死亡/残疾率。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研究
    王俊;李运明;宣兵;王建
    2012, 7(03):  172-177. 
    摘要 ( )   PDF (18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设计,比较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变异性;采用健康调查简易量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和抑郁情况。结果 11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总有效率为84.38%,77.36%。轻、中度老年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治疗前(P<0.01,P<0.01),治疗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性低于治疗前(P<0.01,P<0.01)。轻、中度老年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身体疼痛(bodily pain,BP)、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活力(vitality,VT)、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维度得分高于治疗前(P=0.03,P=0.01,P<0.01,P<0.01,P=0.04,P<0.01;P<0.01,P<0.01,P<0.01,P<0.01,P=0.01,P<0.01)。轻、中度老年治疗后GDS量表得分低于治疗前(P<0.01,P=0.02)。观察期内共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提示可能有提高生活质量,缓解抑郁症状的临床作用。
    建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多模式CT预后评分系统
    王效春;高培毅;薛静;马丽
    2012, 7(03):  178-184. 
    摘要 ( )   PDF (19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个简便、有效的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用以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评估90 d后临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9 h)的患者行“多模式CT”扫描,包括平扫CT(non-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NCCT)、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患者基线NCCT、动脉期CTP原始图(arterial phase CTP source images,ACTP-SI)、静脉期CTP原始图(venous phase CTP source images,VCTP-SI)、CTA卒中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Study,ASPECTS)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作为评判标准]的临床和CT参数阈值;按照获得的阈值进行评分,将多模式CT各参数的阈值评分整合在一起获得多模式CT评分系统,将基线NIHSS阈值评分加入多模式CT评分系统中获得临床/多模式CT评分。最后应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评分模式预测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结果 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的阈值:临床/多模式CT评分>1,多模式CT评分>1,基线NCCT ASPECTS>9,动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6.5,静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8.5,CTA TICI>1及基线NIHSS≥7;临床/多模式CT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7,95%可信区间0.75~0.95),其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多模式CT评分、ACTP-SI、VCTP-SI、NIHSS、NCCT及CTA,除临床/多模式CT评分与ACTP-SI(P=0.226)及NIHSS阈值评分(P=0.174)的差异显著性外,其余各参数阈值评分与临床/多模式CT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比多模式CT及NIHSS各参数单独预测90 d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均高,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评分方法。
    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
    糜建华;曹雯炜;徐群;李焰生
    2012, 7(03):  185-190. 
    摘要 ( )   PDF (18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根据抑郁和痴呆的诊断标准及17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of Depression,HRSD)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为无抑郁或痴呆组(29例)、抑郁组(19例)、痴呆组(12例)、抑郁伴痴呆组(10例)。应用HRSD对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价,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的表现特点。结果 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社会经济因素及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发生率,抑郁组以抑郁情绪(17例,89.5%)、精神性焦虑(16例,84.2%)、躯体性焦虑(15例,78.9%)最突出,而痴呆组和抑郁伴痴呆组以阻滞(8例,66.6%和9例,90.0%)最突出。就严重程度,除睡眠障碍外,抑郁组以焦虑躯体化症状[0.8(0.2,2)]最严重,而痴呆组和抑郁伴痴呆组以阻滞症状[1(0.3,1.8)和1.1(0.3,2)]最严重。抑郁组的抑郁程度较抑郁伴痴呆组更高(P=0.026)、焦虑躯体化更突出(P<0.01)。结论 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及两者共存的患者的情绪损害特点存在着差异,皮质下缺血性抑郁较偏向于经典抑郁症所致情绪障碍,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和皮质下缺血性抑郁伴皮质下缺血性痴呆的患者则较偏向于皮质下缺血性病变所致情绪障碍。
    闭环自膨式支架结合后扩张技术治疗颈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研究报告
    马宁;韩金涛;刘彦伟
    2012, 7(03):  191-196. 
    摘要 ( )   PDF (2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自膨式闭环支架结合后扩张技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伴钙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1年4月21日至11月17日以自膨式闭环支架结合后扩张技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伴钙化患者4例,术前经颈部血管超声诊断狭窄率为90%~99%,观察术后残余狭窄率、神经系统症状及循环的稳定性,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保护装置内均未见脱落斑块,残余狭窄率约为10%~20%。术后神经系统评分同术前,无神经功能缺失病例。全部4例患者循环稳定,支架植入及球囊扩张未造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随访无治疗侧的卒中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钙化的支架成形术中,自膨式闭环支架结合后扩张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t-PA、PAI-1水平的临床意义研究
    吴春艳;岳奎涛;李华;刘志辉;耿建红
    2012, 7(03):  197-201. 
    摘要 ( )   PDF (19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抗原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78例急性脑出血、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浆t-PA及PAI-1抗原含量水平,并与同期2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血浆t-PA水平明显升高、PAI-1水平降低(P均<0.001);脑梗死组血浆t-PA及PAI-1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01);TIA组血浆t-P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6),PAI-1水平升高(P<0.00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纤溶活性的异常。
    编者按
    卒中的血压管理
    张茁
    2012, 7(03):  202-202. 
    PDF (14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卒中的血压管理
    ZHANG Zhuo
    2012, 7(03):  203-209. 
    PDF (15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王士超;吴伟;刘芳;李荣;吴辉;陈宇鹏
    2012, 7(03):  210-213. 
    PDF (1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预防卒中的优势
    张洁茵;官全生
    2012, 7(03):  214-216. 
    PDF (1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1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术报告
    刘东涛;周立春;李彤;孙永权;贾伟华;安春华;刘明勇
    2012, 7(03):  217-220. 
    PDF (20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老年高血压专家共识(第一部分)
    吴硕琳;沈东超;余杨;王维;江滨
    2012, 7(03):  221-230. 
    摘要 ( )   PDF (14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共识旨在为老年高血压治疗提供一个截至出版时最新的全面参考。主要包括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终末器官效应,衰老与其他的高血压相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高血压的临床评估与诊断,治疗建议等内容。并在血压的测量和目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高血压患者的非药物治疗,相关危险因素管理与小组管理方法,药物治疗的考虑因素,药物治疗的启用,具体药物种类(非噻嗪类利尿剂,直接肾素抑制剂,非特异性血管扩张剂等),有无并发症的高血压,特殊人群(对于存在骨质疏松和钙调节异常的老年人,老年黑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等),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治疗启动和目标等诸多方面给予相关的介绍与指导,提供给同行医师以供参考。
    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调控研究进展
    吴丽娥;孙量
    2012, 7(03):  231-235. 
    摘要 ( )   PDF (1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的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目前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主要介绍血压管理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急性期血压调控的争论,重点探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结论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明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新型脑出血临床评估量表
    陆菁菁;赵性泉
    2012, 7(03):  236-241. 
    摘要 ( )   PDF (16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2001年首个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预后评估量表问世以来,其临床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外部验证。但毕竟原始脑出血(original ICH,oICH)评分量表是设计来评价30 d死亡事件的,并没有包括诸多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因子,因此对功能预后的预测准确率欠佳。为了预测ICH患者的功能预后,一系列新型评测体系被建立起来。本文主要针对现有的新型ICH评估量表从研究背景、方法学、评估指标、外部验证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阐明其适用范围和临床效度,为临床医师按需选择提供参考。
    幕上皮层下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杨晓萌;刘丽萍;荆京;王拥军
    2012, 7(03):  242-246. 
    摘要 ( )   PDF (1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幕上皮层下梗死是脑梗死一种重要的类型,明确这一概念并了解其分类及潜在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在临床上识别此类梗死,并针对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有效地干预,从而改善其结局及预后,本文将探讨其分类、部分类型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