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OA政策
期刊指南
学习资源
联系我们
English
杂志信息
月刊 2006年创刊
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主 编:王拥军
2025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2025-04-2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天坛医院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SVN(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中国卒中学会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5, 20(2): 0.
PDF
(2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5, 20(2): 1.
PDF
(10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重视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识别与管理
徐炳东, 林英泽, 王舒泓, 杨丹萍, 徐安定, 张玉生
2025, 20(2): 131-1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1
摘要
(
)
PDF
(21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cancer-associated ischemic stroke,CAIS)是一类临床表现复杂、复发风险高且预后不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凝血系统激活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CAIS缺乏有效的筛查和治疗策略,导致其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应重视多学科协作,加强对CAIS患者的早期识别与规范化管理,并呼吁开展更多相关临床研究。
专题论坛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
张玉生
2025, 20(2): 137-137.
PDF
(16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王舒泓, 徐炳东, 林英泽, 杨丹萍, 张玉生
2025, 20(2): 138-14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2
摘要
(
)
PDF
(19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是肿瘤患者常见且复杂的并发症,表现为多部位血栓形成和多发性脑梗死,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本文对肿瘤直接作用、高凝状态、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肿瘤相关检查或治疗等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肿瘤患者制订个体化抗癌和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特鲁索综合征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特征分析
张蝴蝶, 苏楹文, 林晶, 洪道俊
2025, 20(2): 144-1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3
摘要
(
)
PDF
(31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特鲁索综合征相关性脑梗死(Trousseau syndrome associated cerebral infarction,TSCI)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并对比不同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以提高临床医师对TSCI的诊治水平。
方法 本研究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4年9月收治的诊断为TS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103例TSCI患者,平均年龄为(66.0±10.6)岁,其中男性62例(60.2%),女性41例(39.8%)。首发症状以运动障碍为主(62例,60.2%)。“三流域征”是TSCI患者最常见的影像学特征(73例,70.9%)。最常见的肿瘤是消化系统肿瘤(38例,36.9%)和呼吸系统肿瘤(36例,35.0%),消化系统肿瘤相关的TSCI患者的炎症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呼吸系统肿瘤相关的TSCI患者(P<0.05),且更容易出现进展性脑梗死(P=0.020),预后更差(P=0.003)。
结论
对于原因不明脑梗死,尤其是梗死病灶涉及三流域非单根血管供血分布、D-二聚体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的患者,应考虑TSCI的可能性。消化系统肿瘤相关的TSCI患者相较于呼吸系统肿瘤相关的TSCI患者病情更容易进展,预后更差。
鼻咽癌相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2例报道
林英泽, 王舒泓, 徐炳东, 杨丹萍, 关敏, 张玉生
2025, 20(2): 151-1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4
摘要
(
)
PDF
(50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出现急性支架内血栓闭塞,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另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本文对这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鼻咽癌合并脑动脉闭塞提供借鉴。
胆管细胞癌相关性缺血性卒中1例并文献复习
韦静雯, 宋萍萍, 丁燕, 张玉生
2025, 20(2): 158-16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5
摘要
(
)
PDF
(32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肿瘤可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而缺血性卒中会加重肿瘤患者病情,是患者非肿瘤性死亡的重要原因。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cancer-associated ischemic stroke,CAIS)发病机制复杂,预后差。早期识别和综合管理CAIS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胆管细胞癌相关性缺血性卒中病例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阐述CAI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为临床提供借鉴。
论著
炎症标志物动态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
王辰涛, 戴婧, 李瑛姿, 温宇昕, 董理, 刘春风, 刘慧慧
2025, 20(2): 163-17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6
摘要
(
)
PDF
(22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术前、术后24 h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4月—2021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EVT的LVO-AIS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与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术前与术后24 h炎症反应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全身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等]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患者不良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354例LVO-AIS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120例(33.90%),预后不良组234例(66.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T术后24 h NEUT(OR 1.24,95%CI 1.12~1.37,P<0.001)、NLR(OR 1.09,95%CI 1.03~1.14,P=0.001)、SIRI(OR 1.14,95%CI 1.05~1.23,P=0.002)是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VT术后24 h NEUT(OR 1.23,95%CI 1.11~1.36,P<0.001)、NLR(OR 1.06,95%CI 1.03~1.10,P<0.001)、SIRI(OR 1.08,95%CI 1.02~1.14,P=0.005)是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后炎症标志物NEUT、NLR、SIRI的动态升高可能增加LVO-AIS患者EVT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
基于患者指南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王瑞香, 朱思静, 梁嘉贵, 晏利姣, 蓝远霞
2025, 20(2): 171-1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7
摘要
(
)
PDF
(25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验证基于课题组制定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患者指南(简称患者指南)的健康教育干预是否能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6月—2022年8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患者指南的健康教育方案,包括口袋书和教学视频两种形式。分别于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收集两组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及mRS评分;于干预前、干预后收集两组患者疾病知识得分及干预后护理满意度得分。
结果 共纳入200例(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干预组第1个月、3个月、6个月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疾病知识得分获得显著提升且护理满意度提高(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各评估时间点mR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患者指南的健康教育方案能显著提升缺血性卒中患者6个月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提高疾病知识得分与护理满意度,但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6个月后mRS评分无显著影响。
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丁月明, 张冰莹, 孙琳琳, 吕思谕, 金海, 郝广志
2025, 20(2): 181-1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8
摘要
(
)
PDF
(37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的发病趋势及其受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影响的效应,旨在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基于2021年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标准,纳入1990—2021年中国15~39岁青少年和青年人群,分析其脑出血发病情况,运用Joinpoint软件评估标化发病率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同时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发病趋势。
结果 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总人群及分性别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总体﹣1.31%,男性﹣0.72%,女性﹣2.29%,P<0.001)。历年数据显示,男性的发病数、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揭示,脑出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在35~39岁时达到峰值,为同龄女性的2.74倍。此外,1997—2006年的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较低(RR 0.72)。预测至2044年,男性标化发病率将下降10.01%,而女性将上升3.84%,男性在发病数、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上仍为女性的1.93~2.26倍。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发病率总体下降,但男性高于女性。年龄增长是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尤其在35~39岁男性中最高,晚近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较低。预测至2044年,男性发病率继续下降,女性略上升,但男性发病率仍高于女性。提示未来需加强男性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的预防,进而降低疾病负担。
青年非轻型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
金鑫, 郭笑, 陈坤, 龚宝峰, 徐瑾
2025, 20(2): 190-1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09
摘要
(
)
PDF
(21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青年非轻型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及预后,以期降低重症率。
方法 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首诊2 h内NIHSS评分分为轻型组(NIHSS评分≤3分)与非轻型组(NIHSS评分>3分),详细记录两组临床基本特征、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及90 d结局,比较两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青年非轻型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共185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38.72±5.24)岁,男性137例(74.05%);非轻型组92例,轻型组93例。危险因素中比例较高的是高血压(47.03%)、吸烟(41.08%)、糖尿病(20.54%)、高脂血症(20.00%)。两组在有无糖尿病、心脏病、TOAST分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483,95%CI 1.076~5.726,P=0.033)与心脏病(OR 7.948,95%CI 1.691~37.367,P=0.009)是青年非轻型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90 d神经功能及焦虑情绪与发病时神经功能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
结论
青年罹患糖尿病、心脏病者卒中后重症风险大,90 d预后相对较差,应早期识别、积极干预,减少发病的同时降低重症率。
18
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动脉炎症进展的作用研究
范萍, 李爱媛, 赵喆, 李现军, 战同霞, 谢海
2025, 20(2): 199-20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10
摘要
(
)
PDF
(24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PET/CT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化疗中期较化疗前动脉摄取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水平的变化,反映患者化疗过程中动脉炎症的变化情况。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前及化疗中期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使用最大靶本底比(maximum target-to-background ratio,TBRmax)及平均靶本底比(mean target-to-background ratio,TBRmean)评估颈动脉和主动脉化疗前、化疗中期的动脉炎症水平。颈动脉评估部位包括颈动脉整体测量段(whole carotid artery,CA-WH)和颈动脉最严重病变段(most-diseased segment of the carotid,CA-MDS);主动脉评估部位包括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分别比较整体患者化疗中期和化疗前左、右侧CA-WH-TBRmax、CA-WH-TBRmean、CA-MDS-TBRmax和CA-MDS-TBRmean,以及主动脉各部位的TBRmax和TBRmean的差异。根据超声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分别比较3组患者左、右两侧CA-WH-TBRmax和CA-WH-TBRmean的Δ靶本底比(target-to-background ratio,TBR)(化疗中期TBR-化疗前TBR),评估3组化疗期间颈动脉炎症水平变化程度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85例DLBCL患者,其中不稳定斑块组26例(30.6%),稳定斑块组24例(28.2%),无斑块组35例(41.2%)。整体患者中,化疗中期双侧CA-WH-TBRmax(左侧P=0.015,右侧P=0.034)、CA-MDS-TBRmax(左侧P<0.001,右侧P=0.041)、CA-MDS-TBRmean(左侧P=0.029,右侧P=0.008)、升主动脉TBRmax(P=0.010)较化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左侧CA-WH-ΔTBRmax较无斑块组(P=0.005)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左侧CA-WH-ΔTBRmean较无斑块组(P=0.003)、稳定斑块组(P=0.025)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化疗可加速DLBCL患者双侧颈动脉及升主动脉炎症的进展,PET/CT技术能够识别化疗相关动脉炎症的演变,从而为临床早期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
中国卒中患者衰弱相关因素meta分析
余深艳, 毛孝容, 许叶华, 李铀氢, 曾霞, 梁光耀
2025, 20(2): 208-21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11
摘要
(
)
PDF
(24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分析中国卒中患者衰弱的相关因素,为识别卒中患者的衰弱风险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有关中国卒中患者衰弱相关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5.0统计软件对衰弱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6篇研究,总样本量为3857例。meta分析显示,卒中患者衰弱的相关因素包括增龄(OR 1.07,95%CI 1.02~1.11,P=0.002)、年龄>75岁(OR 2.89,95%CI 1.76~4.74,P<0.001)、入院NIHSS评分>14分(OR 4.61,95%CI 2.04~10.42,P<0.001)、营养不良(OR 3.14,95%CI 1.04~9.50,P=0.043)、抑郁(OR 4.15,95%CI 1.95~8.85,P<0.001)、糖尿病(OR 3.27,95%CI 1.76~6.08,P<0.001)、日常生活能力受损(OR 2.37,95%CI 1.22~4.61,P=0.011)、日常生活能力正常(OR 0.96,95%CI 0.95~0.97,P<0.001)。
结论
中国卒中患者衰弱的相关因素较多,其中日常生活能力正常是衰弱的保护因素,而增龄、入院NIHSS评分高、营养不良、抑郁、糖尿病和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是衰弱的危险因素。
指南与共识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运动神经元病工作组,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2025, 20(2): 218-2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12
摘要
(
)
PDF
(1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恰当的营养管理对延缓ALS的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运动神经元病工作组基于现有的临床指南、研究文献,通过德尔菲法组织形成了针对ALS患者营养管理的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针对ALS患者营养管理的重要问题,如多学科协作、营养干预目标、吞咽困难评估、营养支持方式及社会支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7项具体建议和实施策略。专家共识强调ALS患者营养管理的个体化,以及根据患者病程进展进行动态调整的营养策略。通过科学的临床评估和干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病例讨论
成人缺血性卒中后锥体束急性沃勒变性1例报道
张之婕, 马大勇, 卫景沛, 钱勋琦, 张华
2025, 20(2): 228-2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13
摘要
(
)
PDF
(48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卒中后沿同侧锥体束的DWI高信号是沃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但在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新发梗死。本文报道了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周后所发生的锥体束急性WD,分析其头颅核磁影像中DWI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变化,并通过纤维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模型,实现可视化分析,以期为疾病诊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颈动脉带蒂漂浮血栓急诊手术2例报道
高丽敏, 王凯, 贾培雷, 李普阳, 秦立鹏, 张楠, 赵亚鹏, 付增彬, 高雪亮, 郭小蕊
2025, 20(2): 234-2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14
摘要
(
)
PDF
(37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动脉带蒂漂浮血栓主要是由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部分游离、尚未完全脱落而形成的紧急状态,存在时间窗多数较窄。由于颈动脉带蒂漂浮血栓发病隐匿,血栓在完全脱落前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只有少数病例有前驱表现,因此很难被及时发现。该疾病主要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中被偶然发现,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影像学诊断并不困难。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颈动脉带蒂漂浮血栓是相关卒中防治的关键。本文讨论的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了血管影像学检查,发现颈动脉带蒂漂浮血栓并急诊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病理也证实了血栓性质。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再缺血事件。
综述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杨营营, 高颖, 莫大鹏, 王伊龙
2025, 20(2): 240-2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15
摘要
(
)
PDF
(25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但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本文旨在阐述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在血管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选择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全球脑血管病领域撤稿论文特征分析
高晓艳, 邓柳丽, 尚静, 武晶晶, 王昊
2025, 20(2): 247-2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16
摘要
(
)
PDF
(21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病领域撤稿论文特征,为脑血管病领域论文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关键词检索和筛选撤稿观察数据库,形成脑血管病领域被撤稿论文分析数据集,参考既往文献和政策文件对撤稿原因进行分类;通过Web of Science查询被撤稿论文的引用情况;按照文章类型、发表和撤稿时间、发表期刊及出版商、被引用情况、国家/地区分布及国际合作情况、撤稿时滞、撤稿原因及学术不端相关原因对被撤稿论文进行归类和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86篇被撤稿论文,结果显示:被撤稿论文以研究性论文为主,共计334篇(86.53%);撤稿时间集中在2021—2024年的论文有273篇(70.73%);涉及撤稿期刊151种,出版商46个,撤稿数量≥10篇的期刊有5种,撤稿数量排名前9的出版商撤稿数量共计286篇(74.09%);涉及撤稿国家/地区31个,其中撤稿数量≥10篇的国家有3个,分别为中国、日本和美国。被撤稿文章的平均撤稿时滞为1218.09 d,中位撤稿时滞为609.50(338.25~1517.00)d;平均被引次数为19.61次,中位被引用次数为8.00(2.00~24.75)次。撤稿原因分析显示,因“学术不端”被撤稿论文最多,共计295篇(76.42%);其次是“不可重复”和“调查”,分别为242篇(62.69%)和232篇(60.10%)。295篇因“学术不端”被撤稿论文中,“同行评议问题”和“论文工厂”是最主要的撤稿原因,分别为129篇(43.73%)和110篇(37.29%)。撤稿原因分析还显示被撤稿论文涉及79种具体撤稿原因,其中“期刊/出版商调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原因,涉及论文183篇(47.41%)。
结论
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撤稿事件多发,被撤稿论文中学术不端问题形势严峻,因此脑血管病领域研究需重视科研诚信问题。
医管园地
DRG付费方式和临床路径管理对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影响的联合作用分析
王玲玲, 王晓楠, 王真明, 周道平, 张现格, 王文君
2025, 20(2): 253-26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2.017
摘要
(
)
PDF
(21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付费制度和临床路径管理对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的控制效果及其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1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出院主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病案首页及合肥市医保中心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反馈,将患者分为非DRG结算非临床路径组、只采取DRG结算组、只纳入临床路径组、DRG结算联合临床路径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不同组别患者的基线特征及费用差异。调整年龄、性别、入院途径、手术或操作情况、转科情况、病危病重情况、患者来源地、住院时间、支付方式、主要治疗结果等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DRG付费制度和临床路径管理对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
结果 共纳入脑梗死住院患者5461例,结果显示纳入临床路径管理、采取DRG结算的患者住院费用较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路径与DRG之间有交互作用,且临床路径降低了DRG的控费效果(t=2.63,P=0.01)。临床路径与DRG付费方式的联合作用结果显示与非DRG结算非临床路径组患者相比,DRG结算联合临床路径组患者或只采取DRG结算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自然对数均降低了0.06(P<0.01),而只纳入临床路径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自然对数降低了0.04(P<0.01)。
结论
DRG付费方式的降费力度强于临床路径管理,而未结合DRG付费方式的临床路径管理会降低DRG付费方式的控费效果,DRG付费方式需要与临床路径管理深度结合,根据不同病组的质量情况寻找费用的平衡点,以此作为调整优化临床路径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