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0-01-20
    主编手记
    卒中:回眸2009
    王拥军
    2010, 5(01):  5-12. 
    PDF (2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携手共创神经精神领域的新平台——第二届中国神经精神峰会报道
    张宁;秦海强;王春雪;孙新宇;张亚清;周娟
    2010, 5(01):  13-14. 
    PDF (15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编者按
    于欣
    2010, 5(01):  15-15. 
    PDF (1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站在十字路口的精神科
    于欣
    2010, 5(01):  16-17. 
    PDF (15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谈21世纪神经精神医学的发展趋势
    张志珺
    2010, 5(01):  18-19. 
    PDF (19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栾军祥;张向荣;张志珺
    2010, 5(01):  20-26. 
    摘要 ( )   PDF (2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前瞻性随访研究住院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对101例卒中住院患者在2周、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进行抑郁情绪评定,调查住院患者中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同时测评患者一般资料、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s,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简明智力测验(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析影响卒中后抑郁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1)PSD 2周时首次发生率显著高于3个月和6个月(45.5% vs 6.4%,P <0.01;45.5% vs7.3%,P <0.01),PSD总体发生率在2周、3个月和6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P >0.05),PSD患者3个月内抑郁缓解率显著高于3~6个月期间(23.9% vs 3.1%,P =0.029),PSD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非PSD患者(P <0.05);(2)2周时左侧半球卒中患者PSD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和双侧卒中患者(P =0.047),2周、3个月和6个月时PSD患者MMSE评分显著低于非PSD患者(P均<0.01),而mRS和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PSD患者(均P <0.01);(3)2周时PSD的发生与NIHSS(P <0.01)、mRS(P <0.01)、左侧半球卒中相关;而3个月和6个月时PSD的发生与NIHSS和mRS相关(P均<0.05);2周、3个月和6个月时PSD的发生与MMSE无关(P >0.05)。(4)未发现PSD与性别、年龄、卒中性质、病灶数目、高血压、糖尿病、文化程度相关(P >0.05)。结论 PSD可能多发于卒中后2周内,NIHSS、mRS评分及2周大脑半球病变与PSD发生显著相关。
    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狭窄分布及变化趋势
    吴洪亮;刘传玉;李冰;孙旭文;李华
    2010, 5(01):  27-31. 
    摘要 ( )   PDF (2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狭窄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 缺血性卒中患者23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21例)和≥60岁组(109例),比较不同组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60岁组颈动脉颅外段和后循环颅外段狭窄的比率较<60岁组高(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60岁组多见(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同组颅外动脉闭塞多见(P<0.01)。结论 不同年龄缺血性卒中患者狭窄血管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不同。
    高血压性脑出血局部组织血流量变化的CT灌注研究
    张锟;张新庆;张智敏;尹晓亮;张春青;王雅杰
    2010, 5(01):  32-35. 
    摘要 ( )   PDF (2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的方法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及其远隔区域脑血流变化情况。方法 对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治疗后2周颅脑CT灌注扫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颅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blood volume,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正常侧对应参照点进行比较。结果 血肿周围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血肿边缘区rCBF、rCBV显著低于血肿外层区,血肿边缘区MTT较血肿外层区明显延长(P <0.05),血肿边缘区及外层区rCBF、rCBV、MTT较相应镜像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显著降低,CT灌注成像可显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可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躁动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
    温淼;王雪梅;鞠奕
    2010, 5(01):  36-40. 
    摘要 ( )   PDF (2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指导下前交通动脉瘤合并精神症状患者的镇静治疗的量化管理。方法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DSA)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精神症状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监测给药组(BIS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BIS组通过BIS监测将监测数值维持在70~85条件下调节镇静药咪达唑仑的用量,对照组则根据患者临床一般状况和医生临床经验调节咪达唑仑的用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BIS值、Ramsay评分、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给药总剂量、以及镇静相关不良事件等。结果 随给药时间延长BIS组BIS值、Ramsay评分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波动幅度高于BIS组,BIS组患者镇静药物持续给药总量较对照组少,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BIS监测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精神症状患者的镇静治疗有量化指导作用。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病患者血中微量元素的变化
    张巍;雷征霖;陈海波
    2010, 5(01):  41-45. 
    摘要 ( )   PDF (2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血中微量元素铜(Cu)、硒(Se)、锌(Zn)和铅(Pb)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20例VP、17例PD患者和10例对照者,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Zn、Cu和全血Pb水平,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Se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1)VP和PD组血清总体Cu和S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VP和PD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 >0.05)。(2)VP、PD组总体血清Zn和全血Pb水平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别(P >0.05)。(3)VP组病程<5年的患者血清Cu、Se和Z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全血Pb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别(P >0.05);病程>5年的患者血清Cu和Z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血清Se和全血Pb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别(P >0.05)。(4)PD组Ⅰ-Ⅱ期患者血清Cu、Se和Z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全血Pb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别(P >0.05);Ⅲ-Ⅴ期患者血清Cu和全血P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e和Z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VP和PD组血清总体Cu和Se水平明显升高;VP组病程<5年的患者血清Cu、Se和Zn水平明显升高,病程>5年的患者血清Cu和Zn水平明显降低;PD组Ⅰ-Ⅱ期患者血清Cu、Se和Zn水平明显升高,Ⅲ-Ⅴ期患者血清Cu和全血Pb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e和Zn水平明显降低。微量元素可能在VP和PD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1 例临床分析
    常大伟;谭俊杰;刘天明
    2010, 5(01):  46-50. 
    摘要 ( )   PDF (24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点。方法 回顾1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中有9例有明确诱因;常见的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癫发作等;颅脑磁共振扫面可见特征性改变;9例抗凝治疗好转,2例死于脑疝。结论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表现各异,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特点与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贾晓军;陈东万;杨珩;张猛;周华东
    2010, 5(01):  51-57. 
    摘要 ( )   PDF (2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特点与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218例45~89岁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igi tal s u btracti onangiography,DSA)影像,将颅内外动脉形态分为动脉纡曲延长和狭窄,临床特点分为头痛头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应用χ2检验,对动脉纡曲延长、狭窄分布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纡曲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218例造影显示动脉纡曲延长和狭窄1816例,动脉纡曲延长发生率为76.1%,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3.9%。颈内动脉系统“S”型纡曲和“O”型纡曲临床表现为脑梗死分别为40.0%和47.9%。椎-基底动脉系统“S”型纡曲和“O”型纡曲临床表现为TIA,分别为57.6%和25.0%。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临床表现为TIA(45.3%)和脑梗死(35.8%)。椎-基底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临床表现为TIA,分别为48.6%和48.4%。年龄(OR =3.28,95% CI 2.16~4.75)、原发性高血压(OR =3.17,95% CI2.12~4.69)、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 =2.95,95% CI 2.02~4.31)和糖尿病(OR =2.82,95% CI 1.96~3.87)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纡曲密切相关。结论 颅内外动脉纡曲类型及狭窄程度与临床表现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BMI和糖尿病等。
    病例讨论
    以卒中为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狼疮4例
    李国梅;边雯雯;王美;曹永亮;李建川
    2010, 5(01):  58-62. 
    PDF (17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新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评估和管理(摘要)
    冷昕祎;王伊龙;王拥军
    2010, 5(01):  63-69. 
    PDF (2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
    吉康祥;李捷;邱彩霞;薛连璧
    2010, 5(01):  66-72. 
    摘要 ( )   PDF (16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实验证明,脑缺血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至几天时间里,缺血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域存在着大量的细胞凋亡,它构成了最初阶段脑缺血总体损害的一部分。目前认为,脑缺血启动了两条主要的凋亡路径: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脑缺血后抗凋亡治疗的研究成为目前脑缺血治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当前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急性卒中合并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冯瑞晶;赵性泉
    2010, 5(01):  77-80. 
    摘要 ( )   PDF (16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激性溃疡是卒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不清。多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二者兼有,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急性出血性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变累及脑干时尤为突出。伴意识障碍的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可加重脑损害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卒中预后影响较大。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并发者。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预后不良,应早期识别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积极预防及治疗。
    谷氨酸与卒中后抑郁
    张宁;王拥军;武艳;王展;陈红燕;邵春青;王春雪
    2010, 5(01):  81-85. 
    摘要 ( )   PDF (16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延长了康复治愈的时间,增加了致残率和致死率,加重了患者和家属的疾病负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主要以抗抑郁的精神药物为主。但是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绝大多数以增加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突触利用率为目标。这些抗抑郁药的效果不超过60%~65%,并需要2~4周才能发挥其疗效,近年的研究发现“谷氨酸及其受体”也参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本文就卒中后抑郁与谷氨酸及其受体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教学园地
    神经内科进修医师脑血管病的带教体会
    王薇;毕齐
    2010, 5(01):  86-89. 
    摘要 ( )   PDF (19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进修医师重要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血管神经病学的理论基础是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临床实践过程是培养的关键环节,同时必须开阔视野,注重加强健康教育意识。